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闯入新能源重卡前十,赴港的深向科技能否撑起一条自己的路?
在新能源加速渗透、公路货运追求高效化的当下,重卡成为智能电动化转型更具确定性的赛道之一。资本、车企与物流巨头纷纷入局,巨头环伺之下,成立仅五年的深向科技于近日正式递表港交所,试图以正向定义的技术路线闯出一片天地。
在货运行业加速重塑的当下,深向科技是新能源重卡赛道上的变量,还是下一家难以快速跑通盈利模型的造车公司?我们来一窥究竟。
风口上的深向科技,新能源重卡领域的“异类”
重卡市场作为纯粹的商业市场,决策围绕成本、效率与安全优化。
过去十年,车队运营商压力持续增加,由于油价长期高位,燃油成本一度占运营成本超六成;而趋严的环保法规,也在逐步抬高合规成本;再加上公路货运价格疲软,盈利空间不断压缩。
在传统燃油重卡陷入“不换不行”的困境下,较燃油更为节省的电能,更可视可控的车辆状态,OTA、电子架构升级进一步提升安全性,且维保成本远低于传统燃油车。这一系列因素使得新能源重卡脱颖而出。
数据显示,全球新能源重卡年销量在2024年达到9.55万台,市场规模攀升至98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销量将激增至70.3万台,市场规模达到806亿美元。
2024年中国新能源重卡销量达8.48万台,渗透率为13.9%,产生销售收入455亿元。同年,中国贡献了全球销量的88.8%及全球销售收入的71.4%。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新能源重卡的普及将进一步加快。随着技术的成熟及补能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目前,纯电重卡已成为新能源重卡市场的主导力量,聚焦新能源重卡的深向科技也随之走到舞台中心。
从新能源重卡赛道的主流路线来看,一条是传统巨头的“油改电”,在原有燃油车平台替换动力系统,成本低、效率快,但性能上限有限;二是纯电重卡的“正向定义”,从车身结构到智能驾驶全部重构,研发周期长但迭代优势明显。
深向科技选择后者,在整车能耗效率、轻量化、底盘电子化方面构建差异化,这也成为其迅速崛起的基础。
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深向科技分别交付509辆、3002辆及2873辆汽车,对应产生收入约4.26亿元、19.69亿元、15.06亿元。这其中,新能源重卡贡献超九成收入,产品定位聚焦核心赛道。
不仅如此,灼识咨询报告显示,深向科技在2024年全球新能源重卡总销量中位列第十,其凭借专注于正向定义新能源重卡的纯技术公司定位脱颖而出。
整体来看,新能源重卡已经进入加速渗透期,深向科技则踩中了时间窗口,凭借其彻底的技术路线和聚焦的产品定位一举跻身全球前十。
然而,快速增长背后往往隐藏着结构性压力,尤其在重资产、长周期、强依赖现金流的重卡制造行业更是如此。
增长背后的隐忧:亏损、现金流与客户结构风险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上半年,深向科技净亏损分别为2.66亿元、3.89亿元、6.75亿元、3.71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约17亿元
其亏损主要源于正向定义路线的高研发投入,以及产能与供应链未达规模化摊薄阶段。深向科技预计扩张期还需投入销售体系、服务网络与国际业务,短期内将持续亏损。
可见,深向科技仍处于“战略性亏损”阶段,未来将押注于规模化优势,但重卡行业对规模敏感度高,其距离规模化安全边界或仍有差距。
而且,业绩持续亏损之下,公司还面临流动性风险。报告期内,深向科技分别录得流动负债净额约5.31亿元、9.94亿元、17.17亿元、20.92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5.93亿元。
这意味着,身为初创公司的深向科技仍无法从运营中产生充足现金流量,若无法成功获得融资,则可能无法满足资本需求,从而影响公司发展。
现金流未改善的同时,应收账款也在相应增加。2022年末至2025年6月末,公司的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从0.39亿元飙升至14.15亿元。
此外,重卡是“to B”生意,且是典型的大客户行业,单个客户年度采购量可占公司营收相当比例。报告期内,公司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各年度总采购额的48.1%、88.1%、92.3%和83.1%,供应商集中度较高。
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对深向科技来说,早期有利于快速放量,但也存在两大风险。一是大客户削减采购会导致营收波动;二是定价权往往在客户手中,盈利改善难度大。因此,深向科技需发力拓展客户群,从而降低单点依赖风险。
由此可见,新能源重卡虽然是最具确定性的赛道之一,但也是最烧钱、最依赖规模和供应链协同的赛道之一。
如今,箭在弦上的深向科技正在这条赛道上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它究竟能否跑到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或许会给出第一轮的答案。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