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美行业开始“祛滤镜”,哪个平台在裸泳?
医美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漫长的“祛滤镜周期”。
过去五年,中国医美行业一度炽手可热。根据天眼查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登记在册医美相关企业超32.8万家,五年新增率达67%。但2025年上半年,新注册量同比骤降42%,这是行业首次出现负增长。
用户的焦虑变成了流量,流量变成了广告,广告变成了增长。新氧作为其中的旗手,一度被资本市场封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市值高达30亿美元。
如今,滤镜碎了。新氧2025年二季度财报总营收同比下滑7%,净亏损3600万元,而上年同期盈利1890万元。核心信息服务收入同比暴跌35.7%,用户从高峰期850万跌至仅150万。
医美,本应是一门“靠信任吃饭”的行业,但互联网让它变成了“靠流量赌命”的生意。当颜值经济退潮,自然知道谁在裸泳。1、流量红利的尾声
如果说2018年至2021年是新氧的“黄金流量期”,那么2024年之后,就是它的“生态真空期”。
新氧曾经通过“内容导流+机构付费”实现高利润的医美平台,如今连自己的生态秩序都维持不住。信息及预约服务,这项曾占营收100%的核心业务,如今只剩63.4%。而且还在加速衰退,2025年二季度同比下滑35.7%。
看似新氧在“转型”,实则是在“失血”。
过去,它的增长靠“用户点击”,现在,用户不信了。它靠“机构投放”,现在,机构不投了。2024年订阅机构数量从1659家跌至1174家,意味着平台一半的B端客户开始撤退。
流量的尽头不是增长,而是挤压。
外部世界早已变天。抖音和小红书用短视频和种草笔记,重新分配了用户注意力。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年医美广告投入TOP5平台中,抖音、小红书、美团健康已占据73%的预算份额,而包括新氧在内的垂直医美平台市场份额不足8%。阿里健康和美团靠“本地生活”打通医美到家和诊所场景,进一步抢走了B端预算。
除此之外,内部自我蚕食愈发严重。
新氧首页的自营项目占比高达76%,合作机构的曝光量同比下降40%。平台一边在口头上喊着“赋能机构”,一边又用自营流量去抢机构订单。
这不是生态,这是掠夺。
一家上海医美连锁机构负责人曾直言:“平台公信力的丧失,比营收下滑更致命。”
因为医美行业的本质,不是信息不对称,而是信任不对称。用户付费买的不是广告,而是安全感。而当平台自己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唯一理由“中立性”。
结果,新氧在对抗外部巨头时,内部先塌了一半。2024年净亏损扩大到5.87亿元,2025年二季度再度亏损3600万元。
当医美行业从“获客生意”变成了“信任经济”,信任的迁移比流量流失更致命。二、监管趋严,信任不再
过去的新氧,在灰色地带里加速奔跑,如今2025的密集监管,让灰色地带无处遁逃。
行业监管的“升级打击”几乎是同步展开的。8月,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首次明确医疗广告与健康科普的边界。10月,卫健委再度划线,禁止生活美容机构越界开展医美项目,并警示“未成年人非必要医美”。
这两道文件,像是两把剪刀。一把剪掉了流量广告的幻想,一把剪断了轻医美灰色地带的命脉。
而新氧,正好处在两把剪刀的中间。
从2024年至今,新氧及关联公司已多次被行政处罚。天眼查风险信息显示,过去18个月,全国涉及“医疗广告违规”“虚假宣传”的医美机构处罚数量超过1800起,同比增长59%。其中,新氧及关联公司攻击被处罚8次,累计罚款超280万元。
新氧被处罚,表面上是广告问题,实质上是业务复杂难以满足合规。这是“医美版的内容平台”的主要困境。监管要求它像医院那样严谨,而资本要求它像互联网公司那样增长。
