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频繁“踩雷”的浙商银行,走出了浙江却难以走向全国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一般而言,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理应比偏安一隅的城市商业银行更具竞争力。不过,起步较晚的浙商银行,却在很多经营层面,敌不过同在浙江的多家城市商业银行。

过去10余年间,凭借“不走寻常路”的经营策略,浙商银行实现了2万亿资产规模的蜕变。相比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可谓十足的“后起之秀”。

而且,2016年,浙商银行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2019年A股成功挂牌上市,成为A 股市场最年轻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只是,就这样一家巨无霸银企,也经历了公司高管频繁动荡、股份过于分散导致数十亿股票被拍卖等不堪的发展史。

尤其是同样地处浙江省,却在市值方面远低于当地的宁波银行、营收净利润增势方面不敌杭州银行。所幸的是,目前的浙商银行业绩、资产规模仍在增长,贷款不良率也在逐年下降。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浙商银行2023年交出营利双增成绩单的背后,依然暗藏诸多发展隐忧。

业绩增长背后,隐忧重重

据浙商银行2023年年报,2023年该行营业收入为637.04亿元,同比增长4.29%;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150.48亿元,同比增长10.5%。截至2023年末,资产总额3.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91%。

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44%和182.60%,不良贷款率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下降。拨备覆盖率比上年末上升0.4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19%,较上年末提升0.59个百分点。

get?code=ZTk1YmIzNzNmMGVmODliZWQzYWQ0YzJlYWU4NjBmM2QsMTcxMjc1ODY0MjQzNQ==

尽管浙商银行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并不算差。但是浙商银行的发展隐忧仍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隐忧甚至如同悬在头顶的摩克利斯之剑,让浙商银行不能掉以轻心。

一方面,在董事长陆建强接棒后,因为董事、监事等高管的频繁变动,依然留有“后遗症”。按陆建强上任时间来统计,仅仅两年时间,就有多名高管落马出事或者离职。据媒体报道,浙商银行高管离职,多因内部调整或个人原因。

例如,据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一年时间内,浙商银行就经历了第三任行长辞去执行董事、行长等多项职务,此后副行长、首席风险官、董事长、外部监事等纷纷请辞。

公司核心团队的动荡,对于浙商银行的发展而言,显然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另一方面,尽管浙商银行近两年的贷款不良率在微降,但是由于历史数据,浙商银行的贷款不良率处于高位,相比行业平均水平,依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以2022年数据为例,截至当年12月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1.47%,下降0.06%,确为五年来的首次下降。而根据银保监会公开的数据,股份制银行不良率1.32%。这也意味着,其贷款不良率即使在下降,但是仍然高于行业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不良贷款率下降的同时,其不良贷款的总额却在大幅上涨。仍以浙商银行首次出现贷款不良率下降的年份2022年为例。

据了解,截止2022年12月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总额223.5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86亿元,其中个人不良贷款同比还增长了52.91%。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不断押注房地产企业。2022年,其前十大贷款客户中,房地产企业甚至占据了半壁江山。而贷款规模排名第一、第二的客户,同样是房地产企业。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浙商银行还高调和保利置业、首开股份、信达地产、绿城中国、越秀地产、滨江集团等多家房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众所周知,近年以来,以恒大为代表的地产企业纷纷暴雷,很多银行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烂账”,浙商银行的这种发展策略,无疑会给其不良贷款规模、不良贷款率等经营指标埋下祸患。

合规内控问题频发,罚单不断敲响警钟

银行类企业除了需要持续扩大其资产规模、营收规模外,还需要进行合理了风险控制、操作流程合规管理等。但是,浙商银行在高管动荡的同时,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有一些差强人意。

据前不久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多地监管局集中披露了一批罚单。近15家银行金融机构合计被罚超4500万,其中浙商银行被罚金额最大,旗下三家分支机构共计罚款1819.5万。

而据媒体统计,2023年全年浙商银行收到超2800万罚单,而本次罚款金额就占了一多半。具体来看,三家分行中上海分行因“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被罚没1734.5万,多达13名相关责任人被采取了禁业、警告和罚款处罚。

get?code=NDhmZjNhMjUxZjI5ODliODM4NTRjMDNhZGY2OGQ0ZDcsMTcxMjc1ODY0MjQzNQ==

实际上,近年以来,浙商银行吃下的罚单并不算少,这次又遭大单处罚,浙商银行的内控管理问题已经暴露无遗。值得一提的是,浙商银行的罚单多数是“旧病复发”,甚至被处罚的原因都十分类似。

