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万元售价,亿航智能造出了低空经济的“Model S”?
十月以来,低空经济领域热点频发。
10月13日,亿航智能发布新一代长航程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VT35;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在迪拜完成公开飞行演示并称2027向中东C端售卖;吉利旗下沃飞长空自主研发的大型载客eVTOL下线。此外,美团无人机在深圳上线夜间配送服务;滴滴入局成立低空公司。
种种迹象表明,国内无人驾驶空中交通逐渐走向成熟,即将改变交通领域格局。其中,亿航智能VT35引发了行业高度关注,约200公里的满载设计航程和650万元的官方指导价,将“城市—城际”低空无人驾驶生态拉入了探索规模化商用的新阶段。
类似十三年前特斯拉Model S让电动车走向大众的变革时刻,当下的低空经济似乎正站在相似的拐点上。
那么,低空经济的“特斯拉时刻”真的临近了吗?
低空经济加速起跳的三大关键转变
在低空经济赛道,物流配送、空中交通领域事件的密集爆发,产业正站在商业化爆发前夜。
三个关键的转变表明,这个被资本反复热炒又多次降温的赛道,真正进入价值兑现的阶段。
首先,商业逻辑验证,从市场预期到订单落地。
低空经济的商业叙事曾长期依赖宏观预测。中国民航局预测,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突破3.5万亿元。而这一预期正被越来越多的订单验证。
亿航智能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向中国多省及日本13家客户交付EH216系列共68架,新增订单超过150架。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在中东一举拿下600台订单,累计订单量达7000台;沃飞长空也宣布储备了“千架级”商业订单。
图源:汇天飞行汽车
这些数据背后,是下游企业对低空交通商业化前景的认可。而订单结构已从早期政府试点采购延伸至海外客户与终端消费者,也表明需求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其次,应用场景破局,从物流试点到立体交通网络。
应用场景的拓展是行业成熟的另一重要标尺。一方面,低空物流已率先跑通商业化模型,美团无人机在深圳上线夜间配送服务,标志着其运营从“测试态”迈入“常态化”。深圳市的新政更直接激励规模化应用,对小型无人机新开航线年飞行超5000架次奖励20万元。
另一方面,在更具想象空间的载人交通领域,场景正从单点示范走向系统化布局。亿航智能的VT35与EH216-S形成协同效应,前者瞄准200公里城际交通(如广深直达),后者覆盖30公里市内通勤,有望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中短途+中长途’智能低空立体交通生态。
最后是中国方案的“生而全球化”,揭示未来的成长力。
相比过去家电、汽车、消费电子等传统制造业“先国内后海外”的路径,中国低空经济企业展现出“生而全球化”的特质。
截至2025年9月,亿航eVTOL已在墨西哥、印尼等地完成试飞,业务覆盖全球21国;小鹏汇天将“陆地航母”全球首飞地点设在迪拜,并计划于2027年进军中东C端市场。
这种出海节奏的背后,是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的同步输出,亿航的无人驾驶架构、小鹏的分体式设计,均成为国际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供应链层面亦开始主导创新。比如,英搏尔为VT35定制的高集成电推进系统,通过“集成芯”极大提升了整机功率密度,为提高续航里程奠定了基础。这类核心部件的突破使得中国低空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持续上移。
图源:英搏尔电气
从市场、场景和技术等多方面来看,中国企业已为低空经济产业跨越临界点积蓄了足够势能。
正如十年前新能源汽车从示范运营走向私人消费,低空经济的“起跳”或许只差最后几块拼图。
长航程与低成本,把握“城市-城际”交通的命脉
在低空交通领域,eVTOL行业正迎来自己的“Model S时刻”。
最近,特斯拉Model S入选了《时代》杂志“过去25年最具影响力的25项发明”。理由是它以十万美元以内的起售价让电动车真正走向大众。此外,Model S单次充电续航远超当时市场主流电动车的水平,有效缓解了消费者对电动车续航的担忧。
如今,类似的故事正在低空经济领域悄然上演。波士顿咨询发布的《中国载人eVTOL行业白皮书》显示,未来载人eVTOL市场主要有两个细分方向。一是聚焦飞行体验、飞行培训等短途、轻量化场景;另一个则是以“空中的士”“商务包机”等形式,适配城市间长距离点对点飞行需求的出行类eVTOL。
显然,后者的需求更高频、更有商业想象力。然而,过去续航能力一直制约着eVTOL的应用场景拓展,呈现与电动车早期类似的“里程焦虑”。
近期行业的技术突破正在改变这一局面。以亿航智能推出的VT35为例,VT35约200公里的满载设计航程。这一航程覆盖了绝大多数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交通需求,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等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间距离,标志着亿航在“城市空中交通+区域航空互联”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
图:亿航智能VT35长航程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停机坪示意(渲染图)
