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新氧线下扩张遇阻,财务承压与信任危机并存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医美行业穿越行业周期的同时,曾被誉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的新氧,也正深陷转型阵痛与发展危机。2025年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总营收同比下滑7%至3.787亿元,净亏损扩大至3600万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1890万元。

核心业务持续萎缩、监管政策密集收紧、消费者信任度滑坡三重压力叠加,这家医美平台巨头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从流量中介到“线上+线下”产业参与者的战略转型本是破局之道,但快速扩张引发的财务失衡、合规风险与信任危机,正将新氧推向更复杂的困局。深入剖析其危机根源与挑战的本质,或许可以为互联网医疗行业转型提供参考样本。

核心业务崩塌,传统支柱的系统性衰退

新氧的危机,首先体现在核心业务的持续崩塌,作为营收基石的信息及预约服务,正经历系统性衰退,动摇了企业发展根基。

数据显示,这项曾占总营收100%的核心业务,2024年占比已缩水至63.4%,收入同比下滑19.3%,2025年二季度更是同比暴跌35.7%,该季度医美诊疗服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提升至38.1%,首次成为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

get?code=NDA1MjkxZTZhZTc3OTQ1ZmNkNmFkYTRhMzM5NWQzMTksMTc2MDIzOTg5NTQ1Mg==

雪上加霜的是,另一项传统业务医美产品及维养服务销售收入同样承压,2025年二季度同比下降28.1%至7600万元,主要因医美产品订单量减少。

据观察,新氧业务衰退的直接表现是,生态链两端的双重流失。其用户数从2021年的850万骤降至2024年的150万,订阅服务的医疗机构从2023年1659家减少至2024年1174家。

新氧CFO赵晖在业绩沟通会上坦言,营收下滑主要源于订阅平台信息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减少,这一表态印证了平台生态吸引力的弱化。

实际上,新氧核心业务的衰退,源于双重挤压。其外部流量被跨界平台分流,内部资源向自营业务倾斜。

而抖音、小红书凭借内容生态抢占医美广告预算,阿里健康、美团则通过本地生活优势争夺B端客户,形成“前后夹击”态势。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医美行业线上广告预算中,抖音与小红书占比过半,而新氧所在的垂直平台,该部分的预算也被蚕食。

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台生态的自我侵蚀——新氧首页自营项目占比高达76%,合作机构曝光量同比下降40%,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模式,导致合作机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上海某连锁医美机构CEO直言:“平台公信力的丧失,比收入下滑更致命。”

业务结构失衡已引发财务连锁反应。2024年新氧总营收14.67亿元同比微降2.09%,净亏损却扩大至5.87亿元;2025年二季度成本增速虽较此前放缓,但仍显著高于营收增速,总运营费用达2.413亿元,其中研发费用同比下降26.6%至3120万元,反映出企业在成本压缩与能力建设间的艰难权衡。

核心业务的现金流贡献能力下降,迫使新氧加速线下扩张,截至2025年6月30日,新氧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及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资为9.986亿元(1.394亿美元),而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为12.532亿元。资金压力持续增大,让新氧陷入“扩张-亏损-再扩张”的怪圈。

监管收紧时,合规红线与政策适应性挑战

医美行业监管的全面收紧,使新氧长期存在的合规隐患集中爆发,成为制约发展的硬性约束。2025年监管政策呈现“高频次、强力度”特征。

8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明确界定医疗广告与健康科普的边界,剑指变相广告、虚假宣传等行业乱象,同期全国已查办医疗广告违法案件1666件,罚没金额1278万元;10月国家卫健委再划红线,明确生活类美容机构严禁开展医美项目,不建议未成年人进行非必要医美,精准打击行业两大核心乱象。

get?code=YzEyZjliNjQ4ZmVmNWUyNjM2NWQzMjgyNmU2MTUyZGEsMTc2MDIzOTg5NTQ1Mg==

这一系列政策对依赖广告收入、且平台内包含大量轻医美项目的新氧形成直接冲击。新氧的合规问题已多次受到行政处罚。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2024年至今其关联公司累计收到多次行政处罚,最新案例中,旗下海南一线大咖科技有限公司因发布未经审查的医疗美容广告,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被海南省海口市市场监管局龙华分局处罚。

更深层的合规风险存在于服务链条各环节。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关于新氧的投诉达1533条,集中在医美事故、退款难、虚假宣传等问题。

而据消费保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在众多医美机构中,新氧医美的投诉量位居前三,解决率仅为25.00%。

典型案例中,武汉用户李女士2025年4月花费2.8万元注射濡白天使后眉弓鼓包,机构拖延半年仅赔偿3000元;杭州用户王先生抽脂术后感染,维权时发现操作医生资质与平台公示不符,此类事件持续消耗品牌信任。

