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獐子岛,伤心太平洋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夏天的到来,鲅鱼、扇贝、海螺、皮皮虾等海产品正处于最肥美的状态,消费者有了口福,海鲜市场迎来销售旺季,水产企业们开启“忙碌模式”抓紧搞钱。

上个月24日,知名海产企业獐子岛和京东超市的海参合作基地正式揭幕。通过京东平台,獐子岛优质的海参产品可以走上更多的家庭餐桌。强强联合之下獐子岛业绩无疑将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不过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獐子岛却并没有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营收15.83亿元,同比下滑5.66%;归母净利润亏损2191.3万元,同比下降355.15%。

去年“獐子岛”品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今年獐子岛明确表示要充分发挥老字号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提高海洋牧场运营质量,将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想法虽好,只是曾经深陷信任危机的獐子岛能够如愿以偿吗?

“黄海明珠”造假蒙尘

现在提起獐子岛,很多年轻人都知道它是东北的“马尔代夫”,海水清澈见底,景色宜人,旅游资源极佳。对于老股民来说,獐子岛更是如雷贯耳,因为“水产第一股”也坐落在这座被誉为“黄海明珠”的岛屿群上。

2006年獐子岛在深交所敲钟挂牌,凭借优异的地理环境,其水产生意蒸蒸日上,特别是虾夷扇贝品质优秀,声名响彻国内外。上市两年后,獐子岛股价飙升至150元/股,成为A股股王,也是国内上市种养企业首个百元股。

2010年獐子岛虾夷扇贝获得中国第一个碳标识认证食品,进一步扩大海外影响力;与此同时和沃尔玛等大型商超达成战略合作,产品进入国内120个大中城市。内外两开花,獐子岛在这一年营收达到了22.59亿元,净利润也突破了4亿元大关。

get?code=ZWQ2OWRlZjc5ZmM0YTZkNTliYTJiNzIxYTNlMjVmNDQsMTc0NjY4MDQzMDEzOQ==

就当外界一致认为,凭借在扇贝、海参、鲍鱼等领域积累的优势大展宏图时,不成想獐子岛却走入了下坡路。2012年营收26.1亿元,出现了11.2%的下滑;净利润1.06亿元,相比2011年减少了3.92亿元。

2013年业绩增收不增利,持续萎靡。大部分股民依旧对其抱以厚望,不过当2014年三季报公布后,直接震惊了整个股市。因黄北海异常冷水团影响,獐子岛百万亩虾夷扇贝“出逃”,导致8.6亿元巨额亏损。

养殖业本身就是靠天吃饭,业绩变脸情有可原。然而在此后的几年里,遭遇冷水刺激的獐子岛扇贝犹如幽灵一般难以捉摸。2017年因海水温度异常、饵料短缺被“饿死”;2018年受海洋牧场灾害影响,2017年播种的扇贝再次“逃跑”;2020年因养殖规模及密度过大,苗种“退化”……

这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不仅让投资者大开眼界,也令獐子岛徘徊在退市边缘。从生物学角度,虾夷扇贝确实会“跑”,獐子岛采用底播养殖,也就是“散养”,管理难度较大。加上海水环境的变化,会带来各种不确定性,但是6年多次出逃、饿死显然不合乎常理。

而且附近海域其他海产公司的扇贝都很乖,唯独獐子岛的扇贝特别“叛逆”,投资者怀疑扇贝遭遇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2018年证监会决定对獐子岛展开立案调查,借助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终于发现了獐子岛造假的证据。

2023年底,獐子岛原董事长吴厚刚因诈骗罪、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等多项罪责,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扇贝终于沉冤昭雪,只是真相大白过后,獐子岛早已满目疮痍。

“新官”难理“旧账”

2022年3月,大连盐化集团以3.43亿元拍下獐子岛15.46%股权。交易完毕后,大连盐化成为獐子岛第一大股东,公司实控人变更为大连市国资委。有地方国资的背书,獐子岛无疑还会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今年一季度,獐子岛营收4.1亿元,同比增长11.13%;归母净利润-156.13万元,亏损幅度明显收窄。表面上看,獐子岛在稳步复苏,但是把时间线拉长,大连盐化接手的这三年,獐子岛业绩并无太大起色,营收持续下滑,利润依旧薄如蝉翼。

当然并不是大连盐化不作为,而是想要让这颗明珠再放光彩并非易事,不仅要解决众多的诉讼问题,还要进行产业整合优化,大连盐化这个新岛主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雪上加霜的是獐子岛现在财务状况并不乐观。

get?code=YjI2OGU0ZDBjZTc5MTIzMGU5YWE2NmYzZWExNzJmZDQsMTc0NjY4MDQzMDEzOQ==

截至今年一季度,獐子岛总负债21.24亿元,其中短期借款1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5.8%,远超同行业水准。去年5月,深交所对獐子岛2023年财报展开问询,要求说明其短、长期借款金额、资产负债率情况,进一步说明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在回复函中,獐子岛表示尽管资产负债率较高,但债务风险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加之盈利水平提升,利息负担大幅减轻,现金流可以满足日常经营需求,不存在流动性风险。

