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业务失速,华熙生物难破局
编辑 | 易每
出品 | 深度美业
在医美市场不佳的大环境下,作为曾经的“玻尿酸之王”,华熙生物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也十分令人唏嘘。
财报数据显示,从2022年营收“登顶”之后,华熙生物的核心业务便遭遇了连续两年的断崖式下滑。在过去的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暴跌72.27%,市值相较此前高点缩水超80%。
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内部管理积弊的双重压力,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是,华熙生物能否通过战略调整实现重生?“玻尿酸之王”又能否重回巅峰?
带着这些问题,可以一起来深入探究一下华熙生物的现状。
主力业务功能性护肤品失速
从业绩构成来看,华熙生物的崛起与其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密不可分。
作为公司主力营收业务,2018年至2022年期间,该业务营收从6.34亿元飙升至46.0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一度贡献公司七成收入。
然而,这一增长“神话”在2023年宣告戛然而止,当年公司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8.45%,2024年进一步下滑31.62%至25.69亿元。
从增长引擎到业绩拖累,华熙生物主力业务功能性护肤品失速有着多重原因交织。
一方面,是市场竞争格局的剧变。
近些年来,随着玻尿酸成分的“光环”逐渐褪色,重组胶原蛋白正在成为市场新宠。作为同行对比,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62.9%,而华熙生物四大品牌(润百颜、夸迪等)全线下滑,部分品牌跌幅甚至超过30%。
另一方面,是华熙生物对于营销依赖的反噬。
财报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从27.65%一路攀升至47.95%,线上推广费占比超50%,公司净利率也从31%腰斩至9.59%。不过,高投入显然未能转化为足够的品牌忠诚度。
最后,不得不提华熙生物在产品创新层面的滞后。
由于公司这些年来过度依赖玻尿酸单一成分,抗衰、修复等高端市场被珀莱雅、薇诺娜等品牌抢占,而华熙生物的新品却未能形成差异化优势,从而导致了业绩表现的下滑。
受累于反腐风暴和组织重构
面对业绩崩塌,华熙生物没有选择坐以待毙,公司董事长赵燕在2024年启动了一场堪称“刮骨疗毒”式改革,试图从内部破局。
这场改革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反腐高压与人事震荡,华熙生物要求涉腐员工限期自首并离职,否则移交司法。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2024年以来,公司财务总监栾依峥、夸迪品牌创始人枝繁繁等多名高管离职,管理层动荡加剧。
其次是业务架构调整,华熙生物将“个人健康消费品事业部”更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事业部”,收紧外包合作,转向自主能力建设。
最后是成本管控与战略收缩,华熙生物选择暂停低效营销投放,与此同时加强研发,公司研发投入逆势增长4.46%至4.66亿元。
那么,华熙生物的改革有没有起到作用呢?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只是改革成效有限。
根据2024年财报,尽管公司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6.09%,但存货规模攀升至13.15亿元,现金流同比腰斩,短期偿债压力凸显。对此,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赵燕直言“公司尚未走出危机”,投资者也选择用脚投票,“推动”公司市值一度跌至230亿元,不足高峰期的15%。
新业务难撑增长,技术护城河瓦解
内外交困之下,华熙生物当然还试图通过技术转型重塑竞争力,但前路荆棘密布。
在新兴业务条线,华熙生物虽布局糖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推出重组胶原蛋白产品,但其合成生物学商业化之路显得有些漫长,2024年新业务收入占比不足5%,如此表现在短期内很难“抵挡”得住传统业务的下滑。
在传统优势业务领域,公司玻尿酸原料优势面临弱化。近十年来,全球玻尿酸原料价格降幅超40%,在此过程中,以福瑞达等为代表的竞争对手市占率开始提升,华熙原料业务增速从28.63%跌至9.47%。
华熙生物也需要直面过去的战略失误与负担。此前,公司与韩国Medytox合作的肉毒素项目因资质问题终止,导致七年投入颗粒无收,或多或少会对公司既有战略和业绩表现产生负面影响;曾经寄予厚望的功能性食品因夸大宣传遭监管点名,该业务收入占比仅占总营收的1.5%,迟迟难堪大任。
最重要的,是行业挤压不断加剧。医美合规化进程缓慢背景下,水光针市场合规规模已不足200亿元的三分之一;而同时,胶原蛋白赛道已有巨子生物、锦波生物“卡位”,华熙生物技术优势不显。
种种困境下,华熙生物的境况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消费医疗行业的共性挑战:技术红利消退、管理滞后于规模扩张、新兴成分替代加速。
长期来看,赵燕所押注的“生物科技”转型虽符合长期市场逻辑,但短期内需解决三大矛盾——高研发投入与业绩承压的平衡、组织惯性突破与团队稳定性、市场认知重塑与竞争壁垒重建。若无法在2025年实现护肤品业务触底反弹,并加速新技术商业化,这家昔日的行业巨头或难逃进一步边缘化的命运。
若还想重温过去的辉煌的话,华熙生物所面对的显然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转型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