暂停加盟,不是喜茶的良药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作为曾经的“直营之王”,喜茶一直都是新茶饮江湖的主角之一。
虽然自2022年11月开始,喜茶早已开启加盟之路。但在很多消费者的眼中,喜茶始终是高品质奶茶的代名词。
有意思的是,面对新茶饮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喜茶由直营转加盟的扩张之路并非终局。因为在开放加盟不到三年之后,喜茶的扩张剧本又一次迎来翻转。
今年2月,喜茶宣布暂停加盟,称将“拒绝规模内卷,回归用户与品牌”。这一决策不但引发行业震动,也折射出其自身所存在的更多问题。
从表面看,喜茶暂停加盟是应对行业恶性竞争的权宜之计;但深入分析,这一策略恰恰暴露了新茶饮行业在高速扩张后的深层矛盾。特别是对于喜茶这类前有追兵、后有猛虎的新茶饮品牌而言,想要真正实现转型破局可能没有那么容易。
暂停加盟,内卷下的无奈选择
新茶饮行业经历了数年高速扩张后,已陷入“规模至上”的陷阱。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奶茶店闭店数超2万家,三线以下城市闭店率高达60%。以喜茶自身为例,其通过加盟将门店数从2022年的51家增至2024年的超4000家,但快速扩张导致单店效益严重稀释。
一则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显示,安徽某县城喜茶加盟店总投资120万元,经营一年半后亏损70万元转让;西安某门店因月租金超10万元被迫闭店。更严峻的是,行业同质化与价格战进一步削弱品牌溢价,喜茶20元以上产品占比已经从33%降至4%。
在此行业背景下,能够看出,喜茶暂停加盟的决策本质上是行业恶性竞争压力下的被动反应,是行业困局倒逼战略收缩,可能并不是品牌真的想要停止扩张的步伐。
更重要的是,喜茶的这一选择更像是“止血”而非“疗伤”,因为喜茶的全新战略调整有其明显局限性。
据悉,喜茶试图通过关闭30平方米以下小店、主推大店模式(如成都190平方米“叠院”DP店)和区域限定产品提升体验,但这一策略的落地效果值得商榷。
一方面,下沉市场仍存在增量空间:2025年三线及以下城市茶饮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18%。另一方面,蜜雪冰城等品牌通过“夫妻店”模式快速渗透低线市场,而喜茶的收缩或使其在规模竞争中进一步落后。
简而言之,暂停加盟虽缓解了喜茶的短期经营压力,却可能牺牲品牌长期的市场机会。
在众多新茶饮品牌的红海战局中,喜茶或因暂停加盟举措进一步丧失市场优势。
核心矛盾难解
值得警惕的是,喜茶的决策虽指向行业痛点,但未触及新茶饮的深层问题,反而可能掩盖关键矛盾。
首先,是供应链与单店盈利的失衡。
加盟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供应链效率和单店盈利能力,然而喜茶的短板正在于此。对比来看,蜜雪冰城通过规模化采购将毛利率控制在60%以上,而喜茶虽宣称饮品毛利率约60%,但高线城市租金与人力成本压缩了加盟商利润。
更关键的是,暂停加盟虽缓解管理压力,却未解决供应链成本高企、区域市场适配性不足等根本问题。
其次,是用户需求与品牌价值的断层。
喜茶强调“回归用户体验”,但行业竞争维度已悄然改变。例如,奈雪通过“茶饮+烘焙”双品类战略将客单价提升至45元,茶百道以“0加盟费”政策吸引精细化运营的加盟商。反观喜茶,其“大店模式”在下沉市场面临性价比挑战——三线城市消费者更关注15元以下产品,而喜茶主力产品价格带仍集中在18-25元。这种供需错位,使得高端化策略难以覆盖广泛市场需求。
最后,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两难。
喜茶海外门店超70家,但国际化进程正遭遇“水土不服”。以法国市场为例,当地仍以粉末冲泡奶茶为主流,喜茶需投入高成本教育市场;而国内市场的收缩可能削弱其全球扩张的资源支撑。这种“两头承压”的困境,凸显了战略焦点的模糊性。
种种痛点之下,喜茶想要在行业中站稳脚跟,仍有大量问题待解。
破局路径:从“规模竞赛”到“价值深耕”?
面对困局,不论是喜茶还是新茶饮行业的其他玩家都需要思考: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改变现有的内卷局面?
或许,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转向系统性能力建设,从“规模竞赛”迈向“价值深耕”才是最终的破局路径。
从这个角度来说,喜茶能做的工作有很多。
比如在差异化竞争层面,施行品类创新,可以参考奈雪的路径,通过“茶饮+烘焙”模式拓展轻食、IP联名等第二增长曲线,提升消费频次。
也可以继续强化自身文化赋能,如喜茶成都“叠院”DP店将茶文化与川西建筑融合,这种“在地化”策略能强化品牌认同,抵御同质化冲击。
竞争对手们在数字化与供应链升级上的成效也值得喜茶借鉴。
奈雪自研的智能管理系统使海外门店人效提升30%,喜茶完全可以通过类似技术优化库存与人力成本;蜜雪冰城在乡镇市场采用“中心仓+前置仓”模式,将物流损耗控制在3%以下。喜茶同样可以针对区域市场定制原料组合,探索柔性供应链方案。
当然,还有加盟模式的重构。
目前,新茶饮市场已经摸索出大量成功经验,都可以为暂停加盟的喜茶提供借鉴。
例如推行精准加盟,从“数量优先”转向“质量优先”,如古茗要求加盟商完成200小时驻店培训,确保运营能力与品牌调性一致。
也可推行利润分成替代固定加盟费,实现风险共担,沪上阿姨的“多店签约奖励”政策已证明可降低加盟商初期投入压力。
综合来看,暂停加盟是喜茶应对行业阵痛的应激反应,但绝非长期解药。
新茶饮行业的下一程竞争,需在规模与质量、本土与国际、产品与文化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短期而言,供应链革新与数字化升级是破局关键;长期来看,构建可持续的加盟生态与用户价值体系才是核心。
若仅以“暂停”回避矛盾,喜茶或将在行业洗牌中失去先机。毕竟,按下暂停键的刹那,竞争对手的油门仍未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