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不要的人,却做出了爆款 App
一个参加大厂面试接连被拒绝的人,一个人被认为不适合做产品经理的人,却做出了一个爆款 App。
早上我在差评公众号上看了一篇文章,介绍的时一款名叫「NoFeed」的 App 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上线第一天,NoFeed 就登上了 AppStore 效率类产品榜单,也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一众好评。这款产品可以免费使用 3 天,之后可以花6元钱解锁长期使用资格。
NoFeed 的设计和开发者是一个名叫 Leslie 的在读研究生,之前参加一些大厂的产品招聘均以失败告终,面试官甚至直接说她不适合做产品。
那么,一个不适合做产品经理的人到底做了一款什么产品呢?
要分析一款产品,得先看这款产品对应的场景和用户需求。
排除干扰直达搜索
回想一下,你在使用小红书、抖音、淘宝这类产品去搜索某个东西时,路径上都是先打开对应 App,然后点击搜索框,再输入关键词并触发搜索。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路过对应产品的主页,比如小红书信息流、抖音视频流、淘宝商品流。
然而,很多人就是在这个环节经不起诱惑改路去刷信息流去了,甚至全然忘了自己进来是要搜索啥的。说实话,我就遇到过同款问题。
因此,NoFeed 就是从这个场景切入去解决用户的一个需求,排除干扰直达搜索结果。
这一点,从 App 名字上就得到了很好体现。
在产品设计上,NoFeed 只用了两个输入框和一个按钮来实现主路径。用户输入想去哪款产品搜索什么关键词,然后一键直达。
比如上面的例子,我输入「小红书」和关键词「nofeed」后点击确认按钮,接下来就自动跳转到小红书 App 的搜索结果页面了。
这个体验,跟你直接在小红书里搜索对应关键词是一样的,不同点在于跳过了主页信息流。
同理,如果你输入的是淘宝、微博、京东,它就会自动带着你的搜索关键词去打开对应 App。目前,NoFeed 已经支持了大多数主流 App 产品的跳转。
与此同时,你还可以查看自己的搜索记录,点击对应记录也可以一键直达。
精准切中用户核心痛点
产品基本就是这样,是不是觉得很简单?甚至会怀疑,真的有人存在这种需求么?我觉得,还是精准切中了一部分人的核心痛点的。
这个用户群往往有一个共性,就是某一刻对自我的控制力弱于对目标的坚持执行力。人是经不起诱惑的,就连我这种自律能力极强的人,也的确出现过上面描述的场景。
在我看来,NoFeed 的核心价值其实是提供了一道屏障,通过主动隔离的方式让用户有机会排除干扰,然后更专注去完成搜索目的。
说得直白点,就是花钱保护专注力。或许你还会有一个疑问,这种难道不是伪需求么?
的确,用户在理性上认可保护专注力的重要性,但是在习惯和潜意识里,其实还是对原有路径的依赖。况且,这些用户并不会装了 NoFeed 就卸载其他 App,当他们想去刷信息流时还是留有后路。这么看来,这个解决方案和需求之间似乎是矛盾的。
我觉得,NoFeed 成立的前提是用户能否构建起环境隔离意识,比如娱乐、工作、学习环境的区别。说得直白点,就是当这些用户在需要排除干扰的环境下产生要搜索某个东西的需求时,他们是不是优先想到 NoFeed。比如工作环境,再比如学习环境,NoFeed 的存在的确能帮他们排除干扰。
另外,付费使用的模式也是一个精巧的设计。假设 NoFeed 是一款免费产品,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也就尝鲜一下就完事了,很难引起真正的重视。但是,当 NoFeed 需要付费购买去使用时,人们会因为自己的投入而提升重视度。因此,我觉得 NoFeed 是一个付费保护专注力的工具,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
设计和开发者 Leslie
说到它的设计和开发者 Leslie,还是个挺有想法和执行力的人。据我了解,NoFeed 是通过 AI 编程工具 Cursor 完成开发的,同时 Leslie 也加入了一些自己对产品的思考。
比如,有用户建议她在输入 App 名字环节采用 Logo 点击或者列表选择这种更方便的形式,但是她都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她认为 NoFeed 提供的是一种直接和自然的方式让用户完成搜索。
从思维路径上,当用户产生一个搜索需求时,脑海里想的也就是「去xxx搜索xxx」。如果改成列表选项模式,那这种自然的思维模式就被打断了。因此,为了一点便利性而破坏这种直接自然的过程,其实跟产品的价值点是相悖的。我思考了一会儿,的确如此。
最后,在产品一开始的自我介绍里,这段文字既展示了一个产品经理理性的一面,也透露了一个产品经理感性的一面。
至少凭这个思考,她(Leslie)就是个适合做产品经理的人。(说明:本文经作者唐韧授权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