实际上,缺钱一直是獐子岛的老大难问题。海产养殖本就属于重资产,投资大,回报慢。别看在2010年以前,獐子岛营收上涨,利润肥厚,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早就远远小于净利润总和,说明财务压力巨大。

即使借助二级市场力量,募集数十亿元资金,獐子岛依旧没有“解渴”。早在十年前,其资产负债率就位居上市养殖公司前列。再经过多年亏损、财务造假,大连盐化接手的獐子岛就是一本难理的旧账。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从2020年开始獐子岛采取“瘦身”自救。例如2023年12月,拟以1.02亿元公开挂牌方式转让鲍鱼厂、育苗三厂及部分海域使用权,最终以9215.36万元的价格被控股股东大连盐化拿下。

今年4月,獐子岛又以839.68万元/年出租26宗海域使用权,出租年限为6年。一旦交易达成,獐子岛将获得上千万元的收益。通过售卖低效资产回流资金,确实能够让企业轻装上阵。然而想要摆脱高负债,獐子岛需要的是强大的造血能力,而非靠变卖资产续命。

培元固本才能打好持久战

一望无际的海洋孕育了无数生命,自然也蕴藏着无尽的财富。据《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105438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其中海洋渔业实现增加值4880亿元,相较2023年增长4%。

坐拥142万亩海洋牧场,无疑是獐子岛翻身的最大底气。不过海产养殖犹如农业种植一样,想要变现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选择收益好的品类。当下獐子岛的难点在于,业绩增长全靠虾夷扇贝这个大单品。

以产品分类,2024年獐子岛海参、海螺、海胆、鲍鱼和其他产品业务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作为第二大品类的海参,同比下降了24.67%。即使明星产品虾夷扇贝,销售规模早已大不如从前。

2011年虾夷扇贝收入11.82亿元,而2024年这一数据为2.23亿元。实际上,这十几年来獐子岛各大类海产品并无太大长进。如果以行业分类,养殖、加工、贸易三项核心产业则是全线收缩。

get?code=MDZmNDRlYzI2NjQwYzNmMWM4ZmQ1YThkYjJlYmY2ZTUsMTc0NjY4MDQzMDEzOQ==

在2024年报中,獐子岛提及未来产业重点为两个方向,一是在聚焦虾夷扇贝、海参两大主营品种的同时,引入象拔蚌、牡蛎、厚壳贻贝等新品种,优化养殖结构和效能;二是整合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条,深耕渠道打造品牌矩阵,挺进下游消费市场。

计划虽好,只是这两项改革注定是一场持久战。首先不管是专注固有品类还是发展新品种,海产养殖的根在于技术,收成靠管理。2024年其研发费用为2163.9万元,虽然同比增长12.18%,但是技术人员相比2023年减少了8人。

要知道在2012年,獐子岛技术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为19%,而去年已经降至3.28%。加大研发固然是好事,但是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很难支撑庞大的产业。至于在管理上,獐子岛此前被人诟病就是任人唯亲。如今国资入主后,能不能改掉这个坏习俗还有待时间验证。

其次,发展自主品牌是当下水产企业经营的主旋律。例如国联水产有生鲜品牌龙霸以及专注预制菜的小霸龙。除了“獐子岛”主品牌外,獐子岛近年还孵化了“北纬39°”“城市渔夫”等多个子品牌,并且推出了预制菜品牌“易道味”,趁机抓住时代红利。

不过就目前而言,消费者只记住了獐子岛,对旗下子品牌缺乏认知。而且在产品内容规划、品牌市场定位上还缺乏特色。例如好当家、晓芹都有海参产品,獐子岛仅靠老字号名头去打败这些对手并不现实,还需在营销和差异化上下一番功夫。

结语

背靠北黄海优质的海洋资源,獐子岛本应该顺风顺水。但是正因为这片号称“海底银行”的黄金海域让此前的管理层迷失双眼,腐败滋生导致獐子岛一蹶不振,元气大伤。

步入新消费时代,海洋经济概念再度起飞。拥有百万亩海田和6座大型加工基地,是獐子岛最大的优势。只有利用手中好牌,将产业链打通,构建品牌生态护城河,才能让獐子岛不再空手而归。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拓店减速、食品安全频发,古茗不灵了?
« 上一篇 05-08
下一篇 » 05-08

相关内容

獐子岛,伤心太平洋
拓店减速、食品安全频发,古茗不灵了?
暂停加盟,不是喜茶的良药
北京艺星医疗美容深陷消费者差评投诉漩涡,上半年评分骤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