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炸串,爆火后迅速过气?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炸串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近年来,炸串赛道凭借高频消费、低客单价和全时段经营特性,逐渐成为资本竞逐的热门领域。
而在众多炸串连锁品牌中,夸父炸串以“万店连锁”为口号,并通过营销包装和资本加持迅速崛起,成功占据了许多消费者的视线。
然而,伴随着快速扩张而来的加盟商纠纷、食品安全隐患及增长乏力等问题,风光之下的夸父炸串也在陷入争议漩涡。深度剖析夸父炸串的“爆红”与“隐忧”能够发现,炸串赛道似乎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好做。
资本催熟背后,扩张神话难掩增长疲态
自2018年成立以来,夸父炸串凭借着创始人袁泽陆的营销天赋和资本故事,迅速吸引融资近5亿元,成为小吃赛道融资额最高的品牌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其对标麦当劳的“万店连锁”愿景,更是为资本描绘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众多餐饮连锁从业者争相研究夸父炸串到底有何魔力。
不过,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夸父炸串现实与理想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悬殊。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截至2025年初,夸父炸串门店数为2053家,距离创始人宣称的“2024年底5000家”目标相差过半。
相比之下,头部竞争对手喜姐炸串门店数已近3000家,而且还计划在2025年登陆资本市场,这意味着夸父炸串的市场空间正遭受持续挤压。
那么,为何在资本“催熟”后,夸父炸串很快便遭遇了增长疲态?
原因在于,资本输血虽推动了初期扩张,但品牌过度依赖加盟费的模式难以为继。
据测算,夸父炸串的单店启动成本约25万-35万元,加盟商需日均营业额超6000元(按65%毛利计算)才能在6-8个月内回本。
值得玩味的是,社交平台上大量夸父炸串加盟商转让设备和资质的信息,暴露出品牌门店实际盈利困难的现实。更严峻的是,夸父炸串近年融资停滞,转而通过加盟商“输血”维持扩张,意味着品牌的发展模式在资本退潮后恐难持续。
加盟模式带来低门槛与高风险的博弈
聚焦在夸父炸串赖以壮大的加盟模式来看,众所周知,这是把“双刃剑”。
夸父炸串以“小门店、全供应、低投资”为卖点吸引加盟商,宣称总投入14万元(不含租金)即可开店,开店成本远低于喜姐炸串的20万元。然而,夸父炸串似乎存在实际运营中隐性成本高企的情况。
据悉,夸父炸串一线城市门店总投入可达35万元,且品牌方收取外卖代运营年费及营业额3%的提点,进一步压缩了加盟商的利润空间。
此外,官方宣传的“月入40万”案例多为极端个案,多数加盟商面临着选址不当、客流量不足等问题,部分门店甚至因亏损被迫闭店。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供应链管理与加盟商利益的失衡。
为了控制成本,夸父炸串允许加盟店自采蔬菜类食材,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导致品牌门店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例如,夸父炸串武汉某加盟店被曝篡改食材效期标签、重复使用包装袋,甚至徒手处理食材,严重违反卫生规范。此类事件的出现不仅损害消费者信任,也暴露出品牌对加盟店管控的松散。
食品安全与品牌形象的崩塌
作为主打“健康”概念的品牌,夸父炸串曾以“草本卤油”、“运动员代言”为卖点,试图与重油重盐的传统炸串区隔,迎合当下健康餐饮的消费趋势。
不过,其食安问题屡遭曝光的“前科”却狠狠打了品牌的脸,让其“健康”概念难以取信消费者。
比如在2024年“3·15”期间,夸父炸串武汉一门店因使用隔夜食材、卫生不达标被停业整改;此前,多地监管部门亦查处其煎炸油酸价超标、超范围经营等问题。
在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也能看到不少关于夸父炸串的相关投诉内容,涉及食材变质、虚假宣传等,种种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品牌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如今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信任危机将直接冲击消费者选择。
随着抖音、小红书等主流社交平台关于夸父炸串的差评信息激增,如“吃到生肉”、“拉肚子”等反馈频现,直接导致品牌部分门店客流量骤降。与此同时,类似蜜雪冰城等跨界玩家以“10元40串”的超低价策略切入市场,也在进一步挤压夸父炸串的中高端定位,加剧了行业竞争。
夸父炸串的困境折射出小吃赛道野蛮生长的通病:资本催熟扩张、加盟模式粗放、品控能力薄弱。若要摆脱“昙花一现”的宿命,需在多层面破局,想要从“网红”到“长红”,甚至需重构商业逻辑。
比如在平衡规模与质量层面,要放缓扩张节奏,强化供应链标准化与加盟商培训,避免“重数量轻质量”;在信任体系构建上,要建立透明监管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控门店运营,杜绝食安隐患;在差异化竞争上,深化健康属性研发(如低脂炸制工艺),与低价品牌形成区隔。
客观来看,炸串赛道仍具“万店基因”。但唯有回归商业本质,方能在洗牌中存活。夸父炸串能否续写神话?取决于其能否在资本狂热后找回理性,在规模与品质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