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会救小鹅通吗?
图源:小鹅通公众号
文丨梅一桐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曾靠腾讯、高瓴加持站上私域SaaS赛道C位,估值一度冲至65亿元的小鹅通,2025年的日子正过得如履薄冰。
上半年3.06亿元营收、75.5%毛利率的成绩单,看似延续着行业龙头的风光,但背后隐藏的三大危机已将其逼至悬崖边缘,小鹅急切想要通过上市需求突破和转机。
外界关注的是,腾讯会救小鹅通吗?SaaS巨头的“钱紧”困局
作为私域SaaS赛道的头部玩家,小鹅通2025年的财务数据呈现出“表面繁荣、内里承压”的鲜明反差,营收与毛利的增长背后,是系统性风险的集中暴露。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6.4%至3.06亿元,毛利率更是提升至75.5%,看似规模效应与盈利能力上升,但却无法掩盖持续亏损的窘境。
(图源:小鹅通财报)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高达9195.4万元,亏损的持续性直接导致公司资金池加速萎缩,盈利转化能力严重不足。
(图源:小鹅通财报)
更致命的是,盈利短板传导至偿债端,形成了足以威胁企业生存的流动性危机。
截至2025年6月末,小鹅通流动资产净额为-18.38亿元,流动比率低至0.24,这一数据意味着公司可快速变现的流动资产连短期债务的零头都难以覆盖,资金链压力可见一斑。
这种致命性偿债压力原因一方面在于SaaS行业特有的预收款模式在此演变为流动性陷阱,小鹅通按年收取的订阅费因服务尚未完全交付,会计处理上需计入合同负债而非当期收入,2025年上半年该科目占流动负债比例高达38%,这种“账面有收入、账上无现金”的错配,让公司看似营收增长却无法及时兑现现金流,反而因预收款形成的负债加剧了偿债压力。
另一方面,17.99亿元可换股可赎回优先股构成的“定时炸弹”更具威胁,该类负债被归类为流动负债,且附带强制赎回条款。
若公司未能在约定期限内成功上市,投资者有权要求全额赎回,而2025年上半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能覆盖赎回金额的零头,即便此前已将赎回期限延至2027年,也只是将风险后置,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图源:小鹅通财报)
雪上加霜的是,经营现金流的剧烈波动进一步暴露了盈利质量的短板,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08亿元,却在2025年上半年骤降47%至约720万元,“腰斩式”下滑背后,是季节性支出增加、客户付款周期拉长、成本管控失效等多重因素的交织,直接反映出主营业务“造血能力”的不稳定。
从整体逻辑看,小鹅通的财务问题形成了“亏损侵蚀资金池,资本结构缺陷加剧偿债压力,现金流波动削弱造血能力”的恶性循环,营收与毛利的增长更像是“虚胖”,未能转化为支撑企业稳健运营的核心实力。
若不能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快速补充现金流、优化负债结构,同时提升盈利转化效率与现金流管控能力,这场系统性财务风险或将拖垮这家赛道头部企业。患上大客户依赖症
小鹅通的崛起历程,始终深深烙印着腾讯的痕迹。
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的两轮融资中,腾讯果断出手给予支持,最终凭借16.82%的持股比例,成为小鹅通的重要股东。
不仅如此,在业务层面,双方搭建起“供需双向绑定”的生态桥梁,为小鹅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小鹅通对腾讯的采购额占比始终稳定在39%以上,最高时甚至达到47.6%,其核心云资源完全依赖腾讯供给。
与此同时,腾讯关联实体也向小鹅通采购解决方案,形成了紧密的业务往来。
这种“背靠大树”的显著优势,助力小鹅通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然而,这一优势也悄然改变了其客户结构,使其客户逐渐集中于腾讯生态内的关键群体,为日后出现的“大客户依赖症”埋下了隐患。
(图源:小鹅通财报)
这份依赖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数据悖论”。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小鹅通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仅为1.8%,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也不足1%。仅从这组数据来看,似乎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但当我们将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一场“关键群体绑架收入”的暗战早已悄然展开。