这两种逻辑,本质上是互相排斥的。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2025年3月,新氧投诉量达1533条,集中在“医美事故”“退款难”“虚假宣传”。投诉的关键词,不是“体验差”,而是“安全风险”。
在消费保平台,新氧医美投诉量位列前三,解决率仅25%。
换句话说,平台正在用用户的不信任换取短期的营收。
一个武汉用户花2.8万元注射濡白天使后眉弓鼓包,机构拖延半年仅赔偿3000元;另一个杭州用户抽脂感染,维权时发现医生资质与平台公示不符。
这些事故的背后,是平台以“内容审核逻辑”来管理“医疗风险”。监管收紧不是偶然,而是行业长期积弊的必然清算。
卫健委在报告中提到,医美乱象的根源有三:违法隐蔽性强、违法成本低、市场需求旺盛。而新氧的问题恰恰对应三点:审核表面化、处罚轻微化、增长依赖化。
从操作层面看,新氧对医生资质的审核仍停留在书面材料层面;线下诊所的实地核查率不足20%;对术后风险的数字化追踪体系几乎空白。
这意味着,哪怕平台想“守规矩”,也缺乏能力去做到。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新氧CFO提到公司正在“强化合规团队、推进智能风控”。但事实是,2025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同比下降26.6%,从4200万元降至3120万元。换句话说,新氧一边喊着“要更安全”,一边削减安全预算。
这种自我矛盾的管理方式,注定要被监管的刀锋撕开。
在这个行业,合规不是成本,而是护城河。而新氧恰恰把它当作“增长的阻力”。
在监管趋严的同时,天眼查显示2025年医美企业注销率已升至历史高点,同比增加4%。当监管者要求“以安全定义增长”,而平台仍想“以曝光定义增长”,冲突就不可避免。线下扩张“再造血”
当线上流量开始塌陷,为了“造血”,新氧被迫加码线下诊所扩张。但线下医美,是另一场资本密集、信任重构、周期漫长的战争。
2024年,新氧宣布全面进军线下,推出“新氧青春诊所”。到2025年中,门店数量已达31家。
根据天眼查数据,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开设的线下医美门店超过6800家,但其中36%在一年内关停。短短18个月,新氧从平台变成了连锁品牌,从“线上中介”变成“线下经营者”。
在财报中,这一转型被描述为“多元化布局”,但在资本市场上,它更像是一场“自我救赎式的豪赌”。
短期看,这场转型似乎奏效了。
2025年二季度,新氧的医美诊疗服务收入同比飙升426.1%,达到1.44亿元,首次超过信息服务成为最大营收来源。
可这背后的真相,却是高增长掩盖了高亏损。
新氧线下门店的盈利结构极度分化。
北京保利店月利润80万元,利润率17%;但大多数新店仍处在漫长的回本期,平均周期高达16个月。
换句话说,收入在增长,利润在蒸发。
财报显示,集团净亏损3600万元,现金储备仅9.986亿元,比去年底减少超2.5亿元。
照此速度,年底计划中的“50家门店”可能会直接拖垮现金流。
这是典型的“规模焦虑”,把门店数量当作护城河,把资本消耗当作进步。
线下扩张并非转型,而是幻觉的再生产。
更危险的是信任的裂口。
行业数据显示,新氧自营门店的医美事故率虽低于平台合作机构,但仍高于头部连锁品牌;而用户对“新氧青春诊所”的复购率不足30%。
这说明,用户依然在“用脚投票”。
新氧以为线下是平台逻辑的延伸,可事实上,医疗服务是一个信任慢变量行业。
你不能用互联网的快节奏去复制医疗的耐心。
在一次分析师会议上,新氧管理层强调要“以标准化取代信任差异”,但医疗不是咖啡连锁,也不是快时尚。
医疗的信任无法标准化,标准化只能消耗信任。
在供应链端,新氧采用“集中采购+延长账期”的方式控制成本,这种看似高效的做法,却导致部分门店采购了未经品牌授权的产品。
供应链效率被放大,安全冗余被削弱。于是,风险从“流量层”转移到了“医疗层”。
最终,新氧掉进了一个更深的陷阱。线上失信,线下透支;品牌要自救,现金却先燃尽;
扩张为救命,扩张成毒药。
资本看的是增长曲线,但用户看的是疤痕。在医美行业,品牌的死亡不是倒闭那天,而是用户开始怀疑那一针之前。
当一个以信任为根基的行业,开始用财报去证明自己“依然健康”,那说明它已病入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