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走红难掩发展之殇,老乡鸡全国化与IPO路在何方?
一场由罗永浩与西贝掀起的预制菜争议,意外将全国连锁餐饮品牌老乡鸡推上了“躺赢”席位。
近期,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公开吐槽西贝价格贵、菜品多为预制,引发广泛关注。随后他在直播中特别点名表扬老乡鸡,称其是“行业表率”,并建议所有用预制菜的餐厅都该向老乡鸡学习。
老乡鸡之所以获得肯定,源于其早已公开使用预制菜的情况及相关标准,将选择权透明地交给消费者。其门店实行三色标签制度
绿标“餐厅现做”:生鲜食材在门店现场制作,如肥西老母鸡汤、清炒青菜;黄标“半预制”:中央厨房预加工后,在门店进行二次烹饪,如梅菜扣肉、香辣鸡杂;红标“复热预制”:中央厨房全熟制菜品,门店仅需复热,如卤肉饭。
凭借高度透明的菜品分类与信息公开,老乡鸡在这场争论中未主动发声,却赢得了口碑与信任,实现躺赢。
预制菜“双面镜”
同样使用预制菜技术,西贝被群嘲,老乡鸡被点赞,两者收获了截然不同的公众评价。
这种评价分化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餐饮行业的全新逻辑:消费者不再排斥预制菜技术本身,而是反感高溢价、低价值的产品。老乡鸡通过全产业链赋能与严格督导机制,以及透明的运营和合理的定价,成功实现了预制菜技术的价值合理化,让消费者感受到物有所值。
不过,随着老乡鸡加速全国布局,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大举扩张之下,其品质能坚持始终如一吗?
从行业规律看,餐饮品牌扩张过程中品质滑坡几乎成为魔咒。门店数量激增导致管理半径扩大,供应链拉长,标准化执行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老乡鸡同样要面临品质管控挑战。
一来,供应链压力与日俱增。跨区域扩张意味着食材采购、仓储物流、配送体系必须重新构建,每个环节都可能引入质量风险。当门店从区域走向全国,原本高效的供应链网络面临重构压力,品质一致性维护成本大幅提升。
二来,标准化执行难度加大。餐饮行业高度依赖人力,员工培训和文化传承需要时间沉淀。快速扩张下,新员工比例激增,对标准操作流程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参差不齐,极易导致产品和服务品质波动。
三来,品牌理念稀释风险。老乡鸡引以为傲的“干净、健康、丰富、亲切”品牌理念,在门店数量暴增情况下,如何确保其在每一家门店、每一位员工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巨大挑战。品牌文化传递效果会随着组织层级增加而递减。
未来餐饮行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整个品质保障体系的竞争。老乡鸡能否为行业探索一条可复制、可规模化的品质之路?静待时间去验证。
IPO屡次搁浅
凭借开放的加盟策略,老乡已在过去几年里展翅疾飞,门店数量与营收利润节节攀升。
招股书数据显示,老乡鸡直营店数量保持稳定,但加盟店数量不断上升,2022年至2025年前4个月,老乡鸡直营店期末数量分别为1007家、973家、914家、911家,加盟店期末数量分别为118家、226家、565家、653家。
与此同时,得益于加盟业务扩展,老乡鸡实现营收、利润增长。
2022年至2024年,老乡鸡营收分别为45.28亿元、56.51亿元、62.88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2.52亿元、3.75亿元、4.09亿元。2025年前四个月,老乡鸡营收为21.20亿元,上年同期为19.29亿元,同比增长6.52%;期内利润为1.74亿元,上年同期为1.62亿元,同比增长7.41%。
然而,尽管老乡鸡实现了大规模扩张,但还存在诸多短板,IPO屡次冲刺屡次搁浅,此次转战港交所,能否圆梦仍是未知数。
一方面,老乡鸡的收入增速明显放缓,说明依靠开店数量驱动的外延式增长模式已触及天花板,门店网络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其整体收入分别为45.28亿元、56.51亿元和62.8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8.38%、24.80%、11.27%。同期,其净利润分别为2.52亿元、3.75亿元、4.0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6.67%、48.81%、9.07%。
资本市场关心的不仅是规模,更是可持续的、有质量的增长能力,而老乡鸡的这份成绩单,无疑为此番IPO之旅蒙上了一层阴影。
另一方面,如果说增速放缓是时间维度上的挑战,那么市场集中度则是其空间维度上的“阿喀琉斯之踵”。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4月底,老乡鸡高达86%的门店和82%的收入仍牢牢依赖华东市场,其“大本营”安徽一省就贡献了全国一半的收入。这一数据深刻地揭示了老乡鸡的本质:它仍是一个强大的区域性品牌,而非全国性巨头。
要知道,区域市场的容量终究有限,过度依赖单一市场,使得其未来增长故事难以说服投资者。而且任何区域性的经济波动、政策变化或激烈的本地竞争,都可能对其基本盘造成毁灭性打击。
从A股到港股,老乡鸡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老乡鸡此次闯关,需要向市场证明的,不再是一个“快餐之王”的区域故事,而是一个具备全国化复制能力、可持续盈利模型和卓越品质管控能力的现代餐饮企业蓝图。
红海竞争,贴身肉搏
餐饮业,历来是进入门槛最低、竞争最为残酷的商业战场之一。随着市场增长红利消退,行业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竞争,每年数以万计的新开与关店数量,正是市场洗牌加剧的最直接证明。
当下,增长瓶颈、利润压力与存量市场的残酷竞争已成为餐饮行业新常态。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国餐饮收入4708亿元,同比增长0.9%;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372亿元,同比下降0.4%。2025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累计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7996亿元,同比增长3.6%。
面对这片竞争激烈的红海,连锁品牌纷纷拿出看家本领以求破局。
比如:杨铭宇黄焖鸡米饭以极致专注打造规模壁垒;乡村基集团则依靠多品牌进行错位竞争。与此同时,台资味、香他她、吉野家等品牌也在不断巩固自身阵地。它们或聚焦单一品类,或凭借亲民价格,共同构成了一个百花齐放却又危机四伏的竞争格局。
尽管老乡鸡通过“直营+加盟”的双轮驱动,筑起了业绩增长护城河,但过去的成功并不能保障未来的安全,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老乡鸡必须攻克两大关键课题。
其一,全国性品牌知名度的攻坚。尽管在华东市场家喻户晓,但放眼全国,老乡鸡的品牌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如何讲好品牌故事,将“干净、健康、丰富、亲切”的理念从区域共识转化为全国性认知,是老乡鸡突破增长瓶颈、实现真正全国化必须跨越的一步。
其二,出餐质量极致的稳定性与创新性。低壁垒行业的核心竞争,最终会回归到产品与服务的基本面,快餐行业尤其如此。
面对众多定位清晰、各有特色的竞争对手,老乡鸡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标准化水平,而需在“好吃、稳定、安全”这三个维度上持续精进,从而在“味蕾的战争”中构建起难以被模仿的核心优势。
总而言之,在餐饮这片弱肉强食的红海中,暂时的领先从不是永久的护身符。老乡鸡唯有在品牌高度与产品深度上双管齐下,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真正的消费者心智优势与品质口碑优势,方能成长为一只能够翱翔全国的“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