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财报“潜台词”:如何服务内容新时代
11月18日,爱奇艺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总收入66.8亿元,会员服务收入42.1亿元,环比增长3%,依然是一份典型的成绩单,但这次却有了更多“潜台词”。
Sora 2发布以来,视频内容市场骤然增加了一批AI驱动的内容,但用户对待它们的态度已经完全变了,以前挑刺看破绽,现在开始研究内容本身的质量和创意设计。他们接受新技术的速度超出了预期,随之带来了更重要的问题:
现在,视频平台们应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方法,对待内容面临的这些剧变?用户为什么选择消费一种内容?他们的诉求是什么?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在9月的爱奇艺iJOY秋季悦享会上曾说,社会环境在变,但内容提供的情绪价值万变不离其宗。而如果遍历一下网络上用户生成的视频,我们也会发现,不断提升的是审美和乐趣。无论消费什么样的内容及其衍生品,重点都是触发情绪的感知。
这样的内容需要更强的生产力,更好的消费形式,这些就是当下爱奇艺工作的重心,也是提升平台价值的路径。
IP的“心灵占有率”
内容产业的本质是一种投资,面向剧本、导演、演员,产出受用户喜爱的内容,后者是平台的资产,通过屏幕触达用户,奠定商业模式的基础。所以行业习惯用“屏幕占有率”的思想去评估平台。平台接触的用户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投资回报率。
但是,三季度的爱奇艺,展现出一种有趣的“双线作战”姿态。
一条战线是传统内容阵地的巩固。从网台双爆的《生万物》,到票房突破12亿的院线电影《捕风追影》,再到云合市占率领跑的《喜剧之王单口季》,爱奇艺依旧爆款频出。而且,华语内容的优势还在继续转化成爱奇艺海外业务的动力,海外总收入同环比增幅已经创下近两年新高。
好内容不分长短,也不分国内外,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把内容消费限定在屏幕的范畴,那无疑是忽略了情绪价值强大的投射能力。
当下,爱奇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积极布局IP消费品和线下乐园等体验业务。扬州、开封的乐园建设稳步推进,第三家甚至官宣落地北京。这个力度早已超出了小打小闹的业务补充。
爱奇艺CEO龚宇此前曾明确表示,包括影视IP衍生品、乐园和全感剧场在内的线下体验业务,未来将是爱奇艺的核心业务之一。而它的逻辑其实是基于用户与内容IP的关系,用户观看内容是消费的形式之一,但观看只是体验的一部分,体验意味着注意力的停留,线下于是成为了能承载更多可能性的空间。
线下场景的设置,就和卡牌这种典型产品的开发一样,提供的是一种“轻量级、高频次、易触达”的情感互动场景。如果说屏幕内容是情绪价值的激发和响应,那线下就是基于交互的确认和升华。特殊的交互,会极大地增强IP的生命力和粉丝的忠诚度。
这组关系最好的例子,就是当下讨论度极高的《唐朝诡事录》系列。
线上,《唐诡》系列第三部《唐朝诡事录之长安》刷新了爱奇艺剧集首日热度值纪录,随后热度迅速破万,全平台热议。爱奇艺还为它规划了《唐诡奇谭》等微短剧“周边”,IP内涵越做越深。
而与此同时,《唐诡》IP衍生的《唐朝诡事录·西行》线下全感剧场已经在全国开出20多家,借助实景互动让用户沉浸式体验《唐诡》宇宙,成功地从内容商品出发,打造了一种文化产品,甚至创造了一种消费现象,折射出爱奇艺化剧集IP为文化品牌的能力。
所以,一个IP所能唤起的情感粘性有多强?它的衍生消费潜力有多大?它能否围绕自身构建起一个有归属感和高忠诚度的社区?这些问题背后丰富的商业情景,让我们回到了开头的话题——如果说早期流媒体贩卖内容,追求的是“屏幕占有率”,商业模式的核心是订阅与广告;那么,现在爱奇艺对内容IP的深度经营,已经进化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追求“心灵占有率”。
它不再强调单一的增长,而是通过深度挖掘,开启一条非线性的、乘数级的增长曲线。
AI促进“创作者力”的原始积累
