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毛利率超90%,“数据茅”为何急着上市?

2f383b4e0cac4fae96c72a4f39237ab7~tplv-tt-shrink:640:0.image?lk3s=06827d14&traceid=202510161900119F78AF3836903D574FB0&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K8fw0aLSyUE6IHrFrLAQlR%2BYvYk%3D

“数据茅”要上市了

近日,企查查IPO申请获受理,拟于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十年前,企查查刚成立一年,只拿到了220万元天使投资。十年后,它却成为中国最赚钱的商业信息服务商之一,估值已近100亿元。目前累计注册用户超1.5亿,企业库覆盖全国超3.5亿家市场主体,App长期稳居应用商店商业榜Top3。

企查查的上市,更像是这一轮“查企时代”的封顶仪式。随着AI重构信息结构与访问路径,“卖数据”的生意模式正在被时代重新定义,企查查还能靠卖数据“续命”多久?

政策红利造就的“查企时代”

2014年,我国开始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正式上线,全国工商数据实现联网并向公众开放。

这是中国营商环境进入数字化的开端。随着系统上线,数亿条企业注册信息、法人代表、股权结构、行政处罚、失信记录等数据几乎一夜之间被公之于众。

信息红利的井喷,迅速催生了商业信息服务这一全新赛道。企查查、天眼查、启信宝、爱企查等几乎同期涌现。彼时,行业门槛极低,技术壁垒薄弱,核心竞争在于谁能更快地“搬运、清洗、呈现”数据。企查查精准踩中了政策红利与时间窗口的节点。

2014年,创始人陈德强在合肥创立企查查,仅两个月用户突破百万。2015年,平台实现盈利,B端月销售额超150万元,成为行业首个“自我造血”的玩家。2017年完成B轮融资,蚂蚁金服、华映资本入局;2020年起,营收连年翻倍,2023年突破6亿元。

市场空间越大,竞争越快成型。天眼查走资本扩张路线,背靠红杉资本与金沙江创投,凭借品牌营销占据C端高覆盖率;启信宝主攻B端数据服务,后孵化“扫描全能王”,构建多元生态;阿里系的爱企查依托淘宝账号体系与支付宝流量,以“免费查企”切入市场。

政策红利打开了数据闸门,信息透明化与信用社会建设成为主旋律。企查查们以“让真相更容易被看见”为口号,精准满足了市场对公开透明的渴求。

然而,红利终有尽头。

所有平台依赖相同的数据源、清洗同一批原始信息。当数据接口标准化、信息普及率触及天花板,平台间的差异仅剩界面设计与运营效率。行业几乎失去了创新空间,格局自此固化,差距被时间锁定。

天眼查通过广告轰炸占据用户心智,移动端月活一度超5000万;企查查深耕渠道与政府合作,B端客户超40万家;启信宝率先突破C端同质化,转型征信与企业画像服务;爱企查依托阿里生态的免费策略,以“免费查”冲击传统付费模式。

短短几年,查企行业从政策红利的蓝海,演变为价格战、流量战、模式战并存的红海。企查查虽是最早盈利的玩家,却也最早撞上增长的天花板。“茅台级”毛利,理财式企业

打开企查查的招股书,最吸睛的不是用户规模,而是堪比奢侈品的利润数据。

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营收7.08亿元,净利润3.17亿元,净利率高达44.8%,毛利率更是达到惊人的90.74%。

在中国To C工具类产品中,这几乎是“茅台级”的存在。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能做到90%以上毛利率的公司屈指可数。哪怕是A股里金山办公、用友网络这些老牌软件企业,毛利率也不过维持在70%左右。

企查查靠什么实现如此高利润?原因是它几乎没有“成本”。

企查查的数据源自政府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抓取成本几乎为零。根据招股书披露,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仅6025.99万元,占营收比例从2022年的18.02%,一路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6.05%,

相比之下,同期的销售费用高达6098.95万元。这意味着企查查更像一家“卖服务”的分销公司,而非一家技术驱动的高科技企业。

它的商业模式极为简单。C端会员用户每年支付几百元开VIP,可查看更多股权图谱、历史记录等数据。B端企业客户则购买批量查询、企业画像、舆情监控等增值功能。

2022-2024年,C端会员业务收入分别为4.4亿元、5.3亿元、6.02亿元,占主营收入的比例超80%。 换言之,企查查有近八成收入来自个人付费用户,从求职者到小微企业主,他们为“知情权”付费。

