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奔驰、印奇“三叉戟”集结,千里科技驶向智驾深水区
从破产重整的传统制造企业,到获吉利资本与AI领军人物印奇双重加持,并在IPO前夕吸引奔驰斥资13.4亿元突击入股,千里科技恰如其名,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蜕变为“AI+车”赛道的新晋玩家。
9月28日,千里科技在重庆举办了品牌全球首秀发布会。董事长印奇回应如何打造“第二个华为(智驾领域)”:“华为在中国肯定有很多我们非常尊敬和学习的地方,我觉得我们的基因和能力也很不一样,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方案。我觉得未来国内不管是OEM还是供应链体系,都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能够走出来,我们希望是其中之一。”
那么,这家前身以摩托车和汽车制造起家的公司,在集结了吉利的产业资本、奔驰的全球化标准与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的技术基因之后,能否抓住产业变革的命脉?又将给已然白热化的智能电动车市场带来怎样的变数?
股东“三叉戟”成型,千里科技不做第二个“华为车BU”
千里科技的崛起路径颇为独特,公司顶层构建的“资本三角”在当下的智能汽车竞争中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当其他企业或自研技术,或垂直整合时,千里科技却通过集结吉利、印奇与奔驰这三方力量,完成了一次精准的资源嫁接。
吉利控股作为贯穿始终的产业基石,为千里科技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整车制造底蕴与市场通道。
在完成对前身力帆科技的战略重整后,吉利不仅提供了稳定的生产体系,更将其广阔的销售网络与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一并导入。这使得千里科技在竞争伊始,就绕开了新造车势力普遍面临的产能爬坡与品控难题,获得了坚实的制造基本盘。
而印奇的入场,则是一次关键的战略升维。
这位来自旷视科技的AI领军人物,不仅通过旗下公司成为第二大股东并出任董事长,更带来了一种纯粹的技术公司思维。其影响立竿见影,公司战略核心从传统的“车+AI”迅速转向更为彻底的“AI+车”。
这意味着,AI不再是汽车的附加功能,而是重新定义汽车产品与体验的底层驱动。印奇将他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团队对AI技术趋势的判断带入汽车产业,他判断智驾系统将进入由AI大模型驱动的新阶段,并且智能座舱的应用前景广阔,这直接提升了千里科技的技术想象空间。
最后,梅赛德斯-奔驰的入股,则为这个组合补上了全球化突围的一环。
9月25日,千里科技公告称,梅赛德斯-奔驰(上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以约13.39亿元受让千里科技3%的股份。奔驰数字技术作为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在全球海外市场规模最大的数字化研发中心,业务深度覆盖高级设计、智能互联、电动出行、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
此次入股,国际顶级豪华品牌用真金白银为千里科技的智驾路线投下的信任票,也打开了千里科技接入奔驰安全标准体系以及全球化经验的大门。
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对此回应称,双方将在智驾和智能座舱深度协同。
由此,一个兼具中国制造效率、AI算法深度与全球豪华品牌高度的“铁三角”已然成型。吉利负责夯实制造与规模化应用的基础,印奇团队主导前沿技术的研发与迭代,而奔驰则在提升产品标准、拓宽全球视野方面提供加持。
“中国创新+智能豪华+全球视野”的复合竞争力,让千里科技在拥挤的赛道上,找到了一条差异化的突围路径。
驶入智驾“下半场”,生态化打法成核心变量
汽车行业从电动化的上半场,进入智能化的下半场,竞争正展现出高投入、长周期与强整合的特征。
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呈现出价格下探与能力进阶并行的特征。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卷入了这场关于智能深度的“军备竞赛”,但单一车企的全栈自研模式,普遍面临研发成本高昂与技术迭代飞快的双重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千里科技为市场提供了一种生态化的打法,通过整合吉利体系的整车研发、极氪的智驾团队与旷视科技的视觉算法,形成了一个规模近三千人的研发平台。
这种模式巧妙地与两条主流路径形成差异化。既不同于车企事必躬亲的“全栈自研”,也不同于科技公司直接下场造车的“智选车”模式,而是试图成为赋能多个汽车品牌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者”。
千里智驾推出的“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提供了从H1到H9多个级别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正快速覆盖吉利银河、领克、极氪等多个品牌车型。
多品牌规模化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摊薄前沿技术研发的巨额成本,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接入更多车辆运行数据,持续反哺核心算法的迭代优化,从而形成一个越用越强、规模与技术正相关的飞轮效应。
从生态协同效率与商业化落地速度来看,这种打法优势无疑较为突出。
与此同时,从未来技术趋势判断,采用这种生态化打法,也是千里科技瞄准第四次科技革命核心“AI”的抉择。
印奇透露,自己对技术趋势的判断一直都是坚定的,那就是“自动驾驶系统将进入到以AI大模型能力驱动的全新阶段”。
机构研报也与这一思路不谋而合,IDC研究认为,具备增强推理能力的VLM、VLA已成为行业的前沿探索方向。
因此,千里科技的探索,一方面在重构智能驾驶行业的价值链,让自己站到关键位置,另一方面也是对数据、算力、算法及应用场景进行系统性整合。
显然,千里科技的野心,不止于成为一家传统的Tier 1供应商。
行业的竞争格局,可能因此从分散的单点突破,逐步走向以几个核心智能生态平台为主导的新阶段。
AI化与国际化双化牵引,成为智能时代的“千里马”?
