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险,中年“疲软”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从十月份起,各大保险公司开始忙碌起来,不仅是因为双11的到来,更是为了给来年实现“开门红”。受新“国十条”政策影响,保险行业逐渐回暖,很多险企迎来了春暖花开,例如稳居二线阵营的中华财险。
据7月底发布的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上半年中华财险保险业务收入423.87亿元,同比增长3.34%,在非上市财险公司中排名第二;净利润8.22亿元,同比上涨65.87%,一改往年疲软态势。行业利好,无疑给中华财险打了一支强心剂。
不过虽然贵为二线大牌,也是唯一一家冠以“中华”的国有保险公司,近十几年来市场地位却颇为尴尬:营收总被国寿稳压一头,利润又不如身后的大地、英大。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初其母公司实控人由东方资产变更为中央汇金,中华财险未来走向又打上了问号。
营收利润冰火两重天
中华财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国家财政部、农业部联合拨款成立了全国第二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保险企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
随着保险意识的普及和市场发展需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名称也一变再变。1992年更名为新疆兵团保险公司,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最终定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
公司更名往往意味着发展战略的调整、市场范围的重塑。从名称上看,中华财险的发展目标自然是从新疆扩展到全国。有了“中华”二字加持,其保费收入在2005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06年跃迁至150亿元,业务规模仅次于人保、太平洋、平安之后。
要知道2002年中华财险保费收入仅为6.28亿元,短短四年就增长了近24倍,也无怪乎当时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称其为“奇迹”。然而疯狂的扩张,虽然让中华财险坐上了国内第四把交椅,但依旧没有看到盈利的影子,甚至亏损还在加剧。
2007年亏损金额上升至64亿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又逢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股市大盘暴跌,中华财险偿付能力捉襟见肘濒临破产边缘。
2009年6月保监会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工作组,正式接管中华财险。2010年保监会动用保险保障基金紧急输血60亿元,2012年8月又给其找了个奶妈:东方资产,这才将中华财险一步步拉出了泥潭。
有中央金融机构的哺育,这十几年来中华财险步步高升。保费收入由2013年的29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81亿元,常年稳居行业第五。不过虽然体量规模发生了质变,但盈利能力并未见长。
2024年净利润9.44亿元,和2013年的11.39亿元相比明显是在开倒车。也就是说在东方资产接管后,中华财险尽管起死回生了,但也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从数据上看,中华财险盈利能力欠佳最直接的体现是成本的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其综合成本率为100%。而同为二线阵营的国寿、众安均在96%~97%左右,老三家更是控制在95%上下。
当然保险公司的利润还有一大部分来自投资,然而中华财险在这方面的能力也不行。2024年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6.35亿元,同比下降了14.86%。盈利能力常年萎靡的背后,说明中华财险的暗疾其实从未根除。
激进扩张的老顽疾
衡量一家保险公司的好坏,主要就看一个指标:偿付能力。通俗来讲偿付能力高代表公司有足够的钱来进行理赔。2014年我国保险市场和国际准则接轨,实施“偿二代”制度,偿付能力又分为三个方面: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综合评级。
一旦其中一项不达标,银保监会就会“出手”。16年前中华财险的危机就是因为偿付能力不足。尽管有东方资产的输血,直到今天中华财险这项指标也算不上优秀。
截至今年二季度,财险行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11.2%和240.6%,而中华财险这两项数据为144.65%和234.93%,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没有好数据,中华财险的评级可想而知。去年8月1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对中华财险的财务实力评级进行下调,由“A-”降至“BBB+”。今年5月7日,惠誉出于商业原因突然选择撤销中华财险评级,并不再提供分析覆盖。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中华财险的财务情况并不乐观。去年12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中华财险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60亿资本补充债券的申请。
据悉此次债券期限为5+5年,面票年利率2.47%,参与认证机构超过70家。发债“补血”自然是为了提升偿付能力。那么这个近700亿级别的财险巨头为何如此缺钱呢?这一问题的根源同样在于之前的盲目扩张。
保险行业本来就是以小搏大,中华财险早年间为了抢占市场,胆子非常大,别人不敢保的单它敢保。结果就是保费规模上去了,但也陷入了巨亏深渊。
在东方资产入主后,开始加强内部管控,不再一味追求保费规模转为“降成本增效益”,业绩开始走出阴霾。只是市场瞬息万变,面对老三家的步步紧逼,以及身后一众小弟的追赶,盈利之后的中华财险最终还是选择了保规模。
所以近些年虽然保费收入蹭蹭在往上涨,不过偿付能力依旧孱弱。现在的中华财险就像一只纸老虎一样,中看不中用。雪上加霜的是,受房地产市场影响,控股股东东方资产经营状况大不如从前,已经没有更多的现金来扶持中华财险。
与此同时,长久以来的扩张也导致其合规问题大规模爆发。据媒体报道,仅在去年中华财险就收到百张罚单,罚款金额超过1300万元。很显然顽疾不除,中华财险规模再大也难以发生质变。
业务转型刻不容缓
今年2月14日,东方资产发布公告,财政部拟将488.3亿股全部划转给中央汇金,交易完毕后公司实控人将由财政部变更为中央汇金。这也就意味着中华财险同样迈入了“中央汇金时代”。
10月初,中华财险母公司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迎来人事变动:中再集团总裁助理刘元章被任命为新一任党委书记。那么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到来,中华财险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首先肯定是进一步加强内部管控。中央汇金有着极为丰富的金融资产管理经验,旗下拥有中国信保、中再保险、新华人寿、大地财险等多家保险公司。
此前为了开拓市场,中华财险旗下分公司不惜铤而走险。编制虚假资料、虚构保险中介业务等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中华财险已经成为各地金融监管局黑名单上的常客,罚单数量和金额多次位居行业前三名。
这么多问题的爆发一是说明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二是反映保险运作不专业。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财险公司,不该总犯些低级错误。中央汇金的介入会让中华财险在风控管理上有质的飞跃,有助于提高市场信任度。
其次,从罗海平、汪立志到梅孝峰、徐斌,再到高兴华、蒋新伟,管理层的频繁更换导致中华财险发展战略、市场定位模糊不清。中央汇金到来后必定会对市场方向重新梳理,加速产业转型。
财险涵盖范围大,包括车险、农业险、货运险、企业险等多个种类。近些年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车险成为财险赛道的主力军。在保险圈里,向来有得车险者得天下的说法,中华财险的蓬勃壮大也是因为早期大力拓展车险打下的基础。
不过车险赛道“马太效应”明显,人保、太平、平安三家占据了近七成市场,其余60多家财险公司瓜分剩下的三成份额,增量空间并不大。2024年中华财险车险签单保费310.7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3.96%。
为了避开竞争,中华财险选择重回老本行深耕农险。当下国家倡导绿色经济,农险迎来巨大商机。去年其农险保费收入180.81亿元,是2018年的近三倍,已经跻身国内一线阵营。
但农业“靠天吃饭”的特点,又令农险陷入了可保性差、经营风险大的困境。尤其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虽然中华财险农险规模大幅攀升,然而对利润贡献并不大,想要摆脱增收不增利的难题还需另谋一条新曲线。
结语
经济下行,大众风险意识加强,对于保险行业来说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况且保险在我国又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中华财险虽然乘势而起,不过快速扩张之下并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不仅要有庞大的根系,还要及时修剪病枝。中华财险若要重见昨日荣光,就要从内到外全面提升竞争力。如果还是走老路,那么中华财险依旧是外强中干。
【天眼查显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位于北京市,是一家以从事保险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464000万元人民币,实缴资本1464000万元人民币。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