此外,政策适应性不足加剧了合规风险。在童颜针价格战中,新氧销售的艾维岚产品被品牌方直指“未获直接授权”“操作医生未按要求培训”,其援引《反垄断法》反击的同时,却未能解决资质审核与服务规范问题,最终以删除《不致歉声明》草草收场。

这种对政策边界的模糊认知,使其在监管趋严背景下屡屡触线。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卫健委指出医美乱象根源在于“违法隐蔽性强、违法成本低、市场需求旺盛”三大痛点,而新氧当前的合规管理体系尚未能有效应对这些行业性难题——平台对合作机构的资质审核仍依赖书面材料,缺乏线下实地核查机制;对医生操作的全过程监管尚未实现数字化追踪,导致风险管控存在明显漏洞。

线下扩张中的信任与财务双危机

从互联网医美平台第一股到线下连锁经营,新氧的转型故事正在加速上演。

2024年11月,新氧正式宣布推出轻医美连锁品牌“新氧青春诊所”,标志着从平台正式进军实体。

首店经过10个月运营验证后,2024年加速布局,年底门店数量达19家;2025年进一步加密北上广深等头部城市,截至6月末拥有29家全面运营门店、2家试运营门店,合计31家。

get?code=NTczZTIyYjNiMDNmMzZmYzhlYmY3NjU5YWIxZjg3ZGUsMTc2MDIzOTg5NTQ1Mg==

从收入结构看,这一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5年二季度医美诊疗服务收入1.444亿元,同比飙升426.1%,首次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但表面的增长背后,是信任与财务的双重危机。

线下扩张的财务隐患具有结构性特征。尽管25家已全面运营的门店实现月度现金流为正,但单店盈利呈现极端分化。

北京保利店等成熟门店月均利润80万元,利润率17%,而扩张期的新增门店面临平均16个月的漫长回本周期,短期内难以贡献利润。

2025年二季度数据显示,线下业务收入高增长的同时,成本增速紧随收入增速之后,导致集团净亏损3600万元。

从成本构成看,租金、人力、供应链采购是三大主要支出,而新氧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更严峻的是,核心业务造血能力下降使得线下扩张依赖现金储备消耗,而其现金及等价物已较2024年末减少2.546亿元,若按当前扩张速度,资金储备或难以支撑年底达50家门店的目标。

更致命的是转型过程中的信任危机。

新氧试图通过自营诊所打造“标准化服务”标杆,但其“山姆模式”的供应链整合策略反而暴露了管控漏洞。

在“集中采购+账期延长”的成本控制逻辑下,部分门店出现产品资质不全问题,童颜针事件中品牌方直指其“产品来源不明、操作医生未培训”;而在服务端,标准化流程未能有效落地,投诉数据显示,自营门店的医美事故发生率虽低于平台合作机构,但高于行业头部自营品牌。

结语

新氧的危机本质是转型节奏失序与发展质量失衡的必然结果。核心业务衰退迫使转型加速,2023-2025年两年内完成31家门店布局的扩张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线下扩张的冒进又引发了财务与信任危机。

目前,医美行业仍处于增量市场阶段,2025年童颜针供给增加引发的价格竞争,实则孕育着新的市场机遇。

如果新氧能以合规重建信任,以效率化解财务压力,仍有重拾增长动能的可能。但其当前面临的危机警示所有互联网医疗平台,脱离合规基础的扩张终将反噬自身,忽视生态平衡的转型难以持续。

在医疗与商业的天平上,唯有坚守医疗本质,将“安全第一、服务至上”置于规模增长之上,方能实现商业价值的长久存续。

因此,摆在新氧面前的是一道选择急功近利还是长期主义的选择题。期待新氧能够做出理性而正确的选择,从而在行业一直占据一席之地。


*如果大家有关于中泰信托吴庆斌、建华建材、深圳优制云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郑能欢、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贾黛舒、句容市人民法院赵剑岚、南京市鼓楼人民法院刘桂占的相关新闻线索,欢迎联系我们,我们将联合其他媒体进行全球范围的重点报道。
加速部署端侧多模态大模型,vivo打造个人化智能新范式
« 上一篇 10-12
下一篇 » 10-12

相关内容

新氧线下扩张遇阻,财务承压与信任危机并存
加速部署端侧多模态大模型,vivo打造个人化智能新范式
腾讯阿里联想巨头齐聚,云迹科技16日正式挂牌上市,抢滩具身智能赛道
百年老牌再出发!同仁堂医养赴港IPO,剑指中医医疗第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