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持下的阅文,能否逃脱文娱衰退的命运?
全球文娱产业正进入后黄金时代的增长瓶颈期。
10月以来,国内影视经历近十年最冷国庆档,缺乏能引发全民热议的爆款影片。
事实上,即使内容爆款持续,巨头们的增长也变得“平庸”。在今年连续产出《Wednesday》《Squid Game》《KPop》等多部爆款后,奈飞交出一份“矛盾”的三季报。营收同比增长17%,但收入增长主要靠涨价和广告带动。奈飞将广告业务视为“增长王牌”,但盘后股价应声大跌。
无独有偶,早在8月,网文IP龙头、“大腾讯内容生态”核心供应商,阅文集团也交出了一份不如人意的半年报。上半年,阅文营收同比下降23.9%至31.9亿元,月活用户下滑,反映出影视制作行业的巨大波动性和付费阅读产品面临的冲击。不过,公司靠着IP衍生变现实现净利润逆势增长。
两大文娱巨头的业绩,共同说明行业正处于一个增长动能切换的关键拐点。而在传统增长路径之外,AI正悄然成为行业变革的变量。
在近日阅文创作大会上,阅文集团针对内容创作、版权开发和漫剧改编等推出了三大AI应用能力升级;奈飞最近也宣布将AI全面融入影视制作流程,用它来帮助创作者“更好、更快、以新的方式讲故事”。
让人在意的是,目前围绕着AI创作的争议还是很多,那么,AI,如何成为文娱产业新的增长动能?
后黄金时代,文娱产业深陷增长泥潭
当前,文娱产业正面临一个结构性困境。
一方面,优质内容制作成本持续攀升,推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与运营风险;另一方面,全球用户增长已然见顶,存量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获客成本飙升。
在海外,奈飞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7%,但一笔与巴西税务纠纷导致的6.19亿美元意外支出,直接将其营业利润率压降至28%。即便拥有《K-POP:猎魔女团》这类创下3.25亿次观看纪录的爆款,以及《Squid Game》第三季、《Wednesday》第二季等跻身历史榜单TOP10的热门内容,奈飞的收入增长仍更多依赖涨价与广告业务拉动。
这揭示了在存量竞争时代,即使维持同等规模、同等优质的内容供给,也难以复制过去的用户增长奇迹。
更值得关注的是奈飞战略调整,2025年前三季度内容投入累计约126亿美元,低于年初设定的180亿美元目标,预计全年实际投入将收缩至170-175亿美元。这种内容投入的审慎姿态,说明流媒体行业从规模扩张向效益优先的转型。
视线转向国内,网文龙头阅文集团的半年报同样体现出行业寒意。
2025年上半年,阅文营收同比下降23.9%至31.9亿元,但通过成本控制与业务调整,净利润逆势增长68.5%至8.5亿元。这种“增利不增收”的背后,是核心用户基础的松动,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减少3470万。
随着短视频、短剧等新兴内容形式崛起,用户注意力被进一步分散,传统网文平台的流量红利持续消退。
尽管阅文通过优化腾讯渠道分发机制,将更多内容导向核心付费阅读产品,但仍难掩整体用户规模收缩的困境。行业正从增量共享转向存量争夺,内容投入的边际效益持续递减。
与此同时,传统影视收入的不确定性逐渐显现。阅文上半年并无新影视剧上线,IP运营收入同比大幅下降46.4%,显示出即使手握众多头部IP,在影视项目开发周期波动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IP变现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
纵观全球文娱市场,无论是奈飞的内容投入收缩,还是阅文的用户规模下滑,都证明行业已告别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转入精耕细作的“存量时代”。
当传统的内容驱动增长模式逐渐失效,降本增效与开辟新收入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就在这种背景下,AI技术被推至舞台中央,既被视为突破成本困局的工具,也被寄予重构产业价值链的厚望。
双刃出鞘,“AI+内容”在争议中前行
面对传统业务增长乏力,AI正迅速成为文娱产业降本增效和创造新收入的关键技术。
在内容生产端,AI的应用已从辅助角色逐渐深入核心环节。
奈飞CEO特德・萨兰多斯公开强调公司将“全力投入AI”,将AI定位为帮助创作者“更好、更快、以新方式讲故事”的工具。据特德所说,奈飞已经在阿根廷科幻剧集《永航者》(The Eternaut)的结尾场景中,生成式AI被用于模拟建筑坍塌特效,效率提升十倍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成本。这也引发了市场对“版权、训练数据、劳动权益”的热议。
相对于影视所需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应用普及更加迅速。
2023年,侯晓楠担任阅文首席执行官,在上任之初就定下了AIGC助力IP产业发展的基调。今年2月,阅文宣布旗下作家辅助创作产品“作家助手”已集成独立部署的DeepSeek-R1,并表态鼓励全行业网文作家共同探索AI赋能创作。
