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募资超150亿,地平线想赌一个新的未来
最近,智能驾驶与机器人赛道领军企业地平线机器人(以下简称“地平线”)再度成为市场焦点。其宣布以每股9.99港元的价格定向配售6.39亿股股份,募资净额约63.39亿港元,这是其年内第二次大规模股权融资。
而此次动作又恰逢全球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提速的关键节点——特斯拉Robotaxi应用正式开放、亚马逊Zoox正式落地运营、国内哈啰发布前装量产Robotaxi亮相,行业竞争格局正迎来深刻变革。
由此可见,地平线这次融资,无疑是为抢占下一代技术制高点储备“弹药”。
资本助力技术跃迁,全球化布局加速落地
回顾来看,资本市场的每一次募资行为,皆是观察企业战略重心与行业风向的重要窗口。
而地平线自2024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后,通过IPO募资获得了58.73亿港元。随后今年6月配售募资46.74亿港元,加上此次募资63.4亿港元,一年内合计募资168.8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54.8亿元)。
据悉,此次公告披露的配售价格,是以9月25日的收盘价为基础,折让约5.75%后确定的。与三个月前那次配售相比,此次募资规模更大,但给出的价格“折扣”更小,这依然引发了不少投资者的疑惑。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与此同时,本次募资用途也明确指向了三大方向:海外市场拓展、高阶智驾方案规模化落地及Robotaxi等新兴技术研发。这凸显了地平线从“国内领军”向“全球参与者”转型的决心。
据其2025年中报披露,上半年研发投入达到23亿元,同比大幅增加62%,主要集中在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和云服务开支上,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HSD的量产铺路。
这种逆周期加码研发的举措,与行业趋势一致。如优必选、极智嘉同样在上半年显著提升研发开支,以争夺具身智能及自动驾驶的技术制高点。
更为关键的是,地平线的全球化布局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目前,其征程系列芯片已助力7家头部自主品牌的25款车型出海,覆盖全球五大区域市场,并与多家国际顶尖Tier-1供应商及外资车企达成量产合作。
此次募资将进一步加速其海外生态建设,包括建立本地化技术支持团队、适配海外法规标准,以及深化与国际厂商的战略协作。
从行业视角看,中国智能驾驶产业链出海正当时,而地平线作为底层技术提供者,有望复制“宁德时代模式”,通过绑定全球客户实现可持续增长。
纵观地平线的资本运作轨迹,自其上市一年内连续三次大规模募资,清晰地勾勒出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在行业关键窗口期的战略选择:不惜以短期市场波动为代价,全力押注技术研发与全球化扩张。
Robotaxi规模化前夜,锚定万亿市场新引擎
如果说智驾业务是地平线的现在,那么Robotaxi就是其重点押注的未来。
如今,全球Robotaxi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临界点。群智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驾驶SoC市场规模约50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62%。据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驾驶SoC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至76亿美元。
与此同时,国内外玩家纷纷发力。特斯拉于今年9月开放Robotaxi应用程序,亚马逊旗下Zoox在拉斯维加斯推出服务,国内小马智行、百度等也早已在多城开放试运营。
更值得关注的是,哈啰出行在2025外滩大会上全球首发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计划2026年达万辆规模、2027年全球部署超5万辆。
这与地平线的技术规划高度契合。同时,地平线与哈啰正式达成合作,共建面向L4级的自动驾驶核心平台,并与其他运营公司接触,推动从乘用车智驾向L4级自动驾驶的战略拓展。
而地平线的HSD系统也将成为Robotaxi的技术底座。据悉,其旗舰芯片征程6P算力覆盖10TOPS~560TOPS,可灵活满足从高级辅助驾驶到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的差异化量产需求。
由于底层技术相通,地平线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这种平台化能力赋予其独特的成本与迭代优势。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据瑞银预测,到2030年代中后期,若进行全国部署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1830亿美元;计入除美国外的海外市场,规模高达3940亿美元。从规模看,到2030年代初,中国一线城市核心区有望组建30万辆Robotaxi车队;到2030年代末,全国车队需求或达400万辆。
而地平线有望凭借两方面优势分食这一红利:一是其软硬件整合方案能显著降低Robotaxi的改造成本与部署门槛;二是通过车企客户网络,快速导入自动驾驶车队。此外,其机器人业务与自动驾驶共享技术底层,形成“具身智能”协同效应。
此前,特斯拉在宏图计划4.0中明确,未来公司80%价值或由Optimus机器人贡献,FSD与机器人量产为最高优先级。地平线的双轨布局与之不谋而合,这展现了其对通用人工智能终局的战略眼光。
结语
在智能驾驶从辅助驾驶迈向无人驾驶、从国内卷向全球的关键阶段,地平线通过资本募资加固技术壁垒,通过生态化合作降低行业成本,通过前瞻卡位Robotaxi锁定新增量。
尽管面临芯片巨头竞争等不确定性,但其“软硬件一体+开放平台”的模式已经验证可行性。随着全球智能驾驶赛场进入新一轮竞合周期,以地平线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出海航程才刚刚开始。
作者:土耳其热气球
来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