航程的突破,意味着eVTOL的应用边界拓宽。除了航程,在eVTOL商业化进程中,成本控制同样至关重要。
VT35定下的650万元的国内售价显著低于同类长航程eVTOL的千万元级别,让eVTOL首次进入了可规模商用的价格区间。这背后,是供应链整体的成本突破,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已量产的280-320 Wh/kg电芯可直接装机,成本曲线与车用电池同步下降,使整机售价从百万美元级降至30-50万美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新一代机型能够复用现有起降场资源,这种“产品-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模式,显著降低了运营商的初始投入,为快速组网创造了条件。
从航程到价格,低空交通无疑进入了一个以落地为话题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为行业带来了持续发展的更强确定性。
比如,深圳近期出台的政策明确表示,对通过适航认证的载人eVTOL企业给予最高1500万元一次性奖励。此类措施直接缓解了企业的取证成本压力。此外,地方政府正从“补贴方”转向“生态共建方”,一项有着“最牛风投城市”之称的合肥政府以eVTOL整机制造为牵引,聚集近200家低空产业核心环节企业。
这种深度合作意味着,载人eVTOL的落地将嵌入区域产业生态,获得从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全周期支撑。
总体来看,就像Model S打开大众市场一样,当前载人eVTOL在航程突破、成本优化和政策支持的多重驱动下,找到了一条平衡性能与成本的商业化路径,而政策与生态的同步成熟,让这场低空出行革命有了加速向前的底气。
高端制造新战场,价值发现者的狂欢
随着亿航智能VT35、小鹏汇天陆地航母、沃飞长空AE200-100等终端产品的突破性进展,这场深刻的交通革命既重塑了出行方式,也将影响资本市场的投资策略。
低空经济的战略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规模上,更关乎未来空中交通的标准制定权和产业链主导权。
正因如此,低空经济已成为中美两国在高端制造领域博弈的重要阵地。
美国的优势在于强大的顶层战略设计和前沿科技研发能力。美国率先提出并系统化了AAM(先进空中交通)和UTM(空域交通管理)概念,并通过NASA等国家级机构主导关键技术攻关。
相比之下,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全球领先的无人机制造业生态、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与强大的产业政策执行力。
比如,适航认证是商业化的“闸门”,中国企业在此关键环节展现出显著优势。在政策大力支持下,多款新机型已经进入适航审定阶段,eVTOL行业正迎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时期。据悉,VT35已向民航局提交型号合格证申请,正处于适航审定阶段,预计未来两年内完成取证。
亿航智能VT35的推出,意味着国内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实现了从城市内短途交通向城际交通的关键性延伸,“城市—城际”低空立体生态的发展,让无人交通领域更具想象力。根据波士顿咨询(BCG)预测,到2040年,全球eVTOL市场将攀升至2250亿美元。
同时,eVTOL不仅在交通领域有广阔前景,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农林作业、电力巡检等多个领域都呈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赛迪智库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800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这种多应用场景的协同推进,使得eVTOL有望成为比电动车更大的市场机会。而随着低空经济行业稳步推进商业化,市场焦点也因此汇聚而来。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近一个月内已有37只低空经济概念股受到机构密集调研,市场关注度持续升温。
那些具有明确商业化路径、核心技术优势和强大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受到机构看好。比如,中银国际给予亿航智能“买入”评级,预计其2025年-2027年销售额将以6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6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
这无疑只是一个开始,低空经济板块孕育爆发势能。就像十多年前的特斯拉推动了整个电动车行业的爆发一样,技术、政策和市场三股力量已经形成合力,有望推动低空经济高速成长。
对此,中航证券认为,低空经济产业不是短期的热点概念,是国家顶层战略规划支持的重点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是值得长期投资,耐心投资的重要赛道。
展望未来,中国在高端制造竞争中加速起跳,低空经济领域的长期投资价值将持续释放,与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交相辉映。
来源:美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