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刚如何面对爱康国宾扩张的“后遗症”?
作者丨肖影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谁能想到,曾凭中高端定位扛起民营体检行业大旗的爱康国宾,如今竟成了“误诊漏诊”“违规被罚”的代名词?
昔日标杆的坠落轨迹快得惊人:经济寒冬中为求生压缩成本,终究守不住医疗质量的红线;扩张狂飙与管理失序的失衡,更让危机愈演愈烈。
七年前,张黎刚还能铁骨铮铮揭露行业内幕,七年后却要直面自家企业的信任崩塌。
这不仅是爱康国宾的困局,更是一场直指整个医疗体检行业根基的深度叩问。财务持续承压
首先,爱康国宾经营的第一个问题是规模效应没有显现。
截至2025年,爱康国宾在全国仅布局约170家体检中心,而竞争对手美年健康的体检中心数量已飙升至596家,二者规模差距达3.5倍。规模直接让爱康国宾在“花钱”和“定价”上都没了主动权。
比如上游采购设备、试剂时,美年健康近600家店集中采购能拿到大折扣,而爱康国宾采购量小,不光拿不到低价,物流、存货成本还更高,单医疗器械采购的单位成本就比美年健康贵约18%。
到了下游卖体检套餐,美年健康店多能摊薄单店运营成本,敢“薄利多销”抢客户,爱康国宾却因单位成本高陷入“定价高丢客户、定价低亏本金”的死循环,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而店开得慢又反过来印证了它钱不够用。
这种悬殊的规模差距直接击穿了企业的成本控制与定价主动权。
在产业链上游,美年健康可凭借近600家门店的集中采购量获得供应商的大幅议价折扣,而爱康国宾因采购规模有限,不仅难以拿到优惠采购价,还需承担更高的物流与库存成本,仅医疗器械采购环节的单位成本就比美年健康高出约18%。
在下游市场,美年健康可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单店运营成本,进而在定价上采取“薄利多销”策略抢占市场,而爱康国宾因单位成本高,若维持低价则利润骤减,若坚持中高端定价则失去价格竞争力,陷入“定价高则丢市场、定价低则亏利润”的被动局面,规模效应的缺失成为其财务承压的基础性症结。
门店扩张速度的显著放缓,从侧面印证了企业资金链的紧张态势,而资金链约束又反向制约了规模扩张与运营质量提升,形成恶性循环。
2018年至2025年的七年间,爱康国宾的体检中心数量仅从110家增加至170家,累计新增60家,年均新增不足10家;而同期美年健康从300家扩张至596家,累计新增296家,年均新增超42家。
扩张速度的差距根源在于资金实力,爱康国宾因盈利疲软导致自有资金积累不足,2023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仅为2.5亿元,而美年健康同期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15.3亿元,充足的现金流支撑其快速布局。
资金链紧张直接导致爱康国宾在核心运营环节的投入严重不足,设备更新方面,截至2025年,其旗下仍有35%的体检设备使用年限超过8年,远超行业平均5年的更新周期,部分血沉仪、超声仪等设备甚至超限服务数千人次。
人才引育方面,因薪资竞争力不足,核心医师团队年均流失率达22%,不得不聘用资质模糊的医务人员填补缺口;新兴市场拓展方面,在二三线城市的门店铺设进度滞后于计划,2024年计划新增的15家门店最终仅落地6家。
更关键的是客户来源太单一,80%以上收入靠企业客户,个人客户市场几乎没布局,2023到2024年中小企业缩减体检预算让其企业订单少了12%,中高端定价又让它在二三线城市企业客户市场没优势。
2024年当地新增企业客户仅为一线城市的30%,个人客户在二三线城市渗透率还不到5%,最终形成“店少赚得少,没钱开店升级,客户更留不住,赚得更少”的恶性循环,爱康国宾的财务想翻身难度极大。系统性失守的医疗信任
民营体检行业普遍呈现“销售驱动”而非“医疗驱动”的本质特征,爱康国宾的医疗信任危机正是这一模式缺陷的集中爆发。
其商业模式以“短时高频检查”为核心,通过最大化检查数量实现规模盈利,但这种逻辑天然滋生“质量管控”与“成本控制”的尖锐矛盾,为信任崩塌埋下根源性隐患。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爱康国宾主打中高端市场,单位客户收入一度占比达80%,但该战略在价格敏感的二三线城市缺乏竞争力,市场拓展受阻,财务压力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缩的冲动。
