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一季度扭亏为盈,翻台率突破4,特海国际已然跨越效率天花板?

近年来,全球餐饮业在复苏与消费分级中加速洗牌,而中餐出海则成为行业最受关注的赛道之一。作为海底捞海外业务的承载者,特海国际自2022年分拆上市后,始终处于聚光灯下。

5月21日,特海国际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交出了一份“逆势扭亏”的成绩单:收入同比增长5.4%至1.98亿美元,股东应占溢利1193.8万美元,较上年同期亏损445.7万美元实现扭亏为盈。

这一成绩的背后,特海国际对海外市场的深度调整与战略聚焦。但面对东南亚市场的激烈竞争、北美本土化难题,以及全球供应链成本的波动,特海国际的扭亏是否可持续?中餐出海的下一站又在哪里?

240c708fe4bb47179299c2f326ae10b0~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50522214658A7B9554A6BA43C90B32B&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GfFCrqciLmXqMTa3UIWgv5R3gAI%3D

效率为王:翻台率与单店优化的双重突围

财报显示,特海国际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98亿美元,同比增加5.4%;股东应占溢利1193.8万美元,上年同期股东应占亏损445.7万美元,同比扭亏为盈;每股基本盈利0.02美元。

公告称,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持续调整餐厅网络,新开设4家海底捞餐厅,同时关闭3家经营表现不佳的餐厅。海底捞餐厅总数从2024年12月31日的122家增加至2025年3月31日的123家。

值得注意的是,特海国际本季度的核心经营指标均呈现积极信号。

一是翻台率稳中有升。整体平均翻台率3.9次/天,与2024年同期持平,但同店翻台率提升至4.0次/天。这一数据不仅高于2023年同期,更逼近海底捞国内主品牌4.1次/天的水平。

二是客流量创新高。总客流量780万人次,同比增长6.8%,这反映出存量门店运营效率的提升。

深入来看,特海国际的增长并非依赖门店扩张,而是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单店模型优化”。例如,关闭低效门店、新开精准选址的门店,将资源集中于高潜力市场。此外,客单价提升与本地化菜单调整进一步巩固了盈利能力。

标准化+本地化,中餐出海的第二增长曲线

2012年,特海国际于新加坡开设首家餐厅,随后在2013年、2014年、2015年依次进军美国、韩国、日本市场,2018年拓展至加拿大市场。2019年,特海国际先后进入英国、泰国、越南等市场。截至2023年上半年,特海国际已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及12个中东国家开设115家餐厅。

从餐厅区域分布来看,截至2023年底,特海国际在东南亚、东亚、北美洲及其他区域(主要涵盖英国、澳大利亚、阿联酋等国家)分别拥有70家、17家、18家和10家餐厅,门店数量较2022年同期均有增长。

从营业收入占比分析,东南亚地区的餐厅营业收入是特海国际当前的核心收入来源,收入占比超过55%。特海国际的门店分布与海外华人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对应关系。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底,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是海外华人绝对数量最多的三个国家,分别有801万人、751万人和654万人;其次为美国、新加坡和加拿大,分别有416万人、281万人和151万人。

不过,海外华人并非特海国际长期的核心客群,该公司高管曾多次表示,希望开展本地化经营,而非仅服务于华人移民群体。

在单店日均营业收入方面,2023年特海国际整体日均营业收入水平约为1.63万美元。其中,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单店日均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5万美元和1.29万美元;北美地区的单店日均营业收入约为2.04万美元;其他区域因门店稀缺性更高,单店日均营业收入高达2.36万美元。

从人均消费情况看,2023年特海国际整体消费者客单价约为24.8美元,与2022年同期基本持平。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特海国际餐厅客单价分别为27.8美元和19.5美元,而北美和其他区域的特海国际餐厅客单价则分别高达45.3美元和40.2美元。

特海国际之所以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得益于其强大的品牌力和成熟的门店运营能力。

在品牌力层面,根据其招股书信息,特海国际已成为国际市场第三大中式餐饮品牌,也是国际市场上真正源自中国的最大中式餐饮品牌。同时,若按自营餐厅覆盖国家数目这一口径计算,特海国际亦是目前国际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中式餐饮品牌。

在门店运营层面,一方面,特海国际坚持火锅品牌的高度标准化,以保障品质稳定供应;另一方面,它依据各地不同的消费习惯,进行了充分的本地化调整。

在实际经营中,特海国际对火锅的三大核心组成部分——锅底、酱汁蘸料和食材均进行了本地化改良,并根据地方风俗定制菜单样式,例如泰国门店的冬阴功汤锅底、加拿大门店的辣肉酱薯条,以及在北美地区门店于万圣节期间开展的“不给糖就捣乱”活动等。

根据特海国际公告,为了更好地适配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提升消费体验,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在全球各国累计推出300多款新产品,涵盖锅底、菜品、小吃及饮料等多个品类。同时,为了配合新品上市,公司也会不定期举办各类营销活动。

例如,2023年上半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等地,针对10款新品举办“小嗨的美味奇遇”主题营销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转化效果。

尤其是“先喝一碗汤的麻辣牛奶火锅”“黑糖爆浆糍粑”及“瀑布土豆丝”三款新品,在活动期间,在上述三个国家的点击率均超过10%。

中餐出海的“天花板”与破局点是什么?

深入来看,特海国际的财报也折射出中餐出海的共性难题与破局方向。

现阶段,东南亚已成为中餐品牌“必争之地”,蜜雪冰城、喜茶等茶饮品牌加速布局,本地餐饮巨头(如泰国MK火锅)亦在升级体验。特海国际需应对人力成本上涨(越南最低工资年均增7%)和食材本地化采购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数字化与供应链的决胜关键。艾媒咨询调研显示,目前仅28.2%的餐饮企业实施了数字化,但有69%的企业已有明确转型计划。在已实施数字化的企业中,67.2%认为经营效率得到提升,58.1%反馈业务结构有所优化,仅0.7%认为效果不佳。

从转型重点看,51.5%的企业首选外卖管理,43.4%关注订位系统,40.6%引入企业OA系统,30.6%布局私域流量管理,29.8%升级点餐收银系统。这种需求结构反映出餐饮数字化正从单一环节向全链条延伸,从被动适应向主动规划转变。

对比国内餐饮服务商微盟、再惠的SaaS化解决方案,特海国际在海外市场的数字化渗透仍有提升空间。

而海底捞的“服务至上”模式在欧美市场遭遇文化差异(如小费制度与人力成本矛盾),尽管特海国际通过雇佣本地员工、参与社区活动(如美国门店赞助华人春晚)逐步破局,但长期作用仍难预料。

整体来看,特海国际2025年第一季度的扭亏为盈,既得益于精细化运营带来的效率提升,也离不开供应链本地化与菜单创新的战略调整。

然而,其盈利可持续性仍面临多重挑战:东南亚市场内卷加剧,北美等高客单价市场的本土化渗透不足,以及人力成本攀升。

未来,中餐出海需在标准化与本地化之间找到平衡,强化数字化能力(如供应链SaaS化),同时探索文化融合的创新路径,方能在全球餐饮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一季度交付量暴增330%,小鹏靠“技术普惠”杀出新能源红海?
« 上一篇 05-23
百度AI云增42%,野村大摩却发预警,投资者为何不认可这份季报?
下一篇 » 05-23

相关内容

百度AI云增42%,野村大摩却发预警,投资者为何不认可这份季报?
一季度扭亏为盈,翻台率突破4,特海国际已然跨越效率天花板?
一季度交付量暴增330%,小鹏靠“技术普惠”杀出新能源红海?
二手电商,解构传统消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