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白酒第一股失速,珍酒李渡如何破局?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破屋更糟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2025年上半年,珍酒李渡交出上市以来最差成绩单:营收24.97亿元同比下滑39.6%,归母净利润5.75亿元同比减少23.5%。
这份财报与近日贵州珍酒被曝“肺结核病史拒录”的舆情形成刺眼对照。
当贵州珍酒因就业歧视争议深陷舆论漩涡时,其母公司正面临营收利润双降、价格体系崩坏、渠道信心动摇的多重危机。
图源:现代快报
作为“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的发展困局折射出区域酒企在行业调整期的共性难题,其破局尝试,更凸显出战略摇摆的深层焦虑。
危机早有预兆,营收微增盈利堪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珍酒李渡自2024年就出现了状况不佳的信号。尤其是其财报呈现的“增长假象”,更是值得警惕。
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珍酒李渡营收70.67亿元,同比微增0.52%,看似延续四年增长态势,但核心盈利指标已出现断崖式下滑:归母净利润从2023年的23.27亿元骤降至13.24亿元,降幅达43.12%。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矛盾,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恶化,营收跌幅接近四成,若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减少的非经常性收益,盈利下滑幅度与营收基本持平。
据分析,珍酒李渡盈利塌陷的核心原因在于产品结构失衡与成本高企。作为营收占比近60%的核心品牌,受渠道库存管控和消费需求疲软影响,其收入同比有所下滑,6.11亿元的收入,同比下降9.4%。
高端化战略遇阻,导致产品溢价能力流失,珍十五、珍三十等核心单品价格倒挂已成常态:珍十五官方建议零售价899元,电商实际成交价仅310-400元;珍三十建议零售价1888元,市场行情价跌至680元,倒挂幅度超50%。价格体系崩坏直接侵蚀利润空间,公司净利润率一路下滑。
与此同时,库存高企加剧了资金链压力。数据显示,珍酒李渡存货规模从2020年的17.37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75.03亿元,大幅飙升。具体来看,从2020年-2024年,其存货分别为17.37亿、36.49亿、51.39亿、63.83亿和75.03亿。与此同时,其存货周转天数从517天攀升至855天。
这也意味着,该企业近2.3年才能完成一次库存周转,远超白酒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珍酒李渡的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7.8亿元,同比增长116.3%,但7.8亿元的现金流规模与75亿元的存货规模相比,仍显杯水车薪,资金占用成本持续吞噬利润。
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的错配,更暴露战略冒进。公司2024年基酒储存达10万吨,产能4.4万吨,稳居贵州酒企前三,但在行业深度调整期,盲目扩产导致“产销倒挂”。
可供参考的数据是,2025年上半年四大品牌全线承压:李渡营收微降9.5%,但均价大跌。财报数据显示,李渡平均售价从2024年同期的492.0千元/吨降至348.9千元/吨,同比暴跌29.1%,毛利率仅微降0.3个百分点至66.5%。而湘窖、开口笑营收分别下滑38.7%和63.9%,产能优势已转化为库存负担。
由此可见,行业集体承压,珍酒李渡也未能独善其身。其盈利压力短期恐怕也挥之不去。
价格崩盘与经销商流失,暗藏双重危机
据观察,珍酒李渡的渠道体系正经历“多米诺骨牌式”崩塌。价格倒挂引发的渠道信心危机,从2023年延续至今,且愈演愈烈。
消费者在电商平台的评论道出关键矛盾:618与双11的价格,居然相差近百元,这种频繁降价不仅损害老客户信任,更让经销商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
此外,经销商流失数据印证了渠道体系的脆弱性。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底公司经销商数量达7635家,较上年增加374家,但2025年上半年骤减516家至7119家。
短短半年的逆转,凸显渠道政策的摇摆失当。2024年将珍三十从团购渠道转至流通渠道,下半年又突然控量,这种反复让经销商无所适从。
更致命的是利润空间被压缩。据国际金融报道,以其主力产品珍十五为例,官方建议零售价500元,实际成交价却跌至350元区间,渠道利润空间几近消失;高端产品珍三十建议零售价1888元/瓶,实际成交价更是腰斩至900元以下,价格倒挂幅度超50%。
“万商联盟”计划的救场效果,也尚未显现。公司推出的“股票分红权+异业整合”模式,试图通过短期返利、中期持股、长期经销权流通的利益绑定稳住渠道。
