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美妆龙头赴港,珀莱雅寻求突围,能否破解增长瓶颈?
在A股上市八年后的今天,国货美妆龙头珀莱雅正试图通过港股上市打破增长瓶颈,在主品牌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珀莱雅还交出了三季度成绩单。前三季度营收70.98亿元,同比增长1.89%,而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却下降11.63%——折射出国产美妆龙头企业的现实困境与突围决心。
从2003年成立至今,这家国货美妆企业经历了从默默耕耘到乘风破浪的完整周期,如今正迎来“创二代”接班与国际化战略的双重转折点。
若此次冲刺成功,珀莱雅将成为国内首个“A+H”上市的美妆企业,开启资本市场的全新篇章。
业绩分化背后,珀莱雅艰难守擂
珀莱雅成立于2003年,在2017年11月登陆A股。从珀莱雅的发展史来看,上市之前的珀莱雅更像一个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公司走向资本市场。
在上市之后,珀莱雅迎来了它的发展高峰期。尤其是在2019年前后,随着国货、国潮成为火热的行业风口,珀莱雅的一系列布局策略成就了当下站在国货美妆巅峰的自己。
然而,今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珀莱雅营收同比增长1.89%,净利润同比增长2.65%,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放缓。更为引人关注的是,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同比下降11.63%,净利润下降23.64%,创下近年来最大单季跌幅。
这种分化背后,主品牌珀莱雅的增长乏力是关键因素。上半年财报显示,主品牌营收39.79亿元,同比微降0.08%,这是该品牌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作为贡献公司74.27%营收的核心品牌,其增长停滞直接影响了整体业绩。
然而,珀莱雅并非没有准备。公司近年来积极布局多品牌矩阵,旗下彩妆品牌彩棠、洗护品牌Off&Relax、护肤品牌悦芙媞等均表现出色。
其中,彩棠品牌营收占公司总营收比重从2022年8.99%上涨至2024年11.07%,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增长曲线。
洗护品牌Off&Relax今年上半年营收达2.79亿元,同比增长102.52%,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悦芙媞则聚焦年轻消费群体,实现营收1.66亿元,同比增长3.31%。
尽管如此,新锐品牌体量尚小,还无法完全抵消主品牌增速放缓的影响。珀莱雅正面临“攻擂容易守擂难”的行业共性挑战。
也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珀莱雅现象”——“营收第一,股价走低,这背后是珀莱雅主品牌发展不佳导致二级市场对其未来业绩的担心,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大量退出。”
赴港谋求破局,研发短板成突围关键
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珀莱雅加速推进赴港上市计划,旨在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和研发升级筹集资金。此次H股发行股数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5%,可能授予不超过15%的超额配售权。
珀莱雅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于研发与产品创新、品牌建设、智能制造及供应链能力提升等多个维度。
而研发投入属于是珀莱雅的“短板”。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珀莱雅销售费用高达35.25亿元,销售费用率攀升至49.66%,而研发费用仅为1.42亿元,占营业收入1.99%,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25倍。
与竞争对手相比,珀莱雅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2024年,华熙生物研发费用率为8.68%,贝泰妮为5.87%,欧莱雅中国的研发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达3%。
长期来看,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这可能会对企业的持续增长造成障碍。
珀莱雅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加大研发布局。2023年底,珀莱雅官宣上海研发中心和杭州龙坞研发中心。2025年7月,珀莱雅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约合作,聚焦“线粒体抗衰”研究;9月,其凭借自主研发的线粒体抗衰技术,获得“IFSCC2025十大基础研究奖”。
同时还在管理层上也进行了调整。2024年9月,侯亚孟接替舅舅方玉友,成为珀莱雅新任总经理,标志着“创二代”正式接班。
如今,珀莱雅的港股上市计划是其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截至11月3日收盘,珀莱雅A股市值为288.9亿元,而同期毛戈平市值为385.3亿元,上美股份市值为309.8亿元——珀莱雅在营收规模领先的情况下,市值仍落后于竞争对手。
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减少,高度依赖线上渠道的珀莱雅对平台规则变动和流量成本波动极为敏感。未来,珀莱雅需要完成从营销驱动向产品驱动的根本性转型。
而资本市场也将重点关注赴港上市后珀莱雅能否借助国际资本力量,真正突破增长瓶颈,在国货美妆下半场的竞争中守住擂主地位。
结语
珀莱雅从2003年成立到2017年A股上市,再到如今冲刺港股,展现了一家中国本土美妆企业的进化历程。
随着国内美妆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珀莱雅的“A+H”双平台布局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本舞台和国际化跳板。
珀莱雅的港股征程才刚刚开始,它的每一步都预示着中国美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