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血创可贴”事件再次引爆舆情,来伊份恐难从容应对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日,来伊份因“带血创可贴”事件,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起因是一位来自江苏的消费者连发两条视频,投诉其在来伊份的粽子中吃出疑似“带血创可贴”的异物,要求来伊份官方给出明确回应,引来不小的关注。
图源:网络
对此,来伊份发布公告称,关注到公司蜜枣粽产品的相关舆情,公司管理层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专项工作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核查并进行了相关回应。
尽管如此,这一事件不仅让消费者对其食品安全问题深感担忧,也引发了市场对这家零食巨头未来走向的广泛关注。而通过来伊份最新财报数据,以及其业绩、口碑、食品安全等表现,不难窥见来伊份目前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业绩增长失速,盈利持续承压
来伊份的财报数据,呈现出一幅不容乐观的景象。据来伊份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70亿元,同比下降15.25%;归母净利润为-7526.76万元,同比大幅下降231.94%,由盈转亏。进入2025年,其一季度业绩依然未见明显好转,营收10.48亿,同比下滑1.23%,净利润1243.57万,同比暴跌79.72%。
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对比,来伊份与其差距更为明显。例如,2024年万辰集团全年营业收入323.29亿元,同比增长247.86%,净利润达2.94亿元,同比增长453.95%,实现扭亏为盈。
而且,其2024年第一季度的业绩表现,同样十分强势。财报显示,万辰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8.21亿元,同比增长124.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增长3344.13%。期末货币资金余额29.96亿元,现金储备充足。
另一边的三只松鼠,2024年则实现营业收入106.22亿元,同比增长49.3%,净利润4.08亿元,同比增长85.51%。即便同为业绩下滑的良品铺子,其2024年营业收入为71.6亿元,规模也远超来伊份。由此可见,目前的来伊份,不仅行业地位不保,而且陷入了业绩大幅下滑的困境。
从业务结构来看,来伊份线下门店作为来伊份的主要营收渠道,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据其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末,来伊份门店总数为3085家,同比减少16.28%,其中直营门店减少425家,加盟门店减少175家。门店数量的减少,也直接导致直营收入下滑,业绩面临压力。
尽管公司推进加盟业务发展使加盟商批发业务略有增长,但整体线下业务增长乏力。例如,在一些城市核心商圈,来伊份门店因租金上涨、客流量减少等因素,不得不选择闭店。数据显示,2024年来伊份线上渠道实现收入2.12亿元,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仅为6.29%。
由此可见,在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兴起的浪潮中,来伊份未能像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竞争对手那样抓住线上发展机遇,线上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
以2024年双十一购物节为例,三只松鼠通过直播带货等线上渠道,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而来伊份线上销售额增长缓慢,未能充分享受到电商购物节带来的流量红利。
口碑受损频遭信任危机,背后隐忧重重
近年来,来伊份的品牌口碑持续下滑,这在消费者投诉数据和市场反馈中可见一斑。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目前,关于来伊份的投诉累计达近千条,多数投诉内容直指食品安全问题,如食品中出现虫子、毛发、异物以及霉变等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来伊份公示的招股书还显示,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来伊份共召回不合格产品70250公斤,其中涉及肉制品、水产品、糕点、果蔬等。
而且,据媒体报道,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12315平台,2024年,来伊份累计收到消费者投诉也高达200余起,其中大部分都涉及食品安全问题。
对此,业内专业人士分析指出,来伊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对消费者的权益是极大的损害,也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对来伊份品牌的信任度。
与此同时,随着零食行业不断高端化,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来伊份食安事件却“屡禁不止”,也足以说明其在相关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更与其高端零食品牌的定位渐行渐远。
实际上,来伊份这次因“带血创客贴”事件爆发舆情,并非偶然。例如,早在2022年8月,上海来伊份食品连锁经营有限公司环镇北路店就曾售出1盒过期的“来伊份”每日坚果,被上海市宝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10.9元。
图源:网络,来伊份对舆情事件的回应
无独有偶,同年11月,上海来伊份食品连锁经营有限公司蒲松北路一店因售出超过保质期的“芝士味素烧玉米”,被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过期食品、罚款1万元。这些负面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在消费者群体中广泛传播,极大地损害了来伊份的品牌形象。
很显然,近期的“带血创可贴”事件,也再一次将来伊份的信任危机推向高潮。尤其是如今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安全的容忍度极低,此类事件极易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负面舆论。
