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熔的美年健康浮现危险信号
作者丨李思瑶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曾经作为民营体检行业“一哥”的美年大健康,创始人俞熔凭借“买买买”的模式横扫体检行业,一路攻城略地,迅速扩张版图。曾以先进的设备、专业的服务和广泛的网点布局,赢得了无数人的信赖与赞誉。
然而,如今的美年大健康却深陷多维度交织的系统性危机。财务上,营收结构失衡,资产质量也亮起红灯。
在AI医疗领域,美年大健康虽积极布局且取得阶段性成果,AI业务高速增长,但整体体量薄弱,营收占比低,对整体业绩拉动有限,投入高产出低,所以,AI+医疗到底是不是泡沫?
于此同时,研发投入与产出失衡引发用户信任危机等问题,正制约着其AI健康业务从技术优势向商业价值的转化,俞熔和美年大健康行业“一哥”地位正岌岌可危。财务陷入“滑铁卢”
为什么说它地位正岌岌可危,首先就表现在财务上,从营收结构看,美年大健康核心体检服务收入同比减少2.08%,客流量下滑4.5%至955万人次,远低于2019年疫情前2602万人次的水平,反映出品牌吸引力持续弱化。
尽管客单价微增至656元,但单价提升幅度远不足以抵消客流减少带来的收入缺口,形成“量价背离”的恶性循环。这种趋势背后,是市场竞争加剧与服务质量下滑的双重冲击。
除了人流的减少,成本端的刚性特征,则将公司拖入“营收降、成本增、亏损扩”的深渊。
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合计13.9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超34%,其中房租、人力、设备折旧等固定成本占比过高,导致公司难以通过规模效应分摊成本。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仅11%-12%,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产品附加值不足使得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
与此同时,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2.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3%,亏损幅度与营收下滑幅度形成“剪刀差”,表明成本失控问题已超出营收波动的影响范围。
(图:美年大健康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
现金流的恶化,则成了美年大健康更大的痛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连续两年净流出,2025年上半年达-4.22亿元,意味着主营业务已丧失自我造血能力。
(图:美年大健康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
截至6月30日,货币资金仅20.95亿元,而短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近40亿元,流动比率0.74远低于安全线,短期偿债能力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
为维持运转,公司不得不持续举债,2024年利息支出达3.19亿元,进一步吞噬利润。
这种“借新还旧”的模式,在宏观经济环境收紧、企业客户回款变慢的背景下,极易引发系统性债务危机。
资产质量方面,应收账款净额达29.71亿元,占归母净利润比例高达1052.64%,表明公司存在巨大的回款压力。过度依赖团体客户的业务模式,导致账期延长,销售收入难以转化为现金流入。
更严峻的是,账面65.98亿元的商誉如同“定时炸弹”,一旦被收购资产盈利能力持续承压,2025年末大额商誉减值的风险将显著增加,可能引发新一轮亏损。
从业务停滞到财务告急,从商誉压顶到口碑崩塌,美年大健康已陷入“客流降-营收减-利润亏-现金流紧”的恶性循环,俞熔若不能尽快打破这一困局,其民营体检“一哥”的地位将面临严峻挑战。俞熔的“AI+医疗”之路,布满荆棘
要说俞熔这两年最大的动作,那就不提不提在“AI+医疗”领域的积极布局,但从chatGPT横空出世,至今已经三年时间,从现在来看,AI这座金矿其实并没有那么好挖,投入高,产出低,发展之路却布满荆棘。
从营收占比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AI业务收入约2.5亿元,同比增长71.02%,但仅占同期总营收的极小比例,一季度占比不足1%,上半年虽提升至1.4亿元,但贡献率仍低于4%,“高增长、低占比”的矛盾凸显,规模化应用与商业化转化面临瓶颈。
(图:美年大健康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
AI技术的医疗应用需经历严格验证与审批流程,美年健康虽推出肺结宁、脑睿佳等产品,但市场渗透率与用户认可度仍需时间沉淀。
