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9%到99.99%,Robotaxi正在跨越“最后一公里”?
2025年,或许注定是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爆发年。
此前,特斯拉宣布将于6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推出“完全无人监督”的Robotaxi服务,并计划2026年量产无方向盘车型CyberCab。
不仅如此,马斯克旗下AI公司xAI完成60亿美元融资,剑指算力超级工厂,试图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注入新动能。
全球网约车巨头优步(Uber)与Lyft则通过合作Waymo、Mobileye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此外,两大巨头于近日先后交出一季报,自动驾驶业务均取得进展显著。中国玩家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也不甘落后,与联手优步将Robotaxi服务拓展至中东与欧洲市场。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技术与资本的狂潮下,Robotaxi与AI的融合正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争夺的制高点,一场万亿级市场的全球竞速已然展开。
技术竞速进行时,AI算力与数据闭环的“护城河”之争
Robotaxi市场上,最大的热门之一——特斯拉已经与xAI形成“软硬合围”之势。现阶段来看,其核心竞争力就来自其全自动驾驶(FSD)系统的数据积累与AI算力支持。
据悉,其FSD V12版本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已经实现“拟人化”驾驶决策,可灵活应对施工路段、动物穿行等复杂场景。
相关数据显示,特斯拉FSD的累计行驶里程已经超过16亿英里,按照规划,FSDV13自10月推出后,必要接管里程数将提升6倍;预计在2025年一季度,FSD将在欧洲、中国监管批准后陆续落地。
此外,马斯克还强调,xAI与特斯拉的技术共享将缩短FSD迭代周期,推动Robotaxi的“ChatGPT时刻”——即技术成熟度跨越式提升。
不仅如此,xAI还将协助开发特斯拉的其他功能,包括电动汽车内部类似Siri的语音助手,以及为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提供动力的软件。
与此同时,全球技术路径也持续分化为两大阵营——成本派和生态派。
美国市场中,Waymo依托谷歌生态,已在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实现每周15万次自动驾驶出行,并扩展至机场等高价值场景。
中国玩家则通过成本优势抢占市场。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将单车硬件成本进一步压缩,其中车载计算单元成本下降80%,激光雷达成本下降68%;文远知行则通过阿联酋全境运营许可,成功落地中东最大商业运营Robotaxi车队,目前已累计进行超1700天的商业化运营。
全球玩家加速布局背后,Robotaxi相关融资额激增。截至2024年11月,Waymo估值已超450亿美元;优步也因自动驾驶合作股价年内上涨46.05%(截至5月13日)。
据麦肯锡咨询报告与中金公司研究数据预测,2030年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业务全球市场空间将超过2万亿美元。
技术突破与资本狂潮正在为Robotaxi行业构筑起新的护城河。特斯拉凭借16亿英里的FSD数据闭环与xAI的算力加持,逐步逼近“全场景泛化”的临界点;Waymo、小马智行等玩家则通过生态整合与成本革命,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或许,这场资本狂热的背后,“AI+出行”的蓝图正在成型。
从“硬件销售”到“生态服务”,商业模式已然重构
当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路网,当资本押注从“可能性”转向“可盈利性”,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已然浮出水面——传统汽车产业以硬件销售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正在被“数据驱动、服务增值”的生态模式颠覆。
而这场革命的核心逻辑在于:当车辆不再是终端消费品,而是可联网、可调度、可创收的智能节点时,车企的战场将从工厂流水线延伸至出行生态的每一个环节。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特斯拉的“共享经济+订阅制”。对此,马斯克曾表示,Robotaxi将彻底改变特斯拉的收入结构——车主可将闲置车辆接入“特斯拉网络”赚取收益,预计车辆利用率将得到显著提升,订阅服务也将贡献更为可观的收入。
特斯拉Robotaxi
而此前由特斯拉最早发明的FSD订阅制就已经为不少车企打开了新思路。若“共享+订阅”这一模取得成功,将进一步颠覆传统车企依赖硬件销售的盈利逻辑。
二是优步与Lyft的轻资产平台化战略。优步通过整合Waymo、小马智行等第三方技术,减弱了自建车队的高成本风险。
其合作模式包括收入分成(Waymo)与车辆采购(比亚迪计划部署10万辆Robotaxi),同时,优步在全球范围内超1.3亿的月活用户为自动驾驶企业提供了规模化的落地场景。
而Lyft则联手Mobileye与丸红,计划于2026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
从分工来看,丸红株式会社将拥有Robotaxi车队的所有权,Mobileye负责提供自动驾驶技术。Lyft则负责将这些自动驾驶出租车接入其叫车平台,并借助其子公司FlexDrive的车队管理经验来提供支持。
三是中国企业的“技术出海+本地化运营”突围。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以中东为跳板,借助优步平台进入阿联酋、迪拜等政策开放市场。
与此同时,沙特“2030愿景”与阿联酋“D33计划”将提供测试牌照与资金支持,中国车企有机会凭借20万-30万元的Robotaxi改造成本快速铺开。
可见,当特斯拉以“共享+订阅”重构车辆价值链条、优步/Lyft通过平台化战略降低技术落地门槛、中国企业以“出海+本地化”突破区域壁垒时,自动驾驶产业的竞争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单一技术竞赛转向“生态协同+场景渗透”的多维博弈。
政策、技术与全球化的三重博弈下,中国的机会在哪?
