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上半年营收缩水百亿,乳业巨头如何破局?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乳业大洗牌之下,国内首屈一指的巨头蒙牛巨头也扛不住了。2025年8月,蒙牛乳业披露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5.7亿元,同比下降6.9%;权益股东应占利润20.455亿元,同比减少16.4%。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蒙牛连续两年交出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半年报成绩单。尤其是从营收角度来看,2025年上年的营收水平,甚至不及2023年同期的511.2亿元,规模缩水近百亿。纵向对比,更是创近三年同期新低。
尽管财报中8.5%的经营利润率、41.7%的毛利率彰显出一定盈利韧性,但营收利润双降的核心表现,暴露了这家乳业巨头在行业周期低谷期的深层困境。那么,这个曾经的乳业巨头,如何破局?
周期反噬与成本传导带来双重挤压
乳制品行业“奶价决定利润”的特性,使上游原奶市场波动成为乳企核心风险。2025年上半年,蒙牛在产业链上游遭遇的周期反噬与成本传导压力尤为严峻,直接拖累利润表现。
原奶价格持续下行对蒙牛联营牧场造成致命冲击。自2021年9月达阶段性高点后,国内生鲜乳价格累计下跌近三成。
与此同时,本轮周期中,扩产主体多为资金实力较强的规模化企业,凭借现金流硬撑运营,导致产能出清速度远慢于以往,供需再平衡周期大幅拉长。作为蒙牛上游奶源核心支撑,联营公司现代牧业的业绩恶化成为利润“黑洞”。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现代牧业因淘汰低产牛只叠加原奶售价下降,归属于权益股东净亏损达9.135亿元,蒙牛作为联营方承担5.445亿元亏损,较2024年同期的1.330亿元激增4倍,直接吞噬蒙牛近四分之一归母净利润,成为利润同比下滑16.4%的关键因素。
更值得警惕的是,上游“价格下跌—产能不减—亏损扩大”的恶性循环短期内难破。头部牧业企业仍维持增产。以现代牧业为例,其上半年原奶产量166万吨,同比增14.6%。
而且,多数企业因对未来奶价上涨的预期,不愿主动淘汰奶牛,供给端调整严重滞后于需求变化。成本传导层面,蒙牛也面临“原奶降价红利未达预期,非奶成本持续上涨”的尴尬。
理论上,原奶降价应增厚利润,蒙牛上半年毛利率提升1.4个百分点至41.7%,但这更多源于产品结构优化与费用控制,而非原奶降价直接贡献。
此外,2024年下半年起,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震荡上行,推高牧场养殖成本并传导至乳企,也给蒙牛的盈利带来了压力。
上游双重挤压,暴露了蒙牛供应链管理的深层缺陷。尽管强调“全产业链布局”,但对核心奶源企业的风险管控不足,未建立有效周期对冲机制,导致上游波动直接传导至上市公司利润表,使其在行业周期中始终被动。
液态奶失速,营收结构暗藏危机
作为蒙牛营收占比近八成的核心业务,液态奶板块表现直接决定公司整体走势。2025年上半年,液态奶业务收入321.917亿元,同比下滑超10%,在总营收中占比从2024年同期的81.2%降至77.4%。核心业务失速,叠加新兴增长极未成规模,构成蒙牛当前最严峻的结构危机。
液态奶下滑,本质是“量价齐跌”与“创新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行业看,常温奶作为液态奶核心品类,面临增量见顶与需求转移压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全国乳制品产量1659.2万吨,同比降1%。液态奶产品同样出现下滑态势。
而在消费端,经济复苏乏力,使大众对单价较高的常温高端奶需求减弱;同时,新式茶饮、现制酸奶等替代品崛起,分流大量年轻消费群体,2024年乳制品行业因竞品挤压销售额下滑3.1%的态势仍在延续。在此背景下,蒙牛液态奶未能突围,管理层也坦言“常温面临增量压力仍突出”。
企业层面,蒙牛液态奶产品创新陷入“同质化陷阱”,难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尽管财报提及上半年推出超百款新品,但液态奶领域除特仑苏沙漠有机系列等少数产品逆势增长外,多数新品集中在“营养强化”“口味调整”等浅层创新,缺乏技术突破性产品。
核心业务失速的同时,蒙牛寄予厚望的新兴增长极尚未形成有效支撑。财报显示,冰淇淋业务上半年收入38.785亿元,同比增15.0%;奶酪业务收入23.739亿元,同比增12.3%,两大板块占比分别提升至9.3%和5.7%。
