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困局寻“高飞”
作者丨席洋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当2025年上半年财报出炉,蒙牛乳业营收同比下滑6.95%、归母净利润锐减16.37%的数字,将这家乳业巨头持续已久的“业绩阴霾”再度推向聚光灯下。
自2023年中报起,其归母净利润已连续5个报告期同比下滑;2024年更遭遇“滑铁卢”,营收跌破900亿大关,净利润暴跌97.83%。
(图源:东方财富网)
在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投资版图的“连环爆雷”。
贝拉米39.8亿减值、现代牧业浮亏超23亿港元、妙可蓝多账面亏损5亿;叠加现金难以覆盖短期债务、子公司沦为被执行人......蒙牛正经历着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成长阵痛”。
这场困局,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战略失误范畴,深刻折射出乳业巨头在“规模扩张”与“价值深耕”博弈中的集体迷茫。
当行业从增量竞争步入存量博弈的新阶段,曾经靠并购“跑马圈地”的传统扩张路径为何突然失灵?蒙牛的困境,无疑为整个乳业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
唯有主动求变,方能在行业洗牌中觅得“高飞”之机。至少现在,蒙牛“一把手”高飞面临的压力仍然不小。百亿并购为何只结 “苦果”?
蒙牛的投资失利,绝非偶然“踩雷”,而是长期奉行“重规模、轻整合”战略埋下的隐患集中爆发。
回溯近十年投资版图,从2013年豪掷124亿港元收购雅士利,到2020年30亿控股妙可蓝多,再到2019年71亿收购贝拉米,超200亿的并购资金投入,本欲打造“乳业帝国”的全品类矩阵,最终却沦为吞噬利润的“减值黑洞”与沉重的“业绩包袱”。
首先,高溢价收购的“估值陷阱”,成为蒙牛投资失利的首要绊脚石。收购贝拉米时,蒙牛以折合人民币71亿元拿下全部股份,对应净资产溢价高达59%。
彼时贝拉米2018年营收尚达16亿元,看似是抄底优质奶粉资产的良机;然而短短6年后,其2024年营收竟缩水至不足1亿元,39.81亿的减值计提不仅吞噬了蒙牛2023年全年净利润,更暴露出对海外市场消费需求、品牌运营逻辑的严重误判。
同样,2013年收购雅士利时,124亿港元的交易价创下当年乳业并购纪录,却未充分考量雅士利渠道分散、产品竞争力薄弱等深层问题。
此后8年间,雅士利4度陷入亏损泥潭,最终在2023年被蒙牛私有化退市,百亿投资近乎付诸东流。
其次,控而不融的“整合死结”,则让收购资产难以释放协同效应。控股妙可蓝多后,蒙牛虽意图借此布局奶酪赛道,却始终未能破解“管理脱节”的难题:
妙可蓝多借壳上市9年半盈利超7亿,却未向股东分红分毫,导致蒙牛30亿定增资金被套,股价较收购时下跌18%,账面亏损超5亿。
更为关键的是,蒙牛未能将自身供应链优势、渠道资源有效注入妙可蓝多,致使后者在奶酪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2025年上半年奶酪品类增速已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对现代牧业的投资同样典型:自2013年增持成为单一大股东,到2017年实现控股,蒙牛先后投入超50亿港元,却始终未能扭转其“靠天吃饭”的经营困局。
原奶价格剧烈波动直接导致现代牧业 2024年亏损14.17亿,拖累蒙牛录得8.27亿投资亏损;2025年上半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9.135亿,股价较收购价下跌45%,浮亏金额超23亿港元。
蒙牛在超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中直言:“近年并购较为频繁,合计并购金额超百亿,投入较大,但整体收效较差。”
这句坦诚的自白,精准道破乳业巨头在投资扩张中的核心症结。
将“并购”简单等同于“增长”,却严重忽视并购后的整合能力、行业周期研判与风险管控,最终深陷“投得多、亏得惨”的恶性循环。现金流与人员结构的双重承压
如果说投资失利是“体外失血”,那么经营端的问题则堪称“体内耗损”。
2025年上半年,蒙牛的经营数据接连释放多重风险信号,充分暴露其在行业下行周期中的脆弱性。
截至2025年6月底,蒙牛现金及银行结存为156.5亿元,较年初减少17亿元;而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高达180亿元,现金覆盖短期债务的比率仅为0.87,远低于1的安全警戒线,凸显“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的现实风险。
(图源:蒙牛财报2025中期报告)
更令人担忧的是,81.62亿元的应付账款和票据中,71.63亿元账期在3个月以内,短期资金压力叠加投资亏损造成的持续“失血”,使得蒙牛现金流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在乳业,原奶采购、生产加工、渠道铺设均需巨额资金持续周转,一旦现金流断裂,将直接冲击供应链稳定,甚至引发连锁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7月,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被呼和浩特赛罕区法院列为被执行人,尽管执行金额仅20多万元,但作为母公司,其信用记录首次出现“瑕疵”;子公司兰州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也因43万多元债务成为被执行人,且执行信息至今未消除。
