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江南农商行押注数字化转型:是破局关键,还是饮鸩止渴?

在金融科技深刻重塑银行业的当下,区域中小银行的生存挑战愈发严峻。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大行纷纷下沉抢市场、客户越来越习惯线上办理业务,每一步慢了,都可能眼睁睁看着客户流失。在这样的背景下,“跨界合作”成了不少像江南农商行这样的银行寻求转型的关键出路。

今年上半年,江南农商行传来积极信号: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4.14亿元,同比增长2.03%;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1.6%。然而,在这份看似稳健的成绩单背后,却是其营收增速创下改制以来新低、上市进程因原董事长被查而陷入停滞、数字化转型“雷声大雨点小”等多重隐忧。

同时随着金融行业进入数字化深水区,仅靠传统存贷利差模式已难以维持可持续增长,构建科技赋能、生态协同的新模式正逐渐成为破局的核心。那么,江南农商行与科技企业的合作,能否真正提升其在区域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与客户服务能力?

合作破局,补短扬长

在区域银行的发展中,江南农商行过去一直深耕县域经济,服务“三农”,在江苏本地打下了不错的市场根基。不过,尽管有一定成绩,但“规模不大、转型偏慢”的印象也一直伴随着它,成为其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绕不开的质疑点。

具体来看,江南农商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业务模式比较传统,主要依赖存贷利差,产品种类不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高;二是作为一家区域性银行,在科技投入、数据积累和人才引进上天然存在短板;三是和很多传统银行一样,对数字原生代用户、线上生态运营以及敏捷开发流程的理解还不够深,这也正是外界常常质疑它数字化能力到底行不行的关键原因。

而江南农商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展开的深度合作,并不是简单买几套系统、用几项技术,而是有意打破“传统强、数字弱”这个标签的战略一步。

这种合作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科技公司带来了技术能力,比如大数据风控、用户画像建模和线上运营经验,能高效处理数据、快速迭代模型;而江南农商行则贡献了自己在本地积累的客户场景和信任基础。双方共同打造了像“普惠智评”这样的信用评估模型和智能风控平台,让信贷决策不再只依赖抵押物,也能服务于小微企业和农户,提升了放款效率,也降低了风险。

更重要的是,江南农商行与科技企业的深度绑定,确保了技术应用始终贴近本地市场的真实需求。作为长期扎根地方的银行,江南农商行非常了解本地企业和农户的金融习惯。双方的合作,让科技方案能够提前融入对区域经济的理解中。无论是共同搭建的“农链通”农村金融平台,还是在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探索,都是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的成果。

新旧业务失衡,转型维艰

江南农商行近年来的发展压力,其实在财报数据里已经能看出一些苗头了。2025年1-6月,该行实现营业收入74.14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2.03%。但这份看似稳健的财报背后,却藏着不少结构性的隐忧。

首先就是收入结构不太平衡,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贡献差距很大,增长主要还是靠吃存贷利差的老本。

数据显示,江南农商行的数字金融业务,比如线上贷款、支付结算和科技输出这些,收入同比大涨65%,占到总收入的18%。像“江南e贷”这类线上产品用户增长明显,手机银行的交易量也上得很快,看起来像是已经顺利搭上了数字化的快车。

不过,数字金融这块虽然机会多,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不断下沉市场,互联网平台的金融业务又靠着流量和生态持续渗透,加上客户对便捷性和利率越来越敏感,导致获客成本可能越来越高,长期能不能赚到钱,其实还是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和数字业务的高歌猛进相比,江南农商行原本擅长的传统业务明显增长乏力。这不只是“新旧交替”那么简单,更是动摇它生存根基的信号。传统利差收入同比只涨了3%,有的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对公存款没什么起色,个人定期存款的成本也压不下来,净息差越来越薄。传统业务一萎缩,不仅主要收入来源受影响,连利润的“压舱石”也开始松动了。

