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咖啡,走到十字路口
编辑 | 余溯
出品 | 潮起网「加盟指南」
作为中国本土精品咖啡品牌的代表,近些年来,Manner咖啡凭借着“平价高质”的定位,在资本力量加持下迅速崛起。
如果留心的话,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能够发现有越来越多的Manner门店开始占据我们的视线。
然而,伴随着咖啡连锁行业竞争加剧、资本对规模增长的迫切需求与品牌初心之间的冲突,看似风光无限的Manner咖啡,其实也同步在面临着战略转型的关键抉择。
包含直营与加盟的路线争议、内部管理矛盾、下沉市场的渗透等在内的诸多难题,正一同将Manner咖啡推向发展的十字路口。
资本压力与规模焦虑下,直营模式瓶颈显现
自2015年以2平方米的窗口小店起家,Manner咖啡凭借直营模式和高坪效迅速扩张,发展至今已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据统计,在过去的2024年,Manner咖啡新增了666家门店,全国门店总数已经超过1700家,估值达到200亿元。
不过,由于一直以直营模式为主,Manner咖啡的发展局限性已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中日益凸显。
一方面,Manner咖啡扩张速度受到限制。尽管2024年品牌新增门店数创纪录,但对比瑞幸咖啡超2.2万家店、库迪咖啡目标5万家门店的加盟扩张速度,Manner的直营模式在规模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下沉市场重要性愈发凸显的当下,Manner咖啡下沉市场渗透不足的缺点持续暴露。据悉,Manner咖啡旗下近90%门店都集中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二三线市场覆盖率仅2%,而低线城市需要依赖本地资源的加盟模式快速布局,Manner咖啡在此方面尚未证明其实力。
而随着品牌发展至一定规模,Manner咖啡也需直面资本裹挟下的增长压力。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Manner咖啡创始人韩玉龙夫妇身家已达72亿元,高估值背后,自然是资本对企业营收规模的期待。但在咖啡行业供给过剩风险加剧的背景下,若继续以直营模式扩张,品牌单店盈利能力可能会因竞争分流而下滑。
加盟试探与战略矛盾:品牌调性何去何从?
事实上,Manner咖啡并非不愿意开启加盟扩张,只是基于品牌调性、既有定位等多重考量下,其一直未能真正走向加盟之路。
2025年2月,Manner被曝在内部进行加盟意愿调研,尽管官方仍坚称“从未开放加盟”,但其“门店合作”模式(如与链家共享空间)已被认为是接近准加盟。
Manner咖啡的这一试探性动作,暴露了企业身处战略转型节点所面临的三大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品牌定位与加盟模式的冲突。
长期以来,Manner咖啡以“平价精品”立足,强调咖啡师个性与社区文化,而加盟模式可能会削弱其“精品咖啡”标签。尤其在低线城市市场,消费者会面临强烈的品牌认知落差。
第二个是管理风险与加盟模式的矛盾。
直营模式下,Manner咖啡已因员工年终奖争议、警告单滥用等问题一度陷入离职潮的纷争中,若正式开放加盟,公司品控和标准化管理难度将进一步升级,或给公司带来更多管理挑战。
第三个是资本逻辑与品牌初心的撕裂。
据媒体报道,Manner咖啡创始人韩玉龙曾公开主张“无休止拓店无意义”。但在资本推动下,即便直营,Manner近年来仍以每年500家至600家的速度扩张。若开放加盟,扩店速度将更快。进而,员工难免会从此前“有感情的咖啡师”变身成为“流水线工人”,品牌文化或逐渐稀释。
品牌调性到底该何去何从,又如何兼顾精品与加盟扩张之间的冲突,是Manner咖啡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未来路径,是一场平衡规模与品质的突围之战
面对发展的十字路口,Manner咖啡需要在规模扩张与品牌调性之间寻找一个新平衡。
根据行业经验,有很多成功的路径值得品牌参照。
比如施行选择性开放加盟的政策,通过聚焦高线城市周边及强消费力低线城市,采用联营或区域代理模式,保留核心商圈直营店以维护品牌形象,同时借助加盟商资源填补市场空白。
也可以在供应链与数字化升级上做文章。具体举措包括,强化上游咖啡豆烘焙和供应链管理,确保加盟店产品品质;试点自动化设备(如奶泡机)提升出杯效率,缓解人力成本压力等。
还可以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作为Manner咖啡在行业中的既有优势,品牌的一大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延续“环保”理念(如自带杯减5元)和联名营销(如与LV合作书店),巩固“精致小资”人设,进而与瑞幸的“低价便利”、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形成区隔,在自身的优势领地获得进阶。
整体来看,Manner咖啡的现况与困境折射出中国咖啡市场的深层矛盾:资本催生的规模竞赛与消费者对品质、调性的需求难以兼得。
如果像大多数头部咖啡连锁品牌那样选择加盟,Manner需警惕沦为“第二个瑞幸”。更重要的是,市场可能不再能容得下第二个瑞幸;若坚持直营,则可能让品牌错失下沉市场红利,失去借此机会一跃进入行业头部的窗口期。
而Manner咖啡的最终选择,不仅关乎于自身命运,也将为行业提供“精品咖啡规模化”发展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