529f834683c24d0d93e9ae2100cca9d0~tplv-tt-shrink:640:0.image?lk3s=06827d14&traceid=202510161900119F78AF3836903D574FB0&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AQdxDaFcd62C%2FjTc5dc5mk%2Fu8%2BY%3D

如今,这个市场正在见顶。2023年企查查C端会员数达到顶峰,此后增长放缓。中国的创业公司数量增速放缓,工商注册主体的增速早已不复当年。能付费查“企业背景”的用户群体规模,正逐渐触顶。

虽然手握巨额现金,却鲜少投入创新。截至2024年底,公司账面现金及理财资产超过10亿元。相当于一年营收的1.4倍。这笔钱被大量用于购买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金融收益高达3400万元。

招股书中甚至出现“建新总部大楼”的计划,而显少提及增加AI研发预算。这让企查查显得更像一家“理财型软件公司”。主营业务稳定、高毛利、现金流强,但缺乏创新驱动。它在“低成本搬运+高定价变现”的路上狂奔,却未在“算法创新+产品突破”上驻足。

资本市场喜欢“AI故事”,喜欢“增长叙事”。但在企查查的招股书中,AI被提及的次数寥寥,且多为“研究应用”“数据可视化”等模糊表述,缺乏实质性投入。

靠时间差套利的生意终究有尽头。当年信息不透明,企查查用工具帮人省时间;如今AI能自动聚合数据,它反而成了“中间商”。高毛利并不等于高护城河,企查查的利润表看似风光,却释放出一个“吃老本”的疲态。AI浪潮下的“中场焦虑”

当人工智能重构信息入口,查企平台们正被时代边缘化。

在过去十年,用户需要一个平台“查询信息”;而如今,用户只需一句话。ChatGPT、豆包、Kimi 等AI助手,已能自动聚合企业注册信息、司法记录、新闻舆情,甚至生成企业画像。

AI完成了企查查们的“终极使命”。帮人理解信息,而不是仅仅提供信息。

这正是企查查最大的隐忧。它曾凭“数据可视化”重新定义商业信息工具;但在AI语义检索和知识图谱的时代,界面设计不再重要,算法能力成为新的壁垒。

同行们已经在AI上加速布局发力,天眼查自2023年开始推出AI智能报告功能,用户输入公司名即可生成“风险画像”与“信用报告”;启信宝则推出基于企业征信大模型的B端API服务,为律所、投行、银行提供实时风险监测;阿里系爱企查则嵌入钉钉生态,结合AI自动生成企业关系图谱,用作内部风控参考。

而企查查在AI布局上显得迟缓。根据其公开专利与研发信息,企查查目前AI相关专利仅有6项,多集中于“文本信息处理”和“风险提示模型”,与竞品在智能化层面的应用差距明显。

在AI重构信息生态的当下,企查查似乎正在失去“第二增长曲线”。它既没有成为AI数据基础设施的一环,也未能借助AI提升产品体验。

当用户在搜索框里输入公司名时,AI助手已能一键汇总司法风险、工商变更、社交口碑,且完全免费。企查查引以为傲的会员付费模型,正在被技术时代悄悄颠覆。

对一个曾依靠“公开数据套利”崛起的企业而言,这是一场残酷的周期反噬。

信息红利退去,AI时代到来,用户不再为“查询渠道”付费,而是为“智能洞察”买单。

企查查若无法重构自己的算法体系,就会沦为AI的“数据前置仓”,被更上游的技术吞噬与替代。

十年前企查查用极低成本与红利,搭建起一个连接政府数据库与市场需求的“信息中介平台”。十年之后,它手握现金、利润惊人,却站在了AI浪潮的分水岭。

当年“让真相更容易被看见”的口号,曾精准击中时代痛点;而今天,AI让“看见真相”变得无需中介。

互联网早已进入“算法优先”的时代。在AI逐步掌控信息流的未来,单纯的“数据搬运工”将无立足之地。查企时代的红利,终究属于那个信息不透明的过去,未来,能被看见的不再是数据,而是算法。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如果大家有关于中泰信托吴庆斌、建华建材、深圳优制云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郑能欢、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贾黛舒、句容市人民法院赵剑岚、南京市鼓楼人民法院刘桂占的相关新闻线索,欢迎联系我们,我们将联合其他媒体进行全球范围的重点报道。
0融资上市的岚图,能否让东风真正“重生”?
« 上一篇 10-17
下一篇 » 10-17

相关内容

毛利率超90%,“数据茅”为何急着上市?
0融资上市的岚图,能否让东风真正“重生”?
《震耳欲聋》:用寂静之声划破喧嚣假象
当医美行业开始“祛滤镜”,哪个平台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