例如,肺结宁的肺癌早筛服务依赖临床标准体系,而脑睿佳的脑健康风险评估需基于超10万健康人群的脑标准库,数据积累与算法优化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收益。
从业务结构来看,AI业务对传统体检业务的依赖性过强,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
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19.2-23.6亿元,虽较去年同期收窄,但仍暴露出传统团检业务受宏观环境冲击的脆弱性。
当企业客户预算后置、到检延迟时,AI业务虽能通过心肺联筛、AI-MDT报告等产品提升个检市场占比,但个检市场的开拓需更强品牌影响力与服务体验支撑。
例如,美年健康通过“团检转个检”策略使个检市场占比提升15%,但个检用户对价格敏感度更高,AI产品若无法在性价比与差异化服务上形成优势,难以持续吸引客源。
此外,AI预诊系统虽能降低单店人力成本12%,但传统淡季下企业客户体检需求萎缩,导致整体营收下滑5.83%,AI业务的降本效应被传统业务压力抵消。
市场竞争加剧与用户信任危机也为AI业务发展蒙上阴影。
公立医院凭借医疗资源与品牌公信力,在引入AI技术提升体检服务质量上具备天然优势;新兴体检机构以轻资产模式快速迭代AI产品;互联网医疗平台则通过“体检+健康管理”模式抢占市场份额。
美年健康虽推出脑睿佳等脑健康产品,但用户对AI诊断准确性的疑虑仍存。
例如,肺结宁的AI算法虽将肺部结节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7%,但用户对AI报告的解读需求依赖专业医生,若后续服务跟不上,易引发信任危机。
美年大健康AI健康业务在数据层面呈现出“高增长、低占比、弱转化”的特征,业务结构单一、市场竞争激烈与用户信任缺失等问题相互交织,制约了其从技术优势向商业价值的转化。
若无法在扩大AI业务规模、提升技术壁垒、优化服务体验等方面取得突破,其“AI+医疗”战略的可持续性将面临严峻考验。质量失控,俞熔压力不小
除了财务问题和AI的落地难问题,美年大健康旗下子公司频发的经营乱象,正侵蚀着企业根基,暴露出其在合规管理、质量控制及财务健康方面存在的系统性危机,形成了一个“违规成本低—信任崩塌—业务萎缩”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行政处罚的密集程度来看,2025年上半年子公司及参股公司收到超20起行政处罚,这一数据背后是触目惊心的违规事实。
无锡华康门诊部医疗信息安全制度形同虚设,患者数据泄露事件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更让消费者对体检机构的数据保护能力产生质疑;杭州美年医疗门诊部安排未通过职业健康体检的劳动者从事X射线作业,还超范围开展牙科放射诊疗长达3年半,这种对员工健康和医疗规范的漠视,严重违背了医疗行业的伦理底线。
上海美涛门诊部使用过期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继续收费检测,新余美年大健康使用过期医用离心机,这些行为直接关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能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危及生命健康。
这些处罚绝非偶然,而是公司“重扩张、轻管理”战略失误的必然结果。
为追求规模效应,美年大健康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降低人员资质审核标准,让一些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进入关键岗位;压缩设备维护投入,使得设备老化、过期问题频发,基层机构为了完成业绩指标,不惜频繁触碰合规红线。
【据天眼查显示】肇庆美年大健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是一家以从事商务服务业为主的企业。
肇庆美年大健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自2025年起陷入多重司法困境,从被列入被执行人到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再到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费,最后连续三次拍卖机器设备及办公设备资产包,这一系列事件清晰地勾勒出其债务危机不断升级、经营每况愈下的轨迹。
若俞熔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逻辑,在合规管理上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监督,在质量控制上加大投入与监管力度,在财务健康上优化债务结构与资金管理,那么曾经的民营体检“一哥”必将在行业洗牌中逐渐失去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