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安卓靠拢,苹果开始裸泳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夏秋之交,历来是农耕文化的收获季节。天气舒爽+卖粮赚钱,平民百姓心情愉悦消费欲望大增,农历八九月就成了商贾的财富密码,直到今天也是如此。近期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发布全新旗舰机型,都想在“金九银十”中分一杯羹。
其中最受消费者关注的,无疑是9月10日苹果发布的iPhone 17系列。开启预售当天,无数疯狂果粉涌入苹果官网和各大电商平台,一度导致网站加载过慢,甚至出现了无法访问的情况。在线下门店同样排起了长龙,众多科技爱好者都想目睹iPhone 17的芳容。
然而当首批用户拿到手,铝合金不耐磕碰、屏幕边框接缝不均匀、拍照出现黑色方块等各种使用问题不断出现。作为高端手机第一品牌,苹果的品控似乎越来越脆弱。即使这样年轻人依旧爱得死去活来,不过盛宠之下苹果也陷入了中年困惑。
有诚意缺新意
自古以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早年间,国内企业总喜欢效仿海外巨头,讲究工匠精神。在手机行业,苹果一直是国产品牌学习的榜样,当然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2007年主流手机还停留在物理按键时代,搭载一块3.5英寸可触摸屏幕的初代iPhone彻底改变了智能手机的定义。2008年App Store横空出世,让iPhone的功能变得越发强大,至此全球手机市场进入苹果时代。
直到现在iPhone系列依旧是全世界卖得最好的手机产品。据Canalys数据,2024年iPhone 15以3660万部的出货量成为全球最畅销手机。而且在智能手机出货量排行榜TOP10中,苹果不仅包揽了前三,还占据了7个席位,可见其恐怖的统治能力。
毫不夸张地说,iPhone在每一代年轻人心里早已不是一款通讯设备,而是一种时尚潮流,一把社交钥匙,一个彰显个性的符号。任何产品都很难做到长盛不衰,iPhone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不过在日新月异的数码科技赛道,没有一款产品会永不过时,苹果也不例外。
经过十几年的迭代发展,iPhone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惊艳。例如最新发售的iPhone 17系列,虽然屏幕刷新率上到了120Hz,前后镜头史无前例地进行了全面升级,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也有了显著提升,但很多网友表示使用体验和上一代相比没有太大差别。
事实上近些年,iPhone万年不变的外观语言、4000毫安左右的小电池、用了七八年的1200万摄像头,这些“创新”早就被广大消费者吐槽为“挤牙膏”“炒冷饭”。
当然这两年苹果同样在求变,只是无论外观还是系统,iPhone变得越来越像安卓了。例如iPhone 17 Pro Max舍弃了祖传的“浴霸”镜头造型,改为横向矩阵相机DECO,妥妥一股安卓旗舰味。
至于iOS,更是被许多人评价为没有了“果”气。2022年iPhone 14的“灵动岛”被指借鉴了安卓厂商;最近发布的iOS 26中的“液态玻璃”功能非常炫酷,然而圆角化菜单、动态壁纸效果和安卓毛玻璃主题特效非常相似。
尽管被疯狂吐槽,苹果每次新机发售还是一机难求,卖得十分火爆。据知名数码博主爆料,iPhone 17系列上市首周总激活量高达103万台,包揽了单机销量榜前三。
为何iPhone能屡次大获成功?除了广袤的影响力外,苹果还带来了诚意。例如iPhone 17基础版256G起步,售价仅需5999元,性价比香到起飞。只是“新瓶装旧酒”的老把戏,苹果还能玩多久呢?
