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读懂伊利,读懂中国奶业

6fa760d91d1b4f3aa2978d812e169779~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02354808&x-signature=DXpFs9IhtCTnN2cOAdrLCRa9ymw%3D

[b]文丨方文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b]

伊利为中国奶业实现了许多的不可能。

纵览全球的奶业,中国算的上特殊。对于很多亚洲人来说,乳糖不耐受是奶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有调研显示,中国约有1.9亿人乳糖不耐受,因此这样的一大批人群被排除在了牛奶的受众之外。

但因为伊利,中国的消费者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可以摄入奶制品,那就是舒化无乳糖牛奶。

像舒化奶这样的产品,伊利还有很多。

奶业市场规模迅速发展,但是在中国市场,需要像伊利这样懂中国市场、懂中国消费者的玩家。1、读懂中国,代表中国

12月1日,“读懂中国”会议在广州顺利举办,作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战略最具影响的平台之一,“读懂中国”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对外展示最权威的窗口之一。

在这个窗口里,向全世界展示的不仅是中国的政策、经济、环境,还有中国优秀的企业,在这三个命题下如何共处。

伊利是奶业唯一代表受邀参加企业,向世界展现中国奶业发展的新图景。

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张剑秋在读懂中国会议上表示,作为关系人类健康的基础产业,奶业要不断加强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数智升级、绿色低碳,才能形成奶业的“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伊利的营收达到1231.7亿元,并连续多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今年8月29日,荷兰合作银行发布“2023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伊利以183亿美元的营收成绩,稳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第十年蝉联亚洲乳业第一,再次成为唯一进入全球五强的中国乳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伊利和法国达能、瑞士雀巢等营收也仅30-50亿美元的差距。

伊利在国内的奶业不仅是大,也是强的代表。

今年8月22日,伊利还夺得Brand Finance“全球最具价值乳品品牌榜”四连冠后,再度获得国际权威评估机构的认可,持续向世界传递中国乳企的硬核实力。

伊利目前取得的成绩,不仅是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也有伊利迎难而上的坚持,才取得了当下的成绩。

这个“难”不仅是前面提到的中国有1.9亿人乳糖不耐受,中国传统饮食里的粥和奶谁更健康,多年来也是受到争议。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科学饮奶被更多人所关注,伊利积极创新,不断推出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健康产品。

例如伊利今年推出全球首款控血糖牛奶舒化安糖健,并在近期的“2023世界乳业峰会”重磅亮相,安糖健既具有牛奶的营养属性,又能平稳血糖GI值仅为20,对老年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都非常友好。要知道,2022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总患病人数高达1.298亿,低GI产品需求潜力巨大。

可以看出,即便是市场不断给出困难,伊利依然取得了好的成绩,这离不开对中国的深刻理解。

读懂中国国情,才能发展出最适合中国的奶业发展道路。2、“奶业新质生产力”

读懂中国国情,背后是“奶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伊利快速发展。

张剑秋表示,奶业横跨一二三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才能催生“新质生产力”,而加快数智化升级是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必修课”。

伊利在中上下游同时布局,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真正实现数智化,提高“新质生产力”。

比如说上游,牧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掌握每一头奶牛的动态,智能自动饲喂系统可以精准控制饲料的添加量,精准度能够达到98%,并且能够实现全程可追溯,保障原奶品质。

在中游,伊利全国工厂均实现了智能化布局,以数智化提高效率。

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为例,通过机械臂码垛、AGV无人驾驶车物流搬运、全球仓储打通只能管理,实现了液奶基地灌装生产线效率提升近2倍,是全球灌装速度极快、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极高的灌装生产线。

日处理原奶可达到6500吨,有着全球速度最快、每小时灌装40000包的生产线,每天生产的牛奶可充足保障千万级人口城市的日饮奶需求。

在终端,伊利大力推动“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数字化运营,搭建覆盖400多个数据源的大数据雷达,开发了与1.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的智能洞察系统,平均用3天半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市场洞察。

“奶业新质生产力”,数据可见。

“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正在大力提升伊利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推动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以来,端到端的产品创新周期缩短20%,间接采购效率提升40%,采购成本对比市场下降10%,整体采购成本对比行业市场一直保持5%到7%左右的优势。

读懂中国,不仅是要读懂中国市场,还要看到中国未来。

目前,中国市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从生产资料、劳动力,开始转向科技。

目前,基于中国市场的特点,伊利正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11月9日,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在2023年伊利领导力峰会上表示。

“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奶业走向更创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既是现实所需,更是未来所向。”

在科技创新上,伊利给中国奶业带来了多个新的可能。以终为始,在“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朴素的奶业三要素上,伊利下了不少功夫。