珍酒李渡万商联盟计划首季启动仅100多天,5月至8月项目累计接待全国6400多名客户考察,签约联盟商达2418家,1182家完成发货。
与此同时,万商联盟计划的持续推进,也让“大珍·珍酒”在北京、河南、山东、福建、广东、湖南、贵州等30个省,212个城市热销,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9月7日,珍酒李渡宣布万商联盟计划第二季正式启动,时间持续至12月。
不过,从公司股价表现来看,这一计划并没有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其市值从上市高点的12.5港元跌至5.4港元低点,2025年9月再度转头向下,经销商对“股权奖励”的实际价值,显然缺乏信心。
线上渠道的“饮鸩止渴”加剧价格混乱。董事长吴向东亲自下场直播,三场直播累计观看超1500万人次,带动“大珍・珍酒”非遗版本售罄,但直播带货的低价策略严重冲击线下价格体系。珍十五在淘宝旗舰店券后价不到400元,较拼多多377元的低价仅差5%,线上渠道既未形成增量,反而分流线下客户,陷入“线上冲量-线下降价-全渠道利润坍塌”的死循环。
舆情危机与战略摇摆的双重打击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贵州珍酒陷“肺结核病史拒录”事件。业内普遍认为,该事件暴露了企业在ESG治理上的致命短板。
据媒体报道,当事人邬女士经四轮面试获聘税务经理后,因2021年治愈的肺结核病史遭拒录,即便自费检测证明无传染性仍被拒绝。公司人力资源部以“不只是身体原因”为由回避核心问题,既未提供合规依据,也未履行协商义务,违反《就业促进法》关于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规定。
图源:现代快报,邬女士收到的offer邮件
这一舆情对品牌形象的伤害远超预期。在白酒消费高度依赖信任的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直接影响消费决策。
更值得警惕的是,该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企业内部治理粗放的缩影——珍酒李渡集团目前公开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政策主要聚焦于生产环节的防护措施,但未明确提及职业歧视防控体系。而其绿电使用率等环境指标的亮眼表现,却难掩社会责任维度的短板。
与此同时,珍酒李渡的战略摇摆进一步消耗其品牌价值。据了解,在高端化遇阻后,公司接连推出88元/瓶的“牛市”精酿啤酒、888元的“大珍・珍酒”,形成“高端白酒+超高端啤酒”的跨界组合。
但啤酒业务开局疲软,淘宝旗舰店、京东等电商平台寥寥无几的销量,与其自视“高端”定价,形成巨大反差。
不可忽视的是,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既分散了白酒主业的资源投入,又让品牌定位陷入混乱。
尤其是消费者难以理解,“酱酒第四”为何要跨界啤酒,更对88元啤酒的性价比产生质疑。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董事长吴向东的“网红营销”虽短期引流,却加剧了品牌认知分裂。
其视频号单条播放量破千万,“反对白酒自动化”“企业使命是创造中产”等言论引发热议,但争议性言论也带来公关风险。反对AI技术在白酒行业的应用,被网友解读为“行业倒退”,与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公开表述,自相矛盾。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个人IP大于品牌IP”的营销模式,虽能吸引酒商关注,却难以转化为终端消费信心,2025年上半年李渡品牌均价大跌29.1%的数据,印证了品牌溢价能力的流失。
结语
珍酒李渡的困境本质是“规模冲动”与“价值创造”的失衡。在行业调整期,企业试图通过产能扩张、渠道压货、跨界营销实现增长,却忽视了价格体系维护、内部治理完善、品牌价值沉淀等核心能力建设,由此带来的发展风险,也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财报数据与舆情事件的双重警示表明,没有健康的渠道生态、合规的治理体系、清晰的品牌定位,任何增长都难以持续。而其破局之道,或许在于产品价值、渠道本质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层面的回归。
而“拒录事件”暴露出的珍酒李渡关于ESG治理的潜在危机,也预示着珍酒李渡的可持续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
不过,对于珍酒李渡而言,70亿元营收规模与贵州民企龙头地位,仍赋予其破局的基础。但在白酒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当下,若不能快速补齐治理短板、重构增长逻辑,其“酱酒第四”的位置或将面临更多挑战,“港股白酒第一股”的光环也可能进一步褪色。
期待珍酒李渡能够早日觉醒,以“拒录事件”为契机,回归商业的本质,而不是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