2022年时,关键客户的收入占比仅为7.1%,而在短短三年半的时间里,这一比例飙升至38.1%;关键客户数量从266家激增至1838家,单客平均收入也从7.77万元增长至12.82万元。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客户价值升级所带来的胜利,但实际上,小鹅通已将自身的收入命脉交到了特定群体手中。
风险的导火索,隐藏在关键客户的“行业基因”之中。在38.1%的关键收入里,超过八成来自私域直播领域。而在这个领域,85%的热销产品均为氨糖、羊奶粉等保健品。
保健品行业一直是监管的重点领域,政策风向稍有变动,客户需求就可能出现“急刹车”的情况。
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客户与小鹅通同处于腾讯生态之中,形成了“风险共振”的局面。
2024年,微信收紧小程序备案新规,小鹅通立刻遭遇客户交付延迟、运营成本上涨等诸多难题。
由于这些关键客户的业务完全依赖微信载体,他们对政策变动的反应比普通客户敏感数倍,风险传导几乎没有缓冲空间。
雪上加霜的是,小鹅通在渠道端出现了“失守”的情况。
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小鹅通的渠道合作伙伴从442家锐减至146家,缩水幅度高达67%。这使得小鹅通在中长尾客户拓展方面显得乏力。
更核心的矛盾存在于小鹅通的盈利模式之中。其订阅费与云端资源消耗挂钩,客户规模越大,付费越高,这本是一种理想的盈利模式。
然而,这也使得关键客户对成本格外敏感。当微赞、保利威等竞品抛出价格优惠时,部分客户便开始动摇,一条“依赖增长,成本敏感,竞争流失”的恶性循环链逐渐形成。
小鹅通净收入留存率的起起伏伏,早已暴露出其在客户维护方面存在的隐忧。
尽管小鹅通仍在强调“客户覆盖广泛”,但行业集中、生态绑定、渠道萎缩这三座大山,早已让“单一客户占比低”的优势化为乌有,使其彻底陷入“群体依赖陷阱”。
从小鹅通在腾讯加持下的高光时刻,到如今被关键客户“绑架”的困境,小鹅通的发展历程中蕴含着SaaS企业的共性警示。
若不能打破对特定行业客户和单一生态的双重依赖,即便拥有再亮眼的增长数据,也可能在风险来临时不堪一击,最终陷入发展的困境。面临合规之殇
在私域运营SaaS领域,小鹅通于规模扩张进程中,其合规体系与业务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暴露出严重的系统性缺陷。
从商户资质审核的结构性缺失,到内容监管的被动低效,再到平台责任界定的模糊不清,风险已如藤蔓般蔓延至业务全链条。
2024年至2025年间披露的诸多案例与数据,更是将小鹅通合规短板的紧迫性推到了台前。
作为支撑超200万企业客户的技术服务商,小鹅通2024年直播流量费收入突破1亿元,这一亮眼业绩背后,却隐藏着业务重心向高风险领域倾斜,而合规能力未能同步提升的尴尬现实。
当平台上85%的热销商品聚焦于氨糖、羊奶粉等中老年保健品时,合规漏洞便成了违规行为滋生的温床。
资质审核失效堪称合规风险的核心源头。行业调研显示,平台约60%的保健品商家仅持有“教育咨询”类营业执照,根本不具备保健食品销售资质,部分商家伪造的“蓝帽子”批文也未能被审核系统识别。
这种审核宽松的状况,甚至成为违规商户选择小鹅通平台的关键因素。更为严重的是,资质漏洞已跨领域蔓延。
2024年广东证监局查处的非法荐股案中,吴某平在未取得证券投资咨询资质的情况下,通过小鹅通注册店铺、销售课程,以直播荐股、微信群指导等方式非法获利255.17万元。
平台对这类金融类高风险业务的资质核验完全缺位,直至监管介入才暴露问题。
此外,无执业资质的“讲师”借助平台开展针灸等高危中医技术培训,宣称“一针治癌”等虚假内容,进一步印证了审核体系的失效。
内容监管能力与业务规模的错配,加剧了风险的扩散。商家利用平台功能将线下会销模式线上化,通过预录“专家讲座”伪装实时直播,以“血栓溶解率提升70%”等模糊医疗暗示诱导消费。
而平台的AI审核仅能识别“治疗”“治愈”等硬关键词,对这类隐蔽违规话术几乎毫无拦截能力。
更令人警惕的是,技术工具被异化为违规助力。商家可购买虚拟人气数据营造虚假繁荣,通过裂变链接精准引流老年群体,而平台对这类操作缺乏有效管控。
此外监管的被动性尤为突出。2024年平台保健品直播投诉量同比激增230%,超七成涉及老年群体,且多依赖用户投诉进行事后处理。
例如,“神医课程”举报需邮件提交证据且无明确反馈机制,导致违规内容长期存续。平台责任认定的模糊性则让合规风险雪上加霜。
小鹅通常以“技术中立”淡化监管义务,但《电子商务法》明确要求平台履行资质核验与内容监管责任。广州某案例中,平台已因未履行审核义务被判连带赔偿,这表明“中立”说辞难以规避法律责任。
尽管小鹅通在2025年提出“主动防御”的合规策略,宣称可降低90%的内容下架风险,但现实中投诉量激增、监管处罚频发的现状,暴露出整改措施仍停留在“纸面合规”。
在监管部门严打私域违规的背景下,小鹅通若不能打破“审核宽松,违规聚集,责任缺位”的恶性循环,不仅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更可能动摇私域服务的信任根基。
从估值65亿元的赛道王者到如今三重危机缠身,小鹅通的困境本质上是“高速扩张与基础能力失衡”的必然结果。破局的关键在于打破“路径依赖”。
这也为私域SaaS行业敲响了警钟,流量与资本催生的增长难以持久,唯有筑牢盈利转化、客户多元、合规风控的“铁三角”,方能抵御周期波动。
若小鹅通无法“刮骨疗毒”,即便短期内能摆脱困境,长期竞争力下滑的颓势也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