(图源: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
这些看似数额不大的执行案件,实则暴露出子公司经营管理的深层漏洞。在乳业,品牌信誉是核心资产,频繁的司法纠纷不仅损害企业形象,更可能动摇渠道商与消费者的信心,进一步加剧经营压力。
此外,人员结构的“剧烈震荡”暗藏危机。
2025年6月底,蒙牛员工总数降至38800 人,较2024年底减少2200人,较2024年同期减少4200人,同比降幅近10%;若将时间拉长至一年半,员工总数从2023年底的46000多人锐减7200人,降幅达15.6%。
尽管2025年上半年人均薪酬从2024年同期的9.78万元提升至10.11万元,但短时间内的大规模减员,显然无法用“正常流动”解释。
乳业兼具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征,生产端工人、销售端渠道人员、研发端技术人员缺一不可,大规模减员极有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下滑、渠道覆盖不足、研发投入滞后,为企业长期发展埋下隐患。“规模扩张”到“价值回归”的战略转向
蒙牛的困境,本质上是乳业从“增量时代”迈入“存量时代”的必然缩影。
过去十年,中国乳业凭借“跑马圈地”实现规模增长,并购成为巨头扩张的主要路径;但如今,行业增速放缓、消费需求升级、竞争日趋激烈,单纯依赖并购的 “外延式增长” 已难以为继,向 “内生式增长” 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对蒙牛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摆脱“并购依赖症”,重构“价值创造”能力。
重构投资逻辑,实现从“盲目扩张”到“精准深耕”的转变。
首先,需建立严苛的并购评估体系,杜绝高溢价收购,未来投资应聚焦“与主业协同性强、具备核心竞争力、估值合理”的标的,摒弃单纯追求“品类全覆盖”的扩张思维。
其次,着力提升并购后的整合能力,将蒙牛的供应链、渠道、品牌资源与被投企业深度融合。例如,对妙可蓝多可通过共享奶源、联合研发、渠道互补等方式,提升其奶酪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构建完善的投资风险管控机制,对被投企业进行动态跟踪,及时止损,避免“小亏拖成大亏”。
以现代牧业为例,可通过优化养殖模式、对冲原奶价格波动风险等举措,改善其盈利状况。夯实经营根基,推动从“现金流紧绷”向“财务健康”转型。
一方面,优化债务结构,通过发行长期债券、股权融资等方式置换短期债务,缓解短期偿债压力。
另一方面,强化应收账款管理,缩短账期,提升资金周转效率,同时合理控制应付账款规模,避免因拖欠供应商款项影响供应链稳定。
此外,聚焦核心业务,果断剥离非核心、亏损业务板块,集中资源发展乳制品主业,提升营收质量与盈利能力。
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奶粉业务收入仅16.76亿元,占比4%且多年停滞不前,可考虑对该业务进行重组或引入战略投资者,释放资金与资源。
最后,重塑人员结构,对非核心业务板块的冗余人员,可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调配至核心业务板块;同时,加大对研发、营销、数字化等关键领域的人才投入,如招聘乳制品研发专家、数字化运营人才,提升产品创新能力与渠道运营效率。
同时,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绩效奖金等方式,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忠诚度,防范核心人才流失。结语:乳业巨头的 “二次成长” 需要 “慢下来” 的智慧
蒙牛的困局,并非个别企业的“孤例”,而是中国乳业巨头在转型期的“集体阵痛”。
过去,依靠并购“跑马圈地”的模式,蒙牛实现了从“行业追随者”到“乳业老二”的跨越;但未来,唯有凭借“价值创造”能力,方能实现“二次成长”。
乳业竞争从来不是“规模至上”,而是“价值为王”。
伊利凭借“聚焦主业、深耕渠道”,在行业下行周期中保持业绩稳健;飞鹤依靠“高端奶粉、品牌深耕”,实现盈利持续增长。
这些成功案例无不证明,在存量竞争时代,“慢下来”的智慧尤为珍贵。
慢下来审慎评估投资标的,慢下来深度整合并购资产,慢下来扎实夯实经营基础,慢下来持续创造核心价值。
对蒙牛而言,2025年是至关重要的“转型之年”。若能彻底摆脱“并购依赖症”,成功重构“价值创造”能力,当前的困局或将成为“二次成长”的崭新起点;若依然沉迷于“规模扩张”,忽视“价值深耕”,则可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进一步掉队。
毕竟,乳业竞争的终极战场,永远是“价值的较量”,而非“规模的比拼”。这不仅是蒙牛亟需领悟的生存法则,更是整个中国乳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