虽然监管部门没有具体说明浙商银行的“不正当手段”为何,但从2020年监管层对浙商银行开出的1.01亿天价罚单中就能看出事态的严重性,以及浙商银行的“顽疾”之深。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银行的该类“顽疾”其实由来已久。以2020年的天价罚单为例,彼时浙商银行的违规条款多达31项,主要有关联交易未经关联交易委员会审批、理财资金违规用于保险公司增资、不良资产虚假出表等,性质之严重,令人瞠目结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是公司乱象丛生面前,浙商银行的董事长陆建强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善本金融”的理念。他强调金融要回归初心,推进金融向善,重新审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服务方式和文化建设,打造金融机构与社会各方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但是事实上,浙商银行并没有因为其发展理念的转变而根据由来已久的“顽疾”。例如,就在最近的2024年2月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近日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浙金罚决字〔2024〕7号)显示,因个人经营贷款业务严重不审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作出行政处罚,对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萧山分行罚款50万元,对刘力钢(时任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萧山分行客户经理)警告并处罚款5万元。

由此可见,浙商银行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并没有因为董事长的表达而有所收敛。而已经成为“累犯”的浙商银行这艘巨轮,想要回归航行的“正轨”,恐怕并非一日之功。

频繁踩雷,浙商银行恐难走向全国

作为中国第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资产规模增长迅速。2012年还不到4000亿,到2017年短短5年间,便从0.39万亿增长至1.54万亿。截止2022年,资产规模在全国的银行中已经排到19位。

不过,浙商银行也面临业务结构调整,零售金融业务增长发力等多重挑战。如前文所述,浙商银行“重仓”房地产领域,也为其平稳发展埋下了隐患。

据了解,浙商银行贷款审查不到位的问题也多次出现在监管层的惩罚列表中,具体表现为曾接连踩中康美药业、神雾集团、北大方正、团贷网等大雷而拖累其业绩表现。

get?code=NDNiMTAwMzdhNjY1ZThhZjA5NGU5NmFlMGU5NjU4M2EsMTcxMjc1ODY0MjQzNQ==

例如,据其2023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其房地产业务在对公贷款中的占比超过了10%,行业不良率从2019年的0.29%上升到了2023年上半年的2.31%。由此可见,虽然浙商银行的整体不良率在下滑,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房地产业务的“拖累”,或许该业绩指标可以表现更好。

此外,作为零售金融的代表性银行,浙商银行虽然是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却一直困于浙江,虽然目前在浙江以外已有布局,但是凭借其资产规模与客户资源,恐怕短期难以走向全国。

首先,在资产规模方面,浙商银行与一些大型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差距依然明显。据各大上市银企的2023年半年报,截至报告期末北京银行总资产3.63万亿居于首位,江苏银行3.29万亿居于第二位,上海银行第三位3.03万亿。而同期浙商银行的中资产规模为2.91万亿。

而当其资产规模在2023年全年闯过了3万亿大关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也在同步增长,浙商银行依然只能做一个追随者。

其次,浙商银行的业绩增速明显放缓,2022年,年营收增长才12.14%,净利增长更是仅有7.67%,对比之下,杭州银行年营收增长12.16%,净利增长26.11%。而时至2023年,浙商银行在营收、净利润增速方面,与一些表现强势的城市商业银行相比,依然略逊一筹。

据杭州银行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公告,杭州银行营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增长6.33%、23.15%。相比同期浙商银行营收、归属于净利润仅仅增长4.29%、10.5%,依然更加抢眼。

因此,在浙商银行走向全国的过程中,或许至少面临资产规模、营收规模、盈利能力、业绩增速等多方面的挑战。而在其高层动荡、频繁踩雷、屡吃罚单等“后方问题”不断地情况下,浙商银行如何才能在资本市场让投资者信服并为其“投票”,也十分存疑。

结语

近年以来,我国的金融行业正在发生巨变,经济环境的变化、城市商业银行的崛起,都在改变着整个行业的格局。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本来也在资本市场富有一定的想象力。

但是,浙商银行在A股的发行价为4.94元/股,却在上市首日就经历了先破发再涨停,复牌后再跳水的“过山车”行情。令人唏嘘的是,时至今日,其股价依然在3元/股左右徘徊。

而随着其股价不断下跌,很多早期高位入手浙商银行股票的投资者,也惨遭套牢,持有的股票也成为了烫手山芋。无论如何,投资者依然期待,资产规模高达3万亿的浙商银行,能够自己排忧解难,彻底根除内忧外患,从而让其股价能够一改昔日的低迷状态,也能让投资者心满意足。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命途多舛的新华三,未来何去何从?
« 上一篇 04-30
新国标过渡期接近尾声,九号公司“多篮子鸡蛋”开始奏效?
下一篇 » 04-30

相关内容

2024年Q1业绩“开门红”,科沃斯用“科技底色”诠释增长逻辑
走不出“节日”魔咒,五芳斋难讲新故事
投资蓄能之际,九安医疗如何进一步稳固主业“压舱石”?
同仁堂医养拟赴港上市,养老产业的盈利难题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