另外,上半年中间业务收入几乎没怎么增长。这也暴露出它在业务多元化方面的短板。像资本市场业务、财富管理这些轻型业务发展比较慢,在客户需要越来越多综合金融服务的今天,它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渐渐在竞争中掉了队。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江南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虽然符合监管要求,但持续的转型和科技投入正在不断消耗它的资本储备。同时,业务扩张也带来客户集中度的风险,部分地区经济波动还导致某些行业的不良贷款有所抬头,资产质量的安全性,正面临考验。

总的来说,这份财报就像是江南农商行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市场当然喜欢看增长,但真正需要审视的,是背后失衡的结构和越来越沉重的盈利压力。

突围之路挑战空前

去年以来,江南农商行的管理层在不少内部会议上,都反复提到战略转型的紧迫性,同时推出了一个叫“一体两翼”的全新打法。

这个新模式里,“一体”指的是银行最基础的存贷业务和本地客户服务,要把这部分做得更扎实、更深入;“两翼”则分别瞄准两个新方向:一边是数字化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另一边是财富管理。每个板块都有专门的团队和独立的考核方式,自己对自己的业务成果负责。这么设计,其实是希望既能摆脱大银行常见的僵化毛病,又能突破小银行资源有限的瓶颈。

不过,分头行动虽然灵活,也带来了新问题——资源分散了,战略重心可能变得模糊。眼下,江南农商行正处在转型的关键阶段,挑战不小,路还很长。

具体来看,在数字化普惠金融这一块,作为一家区域性银行,江南农商行既没有全国性大行那样的资金成本优势和品牌号召力,技术和数据积累也相对薄弱。

往前看,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靠强大的科技团队和更低的资金价格,推出综合服务方案,抢走不少优质小微客户,可以说是“降维打击”。往后看,互联网银行用纯线上模式和高效率运营不断施压,江南农商行可以说是两头受压,一点也不好过。

再看传统的存贷业务和本地服务,同样扎根本地的城商行、农信机构也没闲着。它们要么机制更灵活,要么政府关系更铁,不断掀起客户争夺战,一步步挤占江南农商行的市场份额。当网点优势和本地人脉不再构成足够深的“护城河”,客户基础就会持续流失,也就更难支撑起新业务所需要的高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农商行这几年把大约8%的营收投进了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进,这种“奋力一搏”的架势确实显示了决心,但也伴随着不小的风险。在核心系统升级、数据中台建设、风控模型开发这些关键领域的大手笔投入,本质上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豪赌”。万一技术路线选错,或者业务推进速度跟不上,这些投入就可能没法转化成真正的竞争力,反而会变成拖累利润的负担。

结语

对江南农商行来说,眼下的转型早已超越普通战略升级的范畴,更像是一场生死考验。传统银行的生存红利正加速消失:息差持续收窄、大行不断下沉、客户纷纷转向线上,每一招都直击区域银行的软肋。江南农商行不是没有行动,积极牵手金融科技公司,把近一成的营收投入研发,大力推动线上贷款和绿色金融,步伐不算不紧。

但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数字化业务增长虽快,却填不上传统主业萎缩的缺口;科技决心虽强,真金白银的投入也在不断消耗资本底气。不得不在一条窄路上平衡前行:既要守住本地的根基和老客户的信任,又要奋力抢一张数字金融时代的船票。

时间不等人。能否在传统优势完全流失之前,把“本地信任”与“科技赋能”真正转化为稳固的客户黏性与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将直接决定这家银行的终局:是成功穿越周期,成为区域金融的“新物种”,还是在浪潮退去后,无声淹没。


*如果大家有关于中泰信托吴庆斌、建华建材、深圳优制云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郑能欢、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贾黛舒、句容市人民法院赵剑岚、南京市鼓楼人民法院刘桂占的相关新闻线索,欢迎联系我们,我们将联合其他媒体进行全球范围的重点报道。
港股二次闯关背后:东鹏特饮业绩光鲜,难掩单品依赖与减持暗流
« 上一篇 10-19
下一篇 » 10-19

相关内容

江南农商行押注数字化转型:是破局关键,还是饮鸩止渴?
港股二次闯关背后:东鹏特饮业绩光鲜,难掩单品依赖与减持暗流
从讲PPT到全流程接待,墨甲机器人在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完成"人类助手"实景展示
Manar Abu Dhabi揭晓第二届艺术家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