当下,特斯拉的Robotaxi网络试图将每辆汽车转化为“移动资产”,优步的第三方技术整合凸显平台方在产业链中的主导权,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则揭示了政策红利与成本优势的叠加效应。
然而,这一进程中,盈利模式尚未跑通(如特斯拉Robotaxi仍处试点阶段)、技术长尾问题(极端场景处理能力)与地缘政策风险(数据跨境监管)仍是核心挑战。
未来,行业竞争将围绕“合规性、技术成熟度、全球化资源调配”三大维度展开,形成更复杂的竞合网络。
而中国凭借政策先导性、技术本土化创新与全球化迂回布局,正在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尽管面临技术长尾挑战与地缘博弈风险,但中国在以下领域的战略机遇已清晰显现。
随着全球市场的监管分化,中美欧的“松紧带”效应既让市场有了喘息的机会,同时也面临更为复杂的变化。
美国得克萨斯州因宽松监管成为特斯拉Robotaxi试验田,仅需登记与保险即可上路;加州则因严格安全审查延缓Waymo扩张,欧洲则因数据隐私与就业保护争议,商业化进程滞后。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相较之下,中国正通过地方立法先试先行,为自动驾驶商业化铺平道路。北京、武汉等地2025年实施的L3级自动驾驶条例,逐渐将“个人乘用车出行”纳入合法应用场景,标志着政策重心从“测试监管”转向“规模化应用”。
长远来看,国内可通过政策组合拳(如税收优惠、路权优先)进一步激活企业参与车路协同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推动L4级立法突破,抢占全球标准制定话语权。
技术路径上,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与“中国方案”正在实现双向突围。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将单车硬件成本进一步压缩,足见国内企业在成本层面的执行力。
本土化创新方面,华为ADS 3.0通过车路协同,在复杂路口通行效率上超越纯视觉方案;百度Apollo依托高精地图与路侧感知设备,已在全国10个一线城市实现Robotaxi试运营。
而且,技术维度的合格门槛也已从“99%上升至99.99%”。此前,特斯拉FSD虽在常规场景表现优异,但在向加州提交测试数据的问题引发监管质疑。
对比来看,中国本土企业通过整合“低成本硬件+车路协同+数据闭环”,可率先实现Robotaxi规模化商用,并向东南亚、中东输出“中国式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全球化布局方面,中国车企正以中东为战略支点,规避欧美技术壁垒;极越也与百度Apollo合作,计划2026-2027年推出Robotaxi,试图以“中国方案”挑战特斯拉;北汽新能源也与小马智行签约,计划3年内在北京部署数千台无人车队,形成“城市级示范项目”。
尤其在产业协同层面,中国企业如激光雷达、高精地图、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领域已形成自主供应链(华为昇腾芯片、速腾聚创激光雷达),有效削弱特斯拉的全球采购优势。而且,不少本土企业已与中东车企达成合作,形成“技术输出+硬件出口”的双向收益。
借力中东政策开放窗口期,中国企业可构建“区域运营中心+技术标准输出”的全球化网络,同时规避欧美数据主权争议。
结语
当政策制定者试图用“安全”约束技术狂奔,当技术企业挣扎于成本与体验的平衡,当车企在“造车”与“出行服务”间摇摆——自动驾驶产业的终局,或许不取决于某家公司的单点优势,而在于能否构建“政策可容、技术可靠、商业可持续”的三角稳定结构。
这场博弈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次政策松绑、每一行代码优化、每一座城市试点,都在为新时代的出行图景添砖加瓦。
作者:江河有堤
来源:美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