谈论“心灵占有率”,归根结底,依然是在讨论一种“生产-消费”模式。而只要这个模式还在运转,AI就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变量。
因为,AI最大的影响是创造力——从创意的制造到创意的实现,AI为整个内容产业打开了一扇门。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由于大众认为内容生产是文艺创作,所以AI在其中一定是工具角色。比如从“速看”功能将长视频智能剪辑成微剧式的竖版短视频合集,到个人智能助手“桃豆”提供更精准的视频搜索与剧情问答,AI表面上的主要作用是重塑用户消费体验,同时便捷内容营销场景的挖掘和投放。
但事实上,AI最大的价值是释放创意的生产力。传统影视工业的本质,是一个“创意漏斗”。无数闪光的创意,因为高昂的试错成本和有限的资本、团队、渠道,也就是生产资料,在漏斗中上层就被过滤掉,无法抵达观众。这个体系天然地抑制了创新,使得大量腰部和尾部的创造力被系统性地闲置,进而影响了行业的投资回报,同时漏掉了不少用户的消费需求。
过去,爱奇艺通过建立剧场品牌、推出各类扶持计划等方式,试图拓宽这个漏斗的瓶颈,但终究是在旧有框架下的改良。而现在,AI带来了从根本上砸碎这个漏斗的可能性。
爱奇艺CEO龚宇在财报电话会上说,AI给爱奇艺带来的机会,堪比20年前互联网技术之于在线视频。互联网改变了传播、分发和工作流程,而AI则是在为未来进行一种最根本的生产要素的原始积累——创作者力。
三季度,爱奇艺做了两件事,探索AI如何介入行业生产链条。一是发起AI短片创作大赛,二是携手奥斯卡得主鲍德熹设立“鲍德熹·爱奇艺AI剧场”。
它们的第一目标是引导审美,探索模式的规范。爱奇艺在AI创作的混沌初期,以一种主动、开放的姿态,去探索“AI+影视工业”的有效工作流程,去尝试为AI生成的内容注入专业的艺术审美,避免其陷入纯粹的技术猎奇和浅层的感官刺激。用市场行为挖掘和培养用AI创作的新一代力量,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属于一次有益的尝试。
第二步,则是储备人才与孵化作品。现在,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个人用AI制作的商业长片,虽然细节还需要打磨,但龚宇在电话会上预测:“快则1-2年、慢则3年,最多不超过5年,影视行业到互联网视频行业会发生巨大变化。”创新刻不容缓。
一个由AI驱动的个体创作大爆发时代即将来临。谁能掌握这门新的创作语言,为这些新生的创作者提供平台、工具和商业化路径,谁就将掌握未来的主动权。爱奇艺明确,当下的行动旨在“挖掘和培养AI时代的创作人才、摸索AI内容生产方式、获得优秀的AI作品 ”。
这不仅关乎一两部作品的降本增效,更关乎在下一个内容生产范式中,能否抢占有利的生态位。
一张全新的资产负债表
所有这些变化——从追求“心灵占有率”到积累“创作者力”——都指向了一个正在到来的内容新时代。这个时代的“新”,不仅体现在消费端的需求更多元、更注重情感体验,也体现在生产端的工具和方法正在被AI彻底重塑。
在这股不可逆的浪潮中,爱奇艺播放内容,提供娱乐,管理以IP为核心的资产,运营创意并进行跨场景的开发。财报科目还能充分反映这个商业模式吗?或许爱奇艺的长期资产已经跳出了这个框架。
我们可以尝试用一个简化的公式来勾勒其未来的商业前景:
长期价值 ≈ Σ (IP资产组合的潜在总价值) × 跨场景货币化效率
这个公式的左半部分,“IP资产组合的潜在总价值”,取决于其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以及通过AI赋能,极大丰富IP储备的数量和形态。这考验的是它的内容“内功”和对新技术的驾驭能力。
而公式的右半部分,“跨场景货币化效率”,则取决于它能否成功打通从线上到线下、从国内到海外的多元变现渠道。每一个新场景的开拓,都是在为这个乘数因子增加一个新的变量。
当下的爱奇艺,正是在为这个公式的左右两端同时加码。如果爱奇艺能够成功地将这套体系运转起来,用AI驱动源源不断的创意生产,再通过线上线下的多元场景,将其转化为可触达、可消费的情感体验,那么它将完成一次完美的蜕变。
而这场蜕变的底层原理,正是我们开头讨论的问题——内容产业如何服务于这个新时代,服务于我们不断变迁、演化的精神生活。期待爱奇艺能给出优秀的回答,因为当下这个时代的人们,也需要在浩浩荡荡的内容浪潮里找到情绪的寄托。
来源:美股研究社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