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吹响马来西亚经销商集结号:摸到的是品质看到的是品牌
1983年1月,马来西亚源星电器行第二代接班人关聿刚出生之际,正是马来西亚家电需求进入增长曲线的时机。
同样在1983年,彼时还是合肥市第二轻工机械厂,如今已成为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旗下白电知名品牌的美菱,则在中国完成了产业链的关键转折——这一年,美菱正式转产家用电冰箱。
四十年后,原本无关联的两家,在2024年因源星电器行开始销售长虹的智能家电而有了第一次交集。
对关聿刚来说,最初只是将长虹的CHiQ冰箱与空调产品摆上了自家货架,没想到这一“尝试”,也成为他对长虹从浅层了解转向长期深入合作的起点。
不止于关聿刚。马来西亚200多家家电渠道商对长虹的认知更多停留在“产品可靠”浅层面,需要更多机会触及长虹品牌背后的故事。
长虹是一家怎样的企业,长虹的品质力和科技力体现在哪里?
9月22日,长虹揭开了答案。这一天,包括关聿刚在内的马来西亚经销商代表团,走进了位于中国合肥的长虹国际冰洗事业部。见证了一台洗衣机和一台冰箱在智能工厂“问世”的全流程。
如果说2024年CHiQ是长虹在马来西亚迈出投石问路的第一步,那么2025年则是长虹“商户请进来,品牌走出去,品质走上去”的策略上移。
这种上移也恰恰是给经销商解构长虹、增强合作信心的机会。
品牌与品质是长虹的底座
走进长虹的冰洗智能制造基地,机器的轰鸣如同一首工业4.0交响乐。
在基地智能制造生产线上,随着机器人摇臂全自动化不停地翻飞,经销商们见证了产品从原材料的精密筛选,到每一个零部件的组装,以及到整机组装的全过程。这也无疑是长虹将其品牌内涵与品质底气的双重呈现。
这种场景体验,与经销商们想象中长虹只是一个制造工厂有本质的不同,而是让他们真切且直观感受到“科技长虹”的含义。
对经销商们来说,“看到的是品牌”,是更加深入了解长虹的前世今生,以及看见一个全球化的长虹正在持续扩容。
“摸到的是品质”,是经销商们所见先进的智能制造,是保证每一台产品都拥有卓越的品质。
AI与供应链是长虹全球化的底牌
廖峻缘是马来西亚Kennedy Electrical & Electronic Sdn Bhd公司年轻的第一代家电人。
“过去我们对长虹不熟悉,今天当我们亲眼所见、所闻一个更加具象化的长虹时,更懂得了长虹智能制造的含义。”
Dynapopular Malaysia sdn bhd第二代家电人Ah Leong 表示,走进长虹并第一次知道长虹华意已连续十二年稳居全封闭活塞式压缩机行业全球首位,这更增加了我们与长虹持续合作的信心。
在品牌影响力方面,事实胜于雄辩。2024年,长虹跻身“世界品牌500强”第283位,日前,最新“亚洲品牌500强”发布,长虹跃居第51位。
长虹在品牌国际化上的发力,体育营销功不可没:从联姻国际雪联到德国滑雪协会,从牵手德国保时捷网球大奖赛到合作澳大利亚橄榄球悉尼龙队等,长虹借助全球顶级体育赛事不断深化全球品牌布局,扩大品牌声量。
在产业端,通过分布在全球的65个智能化工厂,长虹将AI技术渗透到智能排产、物流机器人、工艺参数控制等六大制造场景,实现了柔性生产与快速响应,构建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AI闭环”。
这种“AI+制造”的产业升级模式,为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提供了发展缓冲。换句话说,长虹的全球化已不再是单纯“出口产品”,而是全方位的“输出体系”。
让经销商从浅层认知到深层解构是长虹的底气
KWSJ trading Sdn bhd第二代家电人黄勤帏对《马来西亚智能家居网》表示,本次亲临长虹的冰洗智能智造基地,是对长虹的深层次解构,也深入理解了长虹的供应链整合、全球化布局与营销逻辑。
这也正是组织经销商参观长虹冰洗制造基地的底气——向他们展示智能制造能力,向全球展现长虹体系输出、品牌输出,以及供应链输出的能力。
在马来西亚,从销售长虹CHiQ到与长虹CHiQ成为“一家人”,从2024年的试水到2025年的策略上移,长虹吹响的马来西亚经销商集结号,传递出三层信息:
一是品牌与品质双轮驱动。在家电竞争激烈的马来西亚,长虹CHiQ的价值驱动将会走向台前,品牌与品质双轮驱动,将成为护城河。
二是经销商成为品质见证人。参观长虹冰箱智能制造工厂的逻辑,是让经销商了解更加真实、全面、客观的长虹,更是让他们成为“品质见证人”,是增强合作信心的纽带。
三是AI技术向全球输出。在全球,长虹的“AI+工厂”更加符合本地用户需求和供应链本地化诉求。这种全球协同的制造能力成为长虹可持续增长的核心要素。
对于长虹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活动,更是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集中展示。
对经销商而言,本次长虹智能制造工厂之行,“摸得着的品质”和“看得见的品牌”,更是一种能与自身商业未来绑定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