从小米“人车家”到华为的“乾崑”,智能时代进入平台生态之争的趋势已经很明显。
而印奇也认为,纵横整合,是智驾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必要前提。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真正覆盖智驾产业链上下游的每个环节,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共生的、深度整合的产业链路。这也将成为中国在全球智驾领域最大的机会。
于是,千里科技在战略实施路径中写出了自己的生态级平台之路:“双轮驱动,双化牵引”。其中,“双轮”是终端业务加上科技业务,“双化”是AI化与国际化。
在AI化的叙事里,千里科技的“One Brain,One OS,One Agent”,就是一个由大模型驱动的统一智能世界,涵盖AI大脑、操作系统和智能助手的平台愿景。其中,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为代表的车,将会成为大模型率先规模化落地应用的场景。
9月28日的品牌发布会上,千里科技宣布已布局完成AI战略的第一步,聚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出行三大业务,构成了从核心技术到具体产品,再到最终服务的完整商业闭环。
公司计划在6个月内,也就是2025年年底前,发布L3级别智能驾驶方案“千里智驾2.0”;到2026年下半年,将推出面向Robotaxi场景的L4级智能驾驶方案“千里智驾3.0”。
其中,现阶段最令资本市场无疑是智能出行,或者说主要指Robotaxi。对此,千里科技设定了跨越商业化门槛,赢取行业入场券的目标,在全球10座城市实现规模化运营的明确时间表,在单一城市部署超过1000辆Robotaxi。
2026年下半年,无疑是千里科技给自己划下的底线。快速跨越技术验证,直接冲击高阶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是高阶智驾场景与技术突围战加剧的背景下,留在牌桌上的基础条件。
而如何在智能车下半场实现这个目标,今年纷纷扬帆出海的Robotaxi企业也给了市场答案:国际化战略,是AI故事全面落地的必行之举。
正如千里智驾CEO王军所言,要“在全球能够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份额”,就必须出海竞争。而依托吉利成熟的海外资源与重庆作为“一带一路”节点的区位优势,千里科技具备将智驾方案推向全球市场的可能。奔驰的入股,更是带来了全球化的工业标准与质量管控体系。
更深一层看,AI化与国际化的战略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在全球不同市场的复杂场景中获取海量数据,将直接反哺并加速AI模型的迭代,这正是千里科技提升技术“含模量”的关键。另一方面,只有经过全球化验证的AI技术,才能真正支撑公司冲向“世界级科技公司”的愿景。
总而言之,千里科技正在下一盘以AI技术为内核、以全球市场为棋局的大棋。从千里科技筹划“A+H”两地上市本身,也可以看出,公司“一箭双雕”的想法,既要为AI业务打开重要的融资渠道,也要提升在海外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千里科技奔赴港交所、牵手国际豪华品牌,也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本土形成的技术体系与商业模式,输出到全球的一个时代缩影。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企业将在智能时代的深水区中进一步争夺国际话语权。这条道路注定充满挑战,但更大的想象力也在于此。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