为缓解经营压力,爱康国宾采取多种手段压缩运营成本,直接冲击医疗质量底线。
2024年核查显示宁波分支机构无证人员占比达13%,部分医务人员资质模糊;必要检查步骤被简化,廉价试剂与超限服役设备被普遍使用,其中一台血沉仪竟超额服务5200人次。
(图源:张晓玲律师微博)
北京律师张晓玲连续10年在其机构体检未被提示肾癌风险,2024年确诊时已至晚期并发生骨转移;合肥患者的2.7厘米肺结节也被漏诊,专家比对CT影像证实报告存在关键遗漏。
医疗流程规范同样形同虚设,2023至2025年间,爱康国宾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工作”“出具虚假报告”等违规行为被罚9次,上海外滩门诊部因未规范填写报告被罚2万元,北京多家门店也因人员资质问题遭重罚。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其CEO张黎刚早在2018年就公开揭露行业“护士假冒医生做超声”“抽血后不检测直接出结果”等黑幕,如今自家机构却深陷同类泥潭,暴露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性缺陷。
危机应对的失当进一步激化矛盾,2025年8月,面对癌症患者张晓玲的质疑,爱康国宾未启动医疗纠纷调解或整改,反而发起1000万元天价索赔,尽显对医疗责任的逃避态度。
这种“财务压力—压缩成本—质量滑坡—信任崩塌—市场萎缩”的恶性循环,正是民营体检行业“重扩张、轻质量”模式的缩影。
即便提出“三年冲击百亿营收”的目标,若不重构“医疗驱动”的核心逻辑,爱康国宾的双重危机恐难逆转。企业管理乱象频发
爱康国宾从曾经的行业标杆陷入信任危机,核心症结在于快速扩张与内部管理能力的严重失衡。
截至2024年,该企业已在全国57个城市布局173家体检与医疗中心,规模扩张的速度令人瞩目,但管理体系的建设却未能实现同步提升。
这种失衡到2025年7月呈现出明显的负面后果,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其多地分支机构已进入大规模收缩阶段,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的多家体检中心相继完成工商注销,仅武汉分公司维持存续状态。
这一现象不仅直观反映出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更对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拷问。
更为突出的是监管处罚暴露的管理漏洞,2023年至今,旗下门店因广告违法、使用过期医疗器械、非卫生技术人员冒充医师等违规行为,累计被罚超40次。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其子公司“未按标示价格交易、未明码标价”的行为处以5万元罚款。
2025年,上海门店因体检报告内容缺失被罚2万元,深圳、南京等地分支机构亦因超范围开展诊疗、未充分告知手术风险等问题接连受罚,系列处罚印证了其合规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系统性短板,内部监管机制形同虚设。
管理乱象的根源,在于医疗质量与商业扩张之间未能实现有效平衡。
2025年媒体调查显示,部分爱康国宾机构存在“技师代行医师职责”的违规现象,CT影像平均阅片时间仅4.2分钟,远低于公立医院15分钟的行业标准;套餐式体检“18分钟人均服务时长”的模式,与医疗服务的基本规范形成直接冲突,2024年杭州某患者肠癌漏检事件,正是这种“流水线作业”忽视医疗质量的典型恶果。
爱康国宾的困境,折射出民营体检行业普遍存在的深层悖论:资本驱动的扩张需求与医疗专业主义的底线坚守之间的冲突。
爱康国宾创始人张黎刚曾说过:“我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构建一个医疗服务的平台,让更多人在健康管理上享有保障。”基于这个初心,2018年张黎刚还曾公开曝光体检行业“黑幕”,引发行业震动。
但尴尬的是,相似的事情,最终也落在爱康的头上,这到底是一种行业的悲哀?还是屠龙者最终变成恶龙呢?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