然而,AI应用的深化也暴露出一些尖锐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对原有内容生态的冲击。
海量低质AI内容如潮水般涌入市场,正在挤压原创者的生存空间。在以免费阅读模式为主的番茄小说平台,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其独特的推荐机制一度成为AI文的温床。据网文大数据统计,2025年3月1日,番茄小说的首秀新书数量一度飙升至3549本,远超平日千本的水平,激增的背后是大量AI生成内容的涌入。
这一困境不止发生在国内网文领域,更引发了整个文学创作行业的担忧。今年4月,全球超千名作家联合签署公开信,呼吁出版商抵制完全由机器生成的书籍,抗议者中包括《小镇女孩的秘密》作者劳伦·格罗夫等知名作家,反映出创作端对AI侵蚀原创价值的普遍焦虑。
这些抵制背后,除了对内容本身的担忧,版权与合规风险也是关键问题。
随着AI生成内容的普及,“洗稿”、侵权等问题日益凸显。2025年4月,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联合阅文、番茄小说、晋江文学城等16家头部平台发布《网络文学行业反洗稿自律公约》,明确反对滥用AI进行内容仿冒,并要求平台建立AI辅助创作规范。
在影视内容领域,奈飞也制定了《AI使用指南》,要求对最终成品中使用的AI生成内容进行严格法律与道德审查。
面对AI内容的泛滥,平台的态度也从初期的激进转向审慎。2023年,阅文集团CEO侯晓楠在公开场合频繁强调AIGC的战略意义;而到2025年,其发言中AI一词的出现频率明显降低。
不过,总体而言,AI技术的浪潮已不可逆转。阅文集团在10月的创作大会上宣布升级三大AI应用:具备千万字级网文深度理解能力的“妙笔通鉴”、服务于IP开发的“版权助手”,以及专攻漫剧改编的“漫剧助手”。这些工具覆盖了从创作源头到IP衍生的全链路,目标是让“好故事的诞生更容易,流转更高效”。
从中也可以看出,平台对AI的态度是逐渐审慎但依旧持有探索精神的,问题的关键不再是要不要用AI,而是如何用好它,使AI成为真正驱动产业升级的引擎。
迈向新白金时代,创造AI×文娱新生态
从无声到有声、从2D到3D、从纸质到数字,历次产业跃迁无不印证了一个规律,技术是文娱产业进化的催化剂。
当前,在“十五五”规划明确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战略指引下,一个以“IP+科技+消费”为特征的“新白金时代”已初现轮廓。
对于奈飞、阅文这样的行业巨头而言,真正的共识应该是,AI本身并非问题,矛盾根源可能在于现有的商业模式。
展望未来,文娱产业转型升级必将与AI的深度应用相伴相生。AI的理想角色,应是赋能创意、放大价值的“能力放大器”。
具体而言,未来的演进方向可能有三个。
一是从创作本身出发,AI开创内容生态的“超级个体”时代。
腾讯研究院冯宏声提出,未来出版是“人与AI共创”;北京师范大学论坛上的共识亦强调“人机协同中人的主体性不可替代”。
创作最终要落脚到创意上,目前还很少听到网文大神对AI影响收入的质疑。正如奈飞CEO所说:“如果你本身并不具备出色的叙事能力,AI也无法让你成为伟大的故事讲述者。”
二是在情绪与体验消费的新浪潮下,AI加速IP价值多元化,重构产业价值链条。
当增量市场收窄,文娱巨头纷纷转向存量IP的精细化运营,试图通过“深挖IP,做厚价值”突破增长瓶颈。奈飞在推出史上最受欢迎电影《K-POP:猎魔女团》后,迅速与玩具巨头合作开发衍生品,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资产。阅文集团也在半年报中明确将短剧、潮玩、“谷子”文化视为增长引擎,IP衍生品业务半年GMV达4.8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总额。
而IP从内容消费延伸至实体消费是未来文娱产业的大趋势。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开业首月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园内二次消费占比达72%,印证了IP在体验经济时代的稀缺价值。
通过AI技术激活IP资产,实现从单一内容消费到多元场景触达的转型,是顺应消费趋势的新增长点。阅文最近发布了专攻漫剧改编的AI应用“漫剧助手”,未来以AI为引擎驱动IP变现的探索路径已经十分清晰。
三是AI发挥“文化桥梁”的作用。
阅文集团海外平台WebNovel的AI翻译作品收入占比已超35%,同比增长38%。这种技术赋能下的全球化,不仅缩短了内容分发周期,更通过本土化优化打破了文化限制。
总之,文娱产业对于AI应用的想象仍然大于风险。从奈飞与阅文等巨头的财报中,可以看到探索技术驱动的新增长方向,已经势在必行。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技术与人之间的平衡点。
毕竟,在内容产业的世界里,最终能够打动人心的,从来不只是技术本身,而是对人性的洞察、对文化的表达、对情感的共鸣。
来源:港股研究社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