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将就的一加,居然推出了“将就”版的一加13T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智能手机赛道的内卷加剧,早已不是新闻。甚至即使是过去人迹罕至的细分赛道,也不断有品牌闯入,并试图另辟蹊径、突出重围。例如,前不久发布的一加13T,就以“小屏性能旗舰”自居,瞄准6.3英寸以下细分市场,试图填补安卓阵营中小屏高性能手机的空白。
不过,根据IDC的数据,2024年6.5英寸以下的手机出货量仅占整体市场的8.3%。尽管一加通过6260mAh超大电池、骁龙8至尊版芯片和“冰河散热系统”等配置试图解决小屏机的性能痛点,但其市场天花板显而易见。更严峻的是,小米、vivo等厂商早已布局小屏赛道。
例如,vivo X200 Pro mini以6.31英寸机身搭配5700mAh电池,小米15则以性价比和系统优化吸引用户。一加13T虽在预售阶段表现亮眼,但长期来看,其销量可能受限于小众市场的自然容量和竞品的分流效应。
此外,一加作为OPPO子品牌,需避免与母公司产品线(如Find系列)的定位重叠,进一步限制了其价格策略和功能创新的自由度。因此,来势汹汹的一加13T,未来的市场表现或充满变数。
产品性能受限制,技术平衡或是难题
尽管一加13T宣称“突破小屏性能边界”,但其设计仍面临物理规律的制约。例如,散热与性能释放的平衡,就是其首要挑战。
据了解,虽然4400mm²均热板和“冰河后盖”设计提升了散热效率,但小机身的热量堆积问题仍可能在高负载场景下暴露,例如长时间运行《原神》等大型游戏时,会带来散热不佳问题。
与此同时,其续航能力也被指在玩数字游戏。其6260mAh电池虽为行业首创,但小屏机的高性能芯片(骁龙8至尊版)和120Hz高刷屏的大功耗,可能抵消大容量电池的优势,其实际续航表现,也仍需用户验证。
此外,其影像功能也面临取舍难题。据了解,一加13T虽继承OPPO算法,但其影像配置(如无潜望长焦)相比小米15等同价位大屏旗舰却略显逊色,难以满足对摄影有高要求的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其供应链成本与售后短板的双重压力,也让这款产品的利润空间面临考验。虽然一加13T的定价(国补后2899元起)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其成本压力却不容忽视。
据了解,小屏机因元器件小型化定制比例高、出货量低,导致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正如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坦言,“做小屏并不便宜”,需“说服供应商投入顶级配置”。若销量未达预期,一加可能面临库存积压与利润压缩的风险。
此外,一加的售后服务体系仍是短板。尽管其接入OPPO售后网络,但线下服务点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三线以下市场用户仍需依赖寄修服务,维修周期长且体验不佳。
如屏幕故障的高昂维修费用等历史问题仍影响用户信任,这对主打“高性能旗舰”的一加13T而言,可能成为口碑隐患。
由此可见,高性能与小尺寸虽是一加13T明面的优势,却也给其带来了一些明显的不足,而如何在性能与技术之间拿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也是一加13T能否赢得市场的关键。
市场反响平平,品牌认知与用户心智的争夺战
通过一加13T的产品设计不难看出,其目标用户是“小屏游戏党”和追求便携的年轻群体,但其品牌在游戏领域的号召力,却明显弱于iQOO等深耕电竞市场的品牌。
要知道,iQOO通过赛事赞助和生态建设已形成稳固的用户粘性,而一加的游戏优化(如“风驰游戏内核”)更多停留在技术参数层面,缺乏场景化体验的差异化。
一方面,虽然一加13T宣称要“打破小屏手机游戏体验上限”,其风驰游戏内核、电竞Wi-Fi芯片G1等技术确实实现了《原神》120帧+1.5K画质同开等参数突破。
然而,这种“实验室级优化”在实际场景中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相较于iQOO通过KPL赛事认证、电竞社区运营建立的场景化认知,一加的游戏优化更多停留在跑分数据和发布会PPT中,由此也带来了用户感知度不足。