登顶难掩焦虑
二十多年前,全球手机市场还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四强争霸的时代,尤其诺基亚一家就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就当外界认为凭借塞班系统,诺基亚在智能手机赛道再下一城时,不料安卓和iOS两大系统的面世,直接让诺基亚手机下了线。
与此同时,西门子、索尼爱立信、LG等老牌巨头也先后退群,取而代之的是苹果、华为、中兴、小米等新势力的崛起。得益于系统的开源性,大多数手机厂商都选择和安卓牵手。然而即使这样,苹果仅靠iOS硬刚了安卓阵营十几年。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安卓手机活跃用户9.3亿,是iPhone用户的3.44倍。不过在高端领域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苹果以65.81%的市场份额领跑6000元以上手机市场,展现了强大的统治力。
可以说iPhone的“铁王座”从未被撼动,一直高高在上俯瞰安卓品牌厮杀。独占顶峰让上位者吃香喝辣,而下位者吃不到油水自然会揭竿起义。2020年以小米、华为、努比亚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开始切入高端局,苹果在华日子明显发生了变化。
据苹果2025第二财季报告,大中华区实现收入160亿美元,同比下滑2%。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苹果连续七个季度在中国市场出现同比下跌。
在华疲软,当然是苹果手机业务不及预期。今年一季度以销售额计,苹果国内市占率14.1%,同比下滑7.7%,排名第五。要知道iPhone平均售价比小米、vivo、OPPO高出一大截,销售额减少意味着销量骤减。
据IDC数据,2025年1—3月iPhone中国出货量仅为980万部,跌破了1000万大关。好在受益于国补政策,第三财季iPhone销量实现反弹,苹果大中华区终于恢复增长。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政策红利和促销降价的话,iPhone销量不可能回暖。那么曾经手机界里的扛把子,怎么就突然遇冷呢?原因很简单,没有跟上国产手机科技升级的脚步。
此前iPhone被国人追捧,一是系统优秀,二是拍照好,三是技术领先,四是能彰显身份属性。虽然iPhone售价昂贵,面向单一市场,但它覆盖了全人群,用户画像很全面,没有偏科一说。
不懂参数的女孩子喜欢,理工男对其痴迷,普通打工人带出去倍有面子,老年人久用不卡。然而当安卓系统不再卡顿,堆料之下影像能力大幅提升,大电池、折叠屏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再加上爱国情怀,国产品牌正在改写高端机规则。强项被逐一击破,iPhone能不焦虑吗?
“去”与“留”
今年一月,苹果在华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苹果科技开发(上海)有限公司。据天眼查显示,该公司经营范围涉及软件开发、大数据处理等服务。此举被外界认为苹果有意加强人工智能实力,跟进中国市场。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国产品牌抓住机遇纷纷推出了AI手机,不仅接入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大模型,还发布了各种各样的智能体,将手机体验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去年苹果CEO库克访华期间,被问到何时推出AI手机,库克给出的回答是正在努力推进,需要走完监管流程,希望尽快和中国消费者见面。其实近一年来iPhone针对中国市场已经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例如将价格下探,吸引大量换机用户,进一步扩大潜在客户池。再比如最近发布的iPhone Air,专供运营商渠道,厚度仅为5.5mm,支持eSIM,主打方便灵活,专门聚焦轻薄细分市场。
为了换回销量,苹果明显加大了在华力度。事实上,之所以iPhone在中国陷入被动,不仅是因为小米、华为、荣耀、vivo、OPPO的步步紧逼,根源更在于前几年搞的“去中国化”。
早在2016年苹果就有意将iPhone组装厂迁移至美国本土,并加速在越南、泰国、印度等新兴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削弱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性。2020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苹果还一口气剔除了34家中国供应商。
到了2023年iPhone 15发布时,据日本媒体拆解分析,中国供应商的成本占比已经降至2.5%。“去中国化”初见成效,不过频繁更换供应链带来的却是口碑崩塌,iPhone 15也被果粉们称为最差的一代。
从战略上讲,苹果逃离中国更有利于分散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但苹果低估了中国全产业链的实力。诚然CPU、存储颗粒、显示屏、COMS传感器这些核心元件,国内厂商和海外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但其他零部件外国供应商绝对做不到中国企业的精度和准度。
一部手机由上千个零件组成,需要的是整体协调合作。大部分iPhone确实“Made in China”,不过主导供应链的不是中国企业。众所周知,以前苹果以质量闻名,对元器件的检测非常严格。筛下来的不合格零件放在其他品牌就是合格品。可是现在呢?
花小一万块买的iPhone还不如国产中端机皮实,消费者的心情可想而知。好在此次iPhone 17系列中国供应链企业最多,成本占比也上升至10%以上。不过想要换回国人的芳心,苹果还需进一步搞好中国化。
结语
步入AI时代,苹果明显落后了半拍。不管是设计语言、操作系统,包括生态建设,国产品牌已经和iPhone的差距越来越小。当小米17喊出硬刚iPhone 17的宣言时,苹果在华市场的考验才真正开始。
当然苹果也没有坐以待毙,降价促销只是表象。在产品策略上,苹果不再一味地强调设计美学,统一的家族式语言,而是更在乎如何精准拿捏用户。只是苹果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跟上中国速度。
【天眼查显示】苹果中国是一家智能电子产品研发商,专注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电脑、音响等智能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业务,主打产品包括Mac、iPad、iPhone系列,在线上及线下皆设有销售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