更关键的是,两大业务合计营收仅62.5亿元,尚不足液态奶业务下滑额的两倍,无法对冲核心业务失速压力。这种“核心疲软、新极弱小”的业务结构,使蒙牛在行业调整期缺乏抗风险能力。
与伊利“液态奶稳增长+奶粉高突破”的双轮驱动模式相比,蒙牛业务矩阵单薄脆弱,一旦液态奶持续下滑,整体业绩将面临更大压力。
多元化与国际化落地难,“理想与现实”差距巨大
面对核心业务增长困境,蒙牛2024年提出“一体两翼”战略,以主体业务为核心,依靠创新业务与国际化业务协同发展。但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该战略落地遭遇显著阻力,多元化布局未能有效对冲周期风险,国际化业务仍处“烧钱换市场”初级阶段,战略预期与现实表现差距明显。
多元化布局上,蒙牛面临“短期难见效、长期缺壁垒”困境。管理层坦言,中国乳业长期存在品类多元化不足痛点,欧美成熟市场固态乳制品消费占比可达50%,国内仍以液态奶为主导,且黄油、炼乳等高度依赖进口。基于此,蒙牛将固态乳制品与高附加值原料作为多元化核心方向,但落地成效堪忧。
高附加值原料领域,公司提及乳铁蛋白、D90脱盐乳清粉产品进入调试和上市阶段,但未披露具体产能与销售数据;而行业数据显示,国内乳铁蛋白市场70%以上份额仍被荷兰DMV、新西兰恒天然等国际巨头占据,蒙牛短期内难破技术壁垒。固态乳制品领域,除奶酪业务增长外,黄油、稀奶油等品类市场份额不足1%,且主要面向B端餐饮客户,缺乏C端品牌认知度。
更值得警惕的是,蒙牛多元化布局存在“重规模、轻盈利”倾向。以冰淇淋业务为例,15%高增长背后是渠道促销力度加大,毛利率受损。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当前乳企战略重心应从规模转向盈利,而蒙牛多元化扩张尚未摆脱“以价换量”路径依赖。此外,公司在银发营养、特医食品等创新赛道的布局仍停留在“技术孵化”阶段,无商业化产品落地,与伊利“欣活”银发奶粉系列差距明显。
国际化业务上,蒙牛虽有进展,但“规模小、盈利弱”问题未解决。财报显示,旗下艾雪冰淇淋在2023年,即在印尼市场实现年营收超20亿元,市场份额34%,并完成非洲与拉美区域业务架构搭建;贝拉米在东南亚市场拓展成效显著。
但整体来看,国际化业务对营收贡献依然不足,甚至不及伊利。更关键的是,海外业务未形成盈利能力:印尼市场高份额源于持续价格战,艾雪冰淇淋售价较本土品牌低,且需承担高额渠道建设成本;非洲与拉美市场尚处投入期,短期内难有回报。
对比雀巢等国际乳企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的模式,蒙牛目前仍以出口为主,未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削弱盈利空间。
战略落地滞后,本质是蒙牛研发投入与组织能力的短板。2025年上半年,公司未披露具体研发费用,但从产品创新成效看,研发转化效率不足——推出超百款新品,真正销售额破亿的不足5款。而在组织层面,2024年底管理层焕新尚未形成协同效应,“青壮派”团队在战略执行上显犹豫,导致多元化与国际化布局进展缓慢。
结语
2025年上半年财报为蒙牛敲响警钟。营收利润双降背后,是上游产业链周期桎梏、核心业务增长乏力与战略落地滞后的三重挑战,且三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上游压力削弱盈利基础,核心失速加剧增长焦虑,战略滞后使企业难寻破局方向。
对蒙牛而言,穿越行业低谷需打破长期“路径依赖”。上游应建立更灵活的奶源合作机制,通过价格波动区间协议隔离牧场亏损风险,同时加快自有牧场精细化管理,降低对外部联营企业依赖;核心业务需摆脱对常温奶的依赖,加大低温奶冷链投入与产品创新,推动特仑苏等核心单品价值升级,而非陷入价格战。从而能够顺利穿越行业周期,实现螺旋式稳步发展。
正如业内人士分析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生乳供需将逐步平衡,行业拐点酝酿。对蒙牛而言,能否抓住窗口期解决深层问题,决定其能否在周期复苏后重拾增长动能。正如蒙牛管理层所言,行业全面复苏需时间,企业核心任务是在等待拐点的过程中,锻造真正的抗周期能力。
期待蒙牛能够通过创新经营,扭转行业困局,摆脱路径依赖,甚至在行业利于不败之地。
【天眼查显示】内蒙古蒙牛乳业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曾用名: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9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一家以从事食品制造业为主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