伊利开发的裹包青贮技术,使2023年头茬苜蓿指标全部达到优级及以上,达到美国苜蓿草顶级水平;伊利培育优质、高产、高转化率的牧草品种,带动全国420多万亩饲草种植,为奶牛养殖提供优质饲草保障。

目前,伊利已经建成世界领先的奶牛核心育种场,成功培育出种公牛,创造中国种牛在国际舞台上的历史性突破,并有包括冠军种公牛在内的5头种公牛进入中国排名前十强;

这些提高饲草、牛种等基础的技术,对于普通消费者感受可能并不明显,但却着着实实地提高了企业乃至奶业整体的竞争力。

最明显的就是价格。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很多消费品尽管品牌实现了自主,但是在原材料、配方、核心生产和包装的环境都以来国外,尤其是原材料的不自主,导致成本受到限制,价格自主空间不大。

所以我们这么来看,就知道伊利长期在基础的草、牛、奶的培育和生产环境下功夫,并且自主研发中国专利益生菌加速进口替代进程,这是投入当下、利在长远。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草、中国牛、中国奶、中国菌。3、奶业的未来

如果说,中国产业的未来,或者说伊利的未来是什么,那么有三个关键词不得不提——全球、创新、绿色。

伊利不仅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黑龙江等多地打造现代化奶产业集群,同步也在海外开展广泛布局。目前,伊利在全球拥有81个生产基地,还拥有全球研发创新中心15个,全球合作伙伴总计2000多家,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2020年10月15日的伊利领导力峰会上,董事长潘刚就立下了中长期目标:伊利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乳业前三、2030年登顶。

伊利正朝着长期的规划目标前进。

10月30日,伊利股份发布2023年三季报。报告期,公司创新成果转化提速,上市多款健康新品,收获市场积极反馈,公司营收、净利再创历史新高。第三季度净利润30.75亿元,同比增长59.44%,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974.04亿元,直奔千亿大关,净利润实现16.36%的增长,核心经营能力持续提升。

在2023年Brand Finance全球最具价值乳品品牌10强榜单中,伊利品牌价值同比大增17%,连续四年位居全球乳业第一。

伊利业绩快速增长背后,离不开研发的投入带动企业竞争力提高。

伊利研发费用历年来位于行业领先,近几年的投入更是大幅增长,2022年,伊利研发投入达到8亿元增长较去年增长超过36%。

今年伊利创新推出了安慕希AMX益生菌酸奶新品,克服了“室温下储存、饮用活性益生菌酸奶”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突破,常温下也能在每包中添加10亿CFU的LGG活性益生菌,最大程度保证菌种活性,成为行业首款常温活性益生菌酸奶。

伊利还攻克了乳铁蛋白提取工艺难题,通过全球首创的乳铁蛋白定向提取保护技术,伊利将常温纯牛奶乳铁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90%以上,率先打破关键技术壁垒,极大提升了中国食品科技的国际话语权,并基于此推出了金典活性乳铁蛋白有机牛奶,成为新的增长点。

作为一二三产业联动的典型,伊利的减碳可谓标杆。

早在2007年,潘刚就提出“绿色领导力”的发展理念,并逐步升级为“绿色产业链”理念,伊利也成为中国奶业绿色发展的先行者,持续引领行业推进绿色转型升级。

在上游,伊利通过降低奶牛碳排放量的育种基因编辑技术、提高奶牛饲料转化率,实现源头减碳;同时推行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种养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让饲料种植和奶牛养殖紧密衔接,针对性提升草场碳汇功能。另外,伊利还推进多家牧场的光伏项目建设,实现“棚顶光伏、棚内养牛”,建成后将解决牧场40%的用电量,打造低碳牧场。

在中游,伊利建设绿色工厂,已有41家分子公司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总数位居行业第一。在下游,伊利不仅研发推出了5款“零碳产品”,还打通了便捷回收的服务链条,引领低碳消费潮流。另外,为不断扩大“减碳朋友圈”,伊利同88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成立“零碳联盟”。

对于伊利投入在绿色发展中的大量行动,张剑秋在读懂中国会议上也有解读,绿色低碳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强化绿色基因、因绿而兴,才能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伊利是行业内第一家开展碳盘查、发布双碳目标及路线图的企业,致力于在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低价,会“杀”死医美直播吗?
« 上一篇 05-02
东软徐洪利:智慧城市进入深水区
下一篇 » 05-02

相关内容

中科曙光助力泉州打造城市云底座
AI芯片、晶圆代工双战线反击,英特尔能否王者归来?
一天狂涨2000亿的谷歌,看到了AI商业化的曙光
中科曙光“立体计算”湖南行启幕,李国杰院士引领数字化转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