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88VIP“杀熟”实锤?算法算计下,会员权益成空谈!
在电商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各平台为留住用户、提升忠诚度,纷纷推出会员体系,淘宝 88VIP 便是其中典型。近期,一则“淘宝客服承认88VIP会员优惠更少”的消息,将电商会员体系推至风口浪尖。
事件起因是,多位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意外发现,同款商品的88VIP会员价竟比普通用户价格高,且会员还无法领取大额消费券。当消费者带着疑惑向平台客服求证时,客服的回应“不同用户享受优惠不同,系商家活动差异”,证实了88VIP会员权益退化。
原本被消费者寄予厚望的 88VIP 会员特权,本应是平台回馈忠实用户、提供额外实惠的举措,如今却陷入了这般尴尬境地。那么,所谓的VIP特权是实打实的优惠,还是算法黑箱下的“精准套路”?
“宠粉”变“杀熟”
淘宝 88VIP本应是平台与消费者之间坚固的情感纽带,是用户忠诚度的勋章,也是平台回馈用户的诚意象征。然而,一系列会员权益的缩水,淘宝 88VIP 正一步步走向信任崩塌的深渊,4200万88VIP会员恐将化为乌有。
一来,淘宝同一款产品88VIP会员比普通账号价格贵,这个曾经被无数消费者寄予厚望、视为购物省钱利器的会员服务,变成泯然众人矣的“伪优惠”符号,甚至沦为平台利用大数据实行差异化定价的“帮凶”。
比如:湖北武汉的花花(化名)发现,自己作为88VIP会员购买同一件泳衣竟比非会员妹妹贵了5元,不粘锅差价更高达12元。更有多名用户实测发现,开通88VIP的账号在购买天猫超市商品、美妆产品时,价格普遍比非会员高5-20元。
二来,淘宝许诺的88VIP“全年无限免邮”福利缩水让用户感到不便与不满,平台投诉率攀升。2025年2月18日,淘宝突然宣布88VIP退货包运费权益从“无限次”调整为年度288元额度,优惠力度大幅缩水。
用户原本将“无限次退货包运费”视为 88VIP 会员的重要保障,如今却不得不为超出额度的退货支付额外费用,购物的后顾之忧陡然增加。数据显示,消费保等平台相关投诉量已突破2000件,淘宝88VIP取消无限次退货包运费话题阅读量达34.8万次。
三来,淘宝出现大额消费券普通用户专享对88VIP会员限量的情况,连基础公平都难言保证。媒体爆料,2024年双11期间,部分会员发现平台发放的大额优惠券存在“定向屏蔽”,而非会员账号却能轻松获取。
总之,淘宝 88VIP 从“宠粉”变“割粉”的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破坏了电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大数据杀熟是“行业病灶”
大数据技术本应成为提升购物体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利器,却沦为“大数据杀熟”这一行业顽疾的帮凶,侵蚀着电商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淘宝 88VIP 会员“杀熟”事件绝非孤立,京东 PLUS 会员、拼多多省钱月卡同样深陷争议漩涡。
从消费者的遭遇中,大数据杀熟的恶劣影响清晰可见。
某京东plus会员表示:“我想下单个京东百亿补贴商品红米A43电视,一直提示销售火爆,无法下单,用家人和同事的较少使用的京东账号都是一下单就成功,杀熟杀的太明显了。”拼多多用户声称:“我发现自己被平台无故剥夺了所有优惠资格,月卡优惠券的使用范围也从“全场通用”变成了“限品类可用”。
大数据杀熟无疑是电商“行业病灶”,这种现象正给整个电商行业带来多方面的冲击。
从消费者层面来说,用户对电商的信任度显著下降,会变得更加谨慎和挑剔。电商行业兴起之初,凭借便捷的购物方式、丰富的商品选择以及诱人的价格,迅速赢得消费者青睐。但如今,大数据杀熟现象频发会使得潜在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也降低,新用户的增长速度减缓,甚至会出现用户流失的情况。
从平台角度来说,实施大数据杀熟的电商平台与商家,无异于饮鸩止渴。
以淘宝 88VIP 为例,曾经凭借极具吸引力的权益设置,吸引大量忠实用户,为平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如今,因“杀熟”行为引发众怒,用户流失风险大增。一旦大量核心用户离去,平台的流量红利将迅速消退,销售额与利润也将随之大幅下滑。
对于行业来说,消费者对电商行业的整体印象可能会从便捷、实惠转变为不可信、存在“套路”。这不仅会影响现有电商平台的发展,还会影响到整个行业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投资者可能会对电商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疑虑,从而影响行业的融资和发展壮大。
大数据杀熟已成为电商行业前行路上的巨大阻碍,若不及时彻底根除,整个电商行业将陷入信任崩塌、发展受阻的困境。
破局之路,在于重建信任
在流量为王、数据至上的电商时代,会员体系曾被视为平台构筑护城河的“黄金法则”。然而,当“88VIP 会员价比普通用户更高”“京东老客户被屏蔽优惠”等乱象频出,这场精心设计的会员狂欢,终究沦为了大数据时代的信任闹剧。
平台苦心经营的会员体系,为何会从“吸金石”变成“催命符”?答案藏在算法与商业利益的畸形纠缠中。
在流量红利消退的当下,电商平台对用户数据的挖掘近乎疯狂。通过用户浏览记录、消费频次、支付习惯等信息,平台用算法勾勒出精准的用户画像,将消费能力强、忠诚度高的会员群体标记为“高价值猎物”。
这种“精准运营”看似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实则是在透支用户信任。当算法将老客户等同于冤大头,用价格歧视收割忠实用户,会员体系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 消费者花钱购买的不是被杀熟的特权,而是被尊重、被优待的承诺。
当电商会员经济遭遇信任危机,平台应认识到会员体系的建设绝非一劳永逸,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用户权益的保护,未来破局之路,在于重建信任。
监管层面,亟需将“大数据杀熟”纳入法律规制的“紧箍咒”;平台层面,需摒弃 “流量至上” 的短视思维,回归商业本质。未来,平台应建立透明的定价机制,将会员权益白纸黑字写入服务协议,用刚性兑付替代模糊承诺;同时,引入第三方监督,让算法在阳光下运行。
平台终将明白:在商业世界里,没有什么比用户信任更珍贵的资产。这场电商会员经济的信任突围战,既是平台的自我救赎,也是行业向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唯有当算法回归服务用户的初心,诚意取代套路成为商业准则,电商行业才能走出信任危机的泥沼,迎来真正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