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频发的尊宝比萨,规模神话难持续
编辑 | 余溯
出品 | 潮起网「加盟指南」
在餐饮行业“万店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尊宝比萨以“月增百家”的拓店速度成为了中国本土披萨领域的明星品牌。
据统计,截至2025年5月,尊宝比萨门店总数已突破3000家,年收益达21亿元,市场份额达5.6%,稳居中国市场第二。
然而,在尊宝比萨疯狂扩张的背后,食品安全争议、加盟商盈利压力、头部品牌下沉围剿等问题也在不断浮现。
那么,当行业竞争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尊宝比萨的规模神话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万店野心的底层逻辑与效率困局
深入探究尊宝比萨万店野心的底层逻辑,其扩张策略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分别是轻量化、下沉化和供应链驱动。
比如通过轻量化门店模式,尊宝比萨主推30㎡外卖型小店,只要配备2-3人的团队,以及低至15万元的投资门槛,就能适配社区、街边等高复购场景。
能够看到,此类模式通过压缩租金与人力成本,帮助尊宝比萨得以快速渗透进入三四线城市市场。目前,其下沉市场门店占比超过30%。
此外,依托杭州、深圳超3万㎡的中央厨房,尊宝比萨与新西兰恒天然等供应商合作定制原料,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并通过“自营+第三方冷链”实现全国配送,构建起供应链优势。
而帮助尊宝比萨快速扩店的最直接一环是,品牌构建的直营与加盟双轨制度。
据悉,尊宝比萨以直营店巩固广东大本营(超1000家),加盟店拓展其他区域,形成了“总部控盘、分散经营”的格局。
然而,尽管尊宝比萨的轻量化、下沉化和供应链驱动模式看起来已经颇为成熟,但其规模与效率的失衡已现端倪。
首先,尊宝比萨单店收益效率远低于达美乐(588家店年收益20亿元),尊宝3000家门店年收益仅有21亿元,薄利多销模式下净利润率仅为20%-25%。
其次,尊宝比萨门店密度过高导致内耗,部分区域还出现“1公里内多家门店争夺客源”的现象,稀释了单店盈利能力。
若无法提升单店营收,尊宝比萨的规模扩张或将沦为“虚胖”,甚至引发加盟商信心危机。
规模反而加速品牌价值稀释?
随着门店越开越多,尊宝比萨的快速扩张实则伴随着多重风险,甚至直接影响品牌根基,并直指其品控难题与加盟生态的脆弱性。
2025年5月,尊宝比萨旗下某加盟店因“生食交付”遭投诉,暴露后厨操作不规范问题;此前也有消费者反馈其披萨尺寸缩水、饼皮油腻等品控争议,反映出品牌供应链执行存在断层,食品安全与标准化存在漏洞。
尊宝比萨众多加盟商们的盈利压力也在显现。
尽管总部宣称“12-18个月回本”,但部分加盟商因选址失误或区域竞争加剧,实际盈利周期延长至2年以上。更加严峻的是,品牌薄利模式下,加盟商为压缩成本可能牺牲品质,继而形成恶性循环,对品牌的长期发展构成威胁。
另外,尊宝比萨曾遭遇过品牌维权争议。2023年,因公开指责“至尊比萨”为“低劣模仿”,尊宝被法院判定商业诋毁并公开道歉,暴露出品牌保护能力的薄弱。
以上种种矛盾折射出尊宝比萨规模化与精细化管理难以兼得的困境。若无法强化督导体系与加盟商扶持,规模反而可能加速品牌价值稀释。
竞争围剿进行中
纵观整个行业,尊宝比萨的“性价比护城河”正遭遇多方冲击。
首当其冲的,便是头部品牌的下沉挤压。
头部品牌当中,必胜客通过推出“卫星店”模式,投资额较2014年下降60%,正加速渗透五六线城市;达美乐中国计划2025年后以每年300家速度扩张,重点进攻广深及二三线城市,其“30分钟必达”的外卖效率对尊宝形成直接威胁。
本土品牌之间的价格战也在升级。
乐凯撒、大师披萨等通过降价(部分产品降幅25%)努力争夺性价比市场,尊宝若跟进将压缩利润,不跟进则面临客群流失。
即便从尊宝比萨自身性价比优势的角度,由于披萨在中国仍属低频消费,尊宝比萨聚焦单一品类且创新不足(如缺乏区域限定口味)的缺点,难以让他在行业中形成差异化壁垒。
相比之下,必胜客们通过“比萨+汉堡+咖啡”复合场景提升消费频次的做法显然高明的多。
此外,冷冻披萨零售与预制菜兴起进一步分流披萨消费需求,行业整体面临“高频化”转型压力的背景下,尊宝比萨将率先直面挑战。
规模是手段,而非解药。尊宝比萨的“万店野心”展现了其对市场潜力的乐观预判,但规模本身无法掩盖品控、盈利与竞争层面的深层危机。若要真正突围,需在很多方面共同发力。
从强化品控与加盟管理,到进行产品差异化创新、探索“披萨+茶饮”等复合场景、打破低频消费桎梏,再到优化盈利模型,通过会员体系、私域流量运营提升客单价与复购率,而非单纯依赖低价策略,尊宝比萨还在路上。
在披萨行业迈向千亿规模的过程中,唯有将规模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尊宝比萨方能避免“大而不强”的宿命,真正赢得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