例如,其《和平精英》赛事环境认证仅作为技术背书,缺乏与职业选手联名调校、赛事直播植入等深度绑定。
另一方面,作为非常注重社交的游戏手机产品来说,一加的社区运营乏力,也凸显出其短板。据了解,在TapTap、B站等游戏玩家聚集地,一加官方账号互动量远不及iQOO,用户自发创作的攻略、评测内容也显著偏少。这种“重技术、轻运营”的策略,使得品牌难以建立情感连接。
此外,一加长期依赖线上渠道和极客用户,大众认知度有限。尽管近年尝试通过胡歌、周迅等明星代言以及社会化营销事件“破圈”,但其线下渠道覆盖率仍远低于主流品牌,限制了市场渗透率。
与此同时,其技术边际效益与生态协同的考验也逐渐暴露,其未来如何跨越此类障碍也令人担忧。据观察,一加13T的推出,反映其在AI与端侧计算领域的布局。例如,如端侧小模型和场景化AI功能,但相较于华为、小米等厂商的全生态联动,一加在IoT生态和跨设备协同上仍显单薄。
对比iQOO已构建从手机、散热背夹到游戏手柄的完整电竞生态,也能看出其明显差距。例如,一加13T的“游戏云计算专网”“AI实验室”等功能仍局限于单设备优化,未能形成跨硬件协同体验。
这也意味着,如果一加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无法构建完整的用户体验闭环,其技术投入可能陷入“参数领先、体验滞后”的困境。
品牌定位困局:从“不将就”到“大众妥协”的迷失
一加早期以“只做旗舰”的策略赢得极客群体青睐,其氢OS系统、三段式按键等设计成为差异化标签。
然而,自2021年并入OPPO后,一加逐步放弃原有特色:氢OS被ColorOS取代,产品线扩张至中端市场,甚至推出Ace系列与红米、iQOO等品牌直接竞争。
这种“向下兼容”的策略,虽然短期内提升了销量(如一加Ace5系列百日销量突破160万台10),却导致品牌调性稀释,用户认知混乱。
例如,一加13T虽定位“小屏旗舰”,却在影像系统上大幅缩水(主摄IMX906+2倍长焦),与一加13的“全能影像旗舰”形成冲突,让消费者难以理解其核心价值。
据分析,一加不断放低自己“底线”的根本原因是,该品牌急于扩大市场份额,但缺乏清晰的差异化定位。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近一半的用户因“性价比”选择一加,仅少数用户认可其“极客精神”,反映出品牌从“小众标杆”向“大众性价比”转型的代价。
在社交媒体,也有网友提出这样的质疑:10多岁的一加 ,到底「不将就」了什么?据分析,一加向市场妥协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核心技术依赖供应链,在创新方面有些乏力。
据了解,一加的技术突破多依赖于供应链合作,而非自主研发。以一加13T为例,冰川电池技术:采用硅碳负极材料提升能量密度,但该技术由宁德时代等供应商主导,一加仅负责集成;
与此同时,其散热方案也缺乏独创性。其冰河VC散热结构虽面积扩大,但本质仍是行业通用方案优化;这也意味着,小屏定位的一加13T,在散热技术方面同样受制于人。
此外,其影像系统也缺少市场竞争力。据了解,一加与哈苏联名合作逐渐被OPPO旗舰机型取代,而一加13T的影像算法则完全依赖OPPO,削弱了品牌独立性。
横向对比来看,其技术短板也十分明显。相较华为自研麒麟芯片、小米澎湃OS系统,一加在核心技术上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产品长期陷入“配置内卷”,难以建立技术壁垒。
结语
一加13T的诞生是一次大胆的细分市场探索,但其成功需跨越三重障碍:小众需求与规模经济的矛盾、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的平衡、品牌认知与生态短板的弥补。
若一加能通过持续地技术迭代和售后优化巩固用户信任,或可在小众赛道中建立护城河;反之,则可能沦为红海竞争中的“陪跑者”。
对于行业而言,这场实验不仅关乎一加的未来,更揭示了智能手机差异化竞争的终极命题——如何在有限的市场中,创造不可替代的用户价值。期待主张“不将就”的一加,能够回归初心,持续打造精品,而不是迫于市场竞争,不断放低“身段”越来越将就,甚至泯然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