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迪的“虚火”业绩与真困境
9月1日起,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施行。这项被业界称为“最严新规”的国标升级,或将掀起重构行业底层逻辑的变革浪潮。
新国标规定,2025年9月1日起,所有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必须符合新国标要求,而2025年8月31日前按旧标准生产的车辆可享受3个月销售过渡期。此外,已购买的非合规车辆不强制淘汰,各地政府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以旧换新等政策引导消费者更新换代。
时间紧、任务重,面对新国标的技术门槛与合规压力,不同规模企业在应对能力与转型节奏上已呈现显著分化。而对雅迪而言,两轮电动车行业的技术升级与洗牌进程或将进一步提速,亟需加速将政策压力转化为竞争壁垒。
政策依赖症
2025年上半年,电动自行车行业迎来一轮久违的“井喷式”增长。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全国电动两轮车销量达3232.5万台,同比增长29.5%。其中,雅迪控股2025年上半年销售电动两轮车879.35万台,较2024年同期增加241.09万台,增幅达37.77%;九号公司上半年销售电动两轮车239.25万台,同比猛增99.38%。
与此同时,雅迪、爱玛科技、九号公司等多家头部企业,2025年上半年均实现了两位数的业绩增长。
据了解,雅迪上半年收入191.86亿元,同比增长33.1%;公司股东应占利润16.49亿元,大幅增长59.5%;爱玛科技上半年营业收入130.31亿元,同比增长23.04%;归母净利润为12.13亿元,同比增长27.56%;九号公司上半年营收117.42亿元,同比增长76.14%,归母净利润达12.42亿元,同比大增108.45%。
2025年上半年电动自行车市场的大爆发背后有两大关键力量的推动。
一是,新国标政策在9月1日的全面实施,促使大量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加速淘汰;二是,全国范围内“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落地,刺激消费需求在短期内集中释放。这两大因素共同作用,使2024年还处于“寒冬”的电动自行车市场迅速回暖。
回顾2024年,行业曾经历明显回调,全年电动两轮车总销量约为4950万台,同比下滑11.6%。就连雅迪也未能幸免,2024年雅迪总销量较上年锐减350万辆,下降21.18%至1302.05万辆。其中,电动自行车销量下降21.4%至908.9万辆。
不过,随着2025年下半年国补政策逐步退坡,以及消费者“以旧换新”需求在前半年大量释放,2026年的市场需求很可能回归常态。届时,行业增速放缓将是大概率事件,雅迪是否具备内生性增长动力,将决定其能否在下一个市场周期中继续保持领先。
总之,2025年上半年,两轮电动车销量暴增是政策与需求短期共振的结果,2026年才是检验企业真正成色的开始,雅迪可否维持此业绩增速,尚未可知。
扩张后遗症
作为电动两轮车行业中线下网点最多的品牌,雅迪一度被称作“电动自行车界的蜜雪冰城”。
自2019年新国标政策实施以来,雅迪开启了快速扩张之路。据有关媒体资料,2019年至2024年雅迪销售网点分别为12000家、17000家、28000家、32000家、40000家及42000家,门店数量缓慢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雅迪引以为豪的密集渠道网络,正在从增长引擎转变为沉重枷锁。
一方面,雅迪曾推行“一县三店、一镇一店”的布局策略,但实际执行中出现了“一街多店”的过度竞争现象。高密度门店在增量市场时期能最大化覆盖消费群体,但在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直接导致同一品牌经销商之间的内卷。
为完成厂家压货任务,经销商之间打起了价格战。据大象新闻报道:某雅迪经销商表示:“现在卖一辆车的利润还不如两年前的一半,很多店靠维修服务勉强维持。”这种恶性竞争不仅削弱了经销商的盈利能力,也动摇了其继续投入的信心。
与雅迪无序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九号公司、小牛电动等新势力品牌采取“线上直营+线下体验店”的轻资产模式。它们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支持跨区域发货等方式,有效避免了渠道内卷和库存压力。
另一方面,经销商数量庞大,管理难度增加,售后服务问题频发。雅迪超万家的终端门店布局虽构筑了市场覆盖优势,却也因管理半径过长、标准化执行不足,导致售后服务短板日益凸显。
服务本是两轮电动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尤其在各品牌产品同质化加剧的背景下,售后体验更是消费者复购与口碑传播的关键。然而,雅迪规模扩张的“光环”下,服务体系却渐显疲态。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止2025年9月26日,雅迪累计投诉量共有4524条起,投诉大多指向电池故障、重大安全隐患不予售后、新车充不进电等问题。更有投诉者称:“雅迪售后服务欠佳,跟换刹车片,不对轮胎做防护,导致前轮被刹车油大面积腐蚀。”
在电动自行车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背景下,曾经支撑雅迪崛起的万店模式,正考验其精细化运营和战略调整的能力。如何平衡规模与效率、扩张与健康度,将成为雅迪能否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行业性“病灶”
作为电动两轮车行业的领军企业,雅迪虽在销量和渠道上占据优势,却同样面临着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难题:如何在速度、续航与动力之间取得平衡?如何控制高性能带来的高成本?又该如何在国家安全规范与用户实际体验之间找到契合点?
其一,两轮电动车受限于当前电池技术和电机效能,“跑得远、跑得快、动力足”这三大需求往往难以兼得。
雅迪尽管推出了多种石墨烯电池和增程系统,但在本质上仍未突破这一行业共性难题。尤其在新国标对整车重量和车速做出明确限制的背景下,技术创新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如何在规范框架内实现用户体验的实质性提升,成为雅迪产品研发的关键课题。
其二,消费者对智能化、长续航、轻量化需求的提升,电动两轮车的制造成本也水涨船高,如何平衡“高性能”与“高性价比”,成为雅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
雅迪在中高端车型中不断加入智能中控、能量回收、智能防盗等功能,但这些创新背后是供应链与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据了解,2024年雅迪研发投资超11亿元,销售网络覆盖全球100个国家,门店超4万家。
其三,新国标政策进一步强化了车辆安全规范,包括车速限制、脚踏功能、车身强度等要求。这些规范虽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却在短期内可能影响部分用户的骑行习惯和体验。雅迪作为主流品牌,必须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同时,通过设计优化和教育引导缓解用户的适应压力。
总的来说,雅迪所面临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问题,更是整个电动两轮车行业转型期的结构性挑战。未来,谁能率先在速度、成本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谁就能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掌握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