据观察,在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迅速发酵,众多消费者表达了对来伊份食品安全的担忧和不满,不少人更是明确表示,将不再购买来伊份的产品。尽管来伊份迅速采取了下架产品、承诺补偿等措施来补救该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其品牌形象,无疑已遭受重创。
在竞争激烈的零食市场,消费者的选择众多,一旦品牌信任受损,消费者很容易转向其他竞争对手,这对来伊份的长期市场份额和品牌忠诚度构成了严重威胁。可以预见,该类事件未来对来伊份的影响,依然难以忽略。
透过现象看本质,来伊份的食品安全问题,或是因为来伊份的代工模式以及门店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据了解,来伊份采用OEM代工模式快速扩张产品线,目前其主要覆盖坚果炒货、肉类零食、糕点饼干等13大核心品类,1500余款商品均为OEM产品。
不过,代工模式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代工厂数量的增加和产品线的丰富,为其营收增长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其管理难度。
由于不同代工厂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以及人员操作规范存在差异,而来伊份在对代工厂的审核和监督过程中,未能完全杜绝部分代工厂生产设备老化、生产环境不达标等问题,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例如,部分代工厂为降低成本,使用陈旧的生产设备,无法精准控制生产温度和时间,影响产品口感和品质;一些代工厂的生产车间卫生条件不佳,存在杂物堆积、虫害隐患等问题。
尽管其引入大模型技术优化供应链,但是“带血创可贴”等事件,却暴露出生产环节监控失效的问题。此外,部分代工厂存在设备老化、环境不达标等问题,而来伊份对终端门店(尤其是加盟店)的监管未能完全覆盖,食品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而在终端门店管理方面,来伊份加盟店数量众多,部分加盟店为追求利润,在产品储存、陈列和销售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公司标准操作,如储存温度不当、产品过期未及时下架等,而来伊份对终端门店的监督管理未能及时跟上,进一步加剧了食品安全风险。
从“带血创可贴”事件到此前的坚果发霉、食品中出现异物等一系列问题,暴露出其在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监控以及终端门店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漏洞。例如,在“带血创可贴”事件中,涉事产品为蜜枣粽,其委托单位为来伊份,受委托单位为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图源:网络,来伊份涉事产品生产厂商信息
尽管来伊份称在粽子加工过程中有严格的创可贴管理规定,但仍出现此类异物混入事件,凸显其在生产环节管控上的失效。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来伊份正处于业绩下滑、口碑受损、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多重困境之中。而来伊份要想扭转局势,必须在提升业绩、修复品牌形象、强化食品安全管控等方面下大力气,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战略调整与改进措施,否则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来伊份战略转型,却难敌行业对手
在休闲零食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来伊份正经历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转型。面对量贩零食品牌的冲击、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自身经营困境,这家老牌企业正加速从传统零售向“连锁管理+供应链平台”转型,试图通过模式创新重构竞争力。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机遇与挑战如影随形。据媒体报道,1月18日,来伊份仓储会员店三期盛大开业。开业当天,销售额达50.6万元。尽管其销售额亮眼,但其长期盈利模式尚未成熟。作为新入局者,来伊份在价格竞争力和品类丰富度上仍逊于零食很忙等对手。
可供查询的数据是,零食很忙通过全国36个仓库和24小时配送体系,实现存货周转天数仅11.6天,而2024年来伊份存货周转率为5.94次,与竞品品牌差距显著。
以其2024年第三季度数据为例,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其存货周转天数从去年同期的48.67天延长至51.38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从6.586天延长至5.856天,显示出运营效率有所下降。
此外,仓储会员店的前期投入(如场地租赁、设备采购)也影响了其2024年的净利润,倘若其无法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可能陷入持续亏损的困境。
而从行业竞争的角度来看,零食量贩行业的竞争日益白热化,鸣鸣很忙集团2024年GMV达555亿元,门店数突破1.4万家,通过“低价+高频上新”策略抢占市场。而且,来伊份的仓储会员店虽试图以“高性价比”突围,但其价格仍高于零食很忙,且SKU数量也不低鸣鸣很忙。
结语
「于见专栏」认为,来伊份的战略转型,是传统零食企业应对行业变革的一次关键尝试。其通过加盟扩张、供应链升级和用户运营,在渠道、效率和品牌年轻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仓储会员店的盈利模式、供应链管控和竞争压力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可以预见,来伊份未来能否在供应链效率、差异化定位和用户粘性上实现突破,将决定其能否在量贩零食崛起与消费升级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重塑行业格局的机遇。期待来伊份持续创新、精准施策,能在这场转型之战中,破茧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