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海信激光电视X1系列:亮暗皆真,眼观无忧
文丨胡瑾瑜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随着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向大屏化、智能化和健康化加速迭代,激光电视凭借其技术特性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正成为家庭娱乐领域的“新物种”。
多年来,日韩品牌都在高端电视市场占据垄断地位,但现如今,中国厂商们却正靠着技术实力已经重新塑造电视市场。
其中,海信依靠U7系列,在高端市场小有名气,出货量份额一度位居全球第一。海信激光电视X1系列推出后,则又在重新定义家庭影院健康新标准。好电视,重塑家庭影院理念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品牌大力发展,MiniLED 电视在高端市场迎来了井喷式爆发增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Mini LED电视市场规模突破1200万台,其中中国以556万台销量占比18%,同比增长15%。所有品牌中,海信出货量位居第一。
与传统LCD屏幕相比,MiniLED通过背光技术升级,解决了LCD存在的对比度差、黑色显示不够明显、画面层次感不足等问题。
对于繁忙的都市人而言,每天忙碌之后回到家,最渴望便是能足不出户在家享受到电影院的快感和爽感。
因此消费者在选购电视时,离不开的便是画质。
过去十年,我们引领行业进入大屏时代,未来十年,我们要重新定义大屏的价值。
激光电视的出生,是源于对大屏的需求;激光电视的未来,是技术对体验的重构。
激光电视X1系列能够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搭载了全球首发的1000nits全屏亮度技术。
借助海信自主研发的“光谱选择”技术,其实现了纳米级光学处理,该技术能定向反射RGB激光波段,同时吸收环境干扰光,使画面亮度提升40%,对比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即便在复杂光照环境下,也能呈现“亮部不失细节,暗场不见反光”的影院级视觉效果。
不仅如此,X1系列还移植了与IMAX影院同源的MCL39双激光器以及SST架构的DMD芯片,首次构建了“光芯同源”的跨场景技术闭环。
在技术实现上双激光器采用并联设计,光量输出突破至原有4倍,再结合200万微镜的像素级控光能力以及航天级散热架构,将影院级的色域、色准等光效表现引入家庭场景。
其中,110% BT.2020色域覆盖让色彩更加丰富绚丽,而影院同源的DMD芯片架构则进一步提升了画面的清晰度和层次感。
综合这些技术优势,X1系列大幅缩小了与高端液晶电视在画质上的差距,甚至在部分场景下实现了反超。
这一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了行业从单纯聚焦“参数竞争”的模式,转向对“工业标准复刻”的追求,重塑了高端显示技术领域的价值评估体系。
此外,在音效与交互体验方面,X1系列同样表现出色。它整合了哈曼卡顿9.1.4巨幕声场与Hi - Res解析音质,构建出三维环绕声场,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听觉享受。
同时,接入DeepSeek星海大模型,通过AI语音交互可实现“一句话控制观影场景”,例如自动匹配影片画质模式,或联动智能家居设备,让观影体验更加便捷智能。海信x1技术为何在行业中引起革新革命
多年来,激光电视行业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价格敏感市场的渗透不足,中低端用户对激光电视认知度有限;二是技术迭代压力,消费者一直希望电视可以实现更多的更加灵活的形态。
对此,海信的破局策略清晰,一直在科技创新方面进行技术深耕,践行长期价值主义。
早在2007年,海信便与长虹、中科院等单位合作,研发激光显示技术,并从2010年起加大激光显示的投入。
虽然当时液晶电视在市面上已经非常普及,但尺寸最大才50多,并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而且,当时整个中国链路产业的面板技术都还没有掌握,液晶面板核心技术还是由日韩掌握,中国品牌本身非常被动。
对于高端电视而言,有没有独立画质芯片,其实非常重要。毕竟,独立画质芯片是专门用来优化电视画面的核心组件。但由于研发门槛和投入成本都比较高,市面上目前只有索尼、三星和海信具备这一核心技术。
2005年时,海信研发出我国第一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
自2007年以来,海信还积极布局激光显示,实现从单色到三色、4K到8K的技术迭代,专利授权1350件,技术储备深厚。
此外,海信还将眼光聚焦在投影上,在未来如何能将投影技术变成一个客厅电视产品上进行了非常多的技术投入,包括像这种显示的超短焦的镜头、激光光源,并于2014年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发布了第一代激光电视。
如今,经过多年技术升级和迭代,海信激光电视体积正不断减小,集成度越来越高,光效能效越来越高。
海信激光电视X1系列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其对消费者健康需求的精准洞察。
在“显示设备健康化”成为全球趋势的背景下,X1系列通过技术突破重新定义了家庭影院的健康标准,同时以产业链自主可控与政策红利为支撑,开辟了一条“高端技术普惠化”的增长路径。
现如今,海信已经重构行业大屏标准,推动大屏从“尺寸进阶”到“体验进化”,正以影院标准重构家庭观影。
不过,对于海信而言,这还远远不够,科技创新从来没有终点,永远只是起点。摸得见的智能,带来更高端享受
众所周知,电子蓝光对于眼睛的伤害不容小觑。
相关研究表明,自然界和显示屏上的蓝光是引起人眼视网膜黄斑区损伤的主要原因。
电子蓝光能够穿透眼睛的晶状体到达视网膜,长时间接触后,会导致视网膜细胞受损,引发视力下降、黄斑病变等眼部问题。
但海信X1系列却在技术上实现突破,通过其创新的仿生反射成像技术,结合0有害蓝光设计,从根源上解决了蓝光危害,为用户的眼部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X1系列延续了海信激光电视“0有害蓝光、0频闪、0反光”的核心健康特性。
其采用漫反射成像原理,避免直射光对眼睛的刺激,并通过纳米级控光技术完全避开有害蓝光波段。
此外,海信创新的仿生反射成像技术,还通过国家眼科标准与莱茵认证,将健康指标从“附加功能”升级为“核心设计伦理”,倒逼行业重新审视技术研发的人文边界。
这一特性精准契合了消费者对健康家电的迫切需求,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卖点。
对于用户而言,不但能享受到无负担的观影体验,还可以获得健康护眼的优质生活,尤其适合儿童和长时间观影用户。
此外,在海信X1的目标用户中,影音发烧友是核心群体。这类用户对音画质量敏感,且愿意为极致体验支付溢价。
X1的9.1.4声道、杜比全景声支持等技术指标,可对标万元级家庭影院系统。
若海信能通过内容合作(如爱奇艺杜比专区、Apple TV+)构建生态,其变现空间将从硬件销售扩展至会员服务、音响配件等衍生收入。
在《奥本海默》核爆片段的亮度对比测试中,海信X1与OLED、液晶同台竞技,从暗夜到正午环境下的画质表现成为关键卖点。
激光电视的亮度优势在明亮环境下更具辨识度,而OLED的对比度优势在暗光场景更突出。海信的实验设计巧妙地选择了“核爆”这一高动态范围场景,放大激光电视在高亮细节上的表现。
从行业趋势看,消费者对HDR内容的需求增长为激光电视创造了机会。
若能绑定高端影视内容,X1可进一步巩固“家庭影院”定位,推动用户从“买电视”转向“买观影体验”。
海信激光电视X1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家电企业向高端影音市场的又一次突围。其技术差异化和场景跨界的定位,已经具备重塑品类认知的潜力。
当然,高端市场的竞争不仅依赖硬件创新,更考验品牌溢价能力与生态构建。若海信能通过精准营销强化“健康+影院”双属性,并拓展影视、教育等内容生态,那么海信电视的未来大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