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A赴港的活力集团,如何讲好巨头阴影下的“夹缝经济学”?
2025年开年,港股IPO市场延续了2024年的火热态势,京东分拆京东产发、网易有道冲刺上市等案例频现。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一家低调的出行服务企业——活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活力集团”)于近日重新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引发市场关注。
作为中国首个航班动态信息应用的缔造者,活力集团旗下“航班管家”“高铁管家”两大工具类APP,凭借1.97亿注册用户和6.47亿元年营收,试图在巨头环伺的互联网出行赛道撕开一道口子。
然而,面对携程、美团等头部平台的围剿,这家成立16年的企业能否突围?其“工具+数据”的商业模式能否支撑长期增长?
用户增长的AB面,2亿用户背后的“加速包经济学”
天眼查显示,活力集团由互联网创业者王江于2009年创办,并推出了中国首个航班动态信息应用“航班管家”,2012年后推出了高铁信息与购票应用“高铁管家”,逐步从最初的旅行信息提供商,成长为如今涵盖出行前、中、后全链条的一站式综合出行平台。
图源来自招股书
在行业头部企业主导、前三大平台合计占据88.2%市场份额的背景下,活力集团通过移动优先战略、创新技术能力与强大数据分析基础,建立起稳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注册用户数突破1.97亿人,付费用户忠诚度持续领先行业,2024年营收同比大增至人民币6.47亿元,2022年至2024年三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52%,同时经调整的净利润分别为-67万元、6164万元和7345万元。
然而,亮眼数据的另一面,是“工具属性过重”的商业模式困境。
问题一在于加速包等争议服务成增长引擎。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旅行相关服务收入为5.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7%,占总收入的85.7%。
该增长主要由于交通票务服务收入增加人民币0.98亿元所致。随着旅游业显著复苏,活力集团加强营销及宣传力度,并提升捆绑式增值服务,使得平台的用户基础及交易量同步增加。
问题二在于高频用户的价值悖论。2024年,活力集团付费用户中超过30%为高频旅客(每季度至少预订一次),这一群体的复购率显著领先行业均值。由于该群体更看重效率与智能化体验,因此对捆绑销售的敏感度也更高。
面对头部平台逐步完善的全链条优化布局,活力集团现有平台的服务或许很难在效率和智能化体验上持续领先。
问题三在于流量成本与体验失衡。尽管平台的获客成本较低,但用户停留时长不足,且缺乏社交、内容生态,相比携程发力直播、社区,美团整合本地生活,暴露出其生态闭环缺失的短板。
可见,工具型平台依赖“信息差盈利”的模式已触及天花板。当12306推出“候补购票”、航旅纵横接入美团生态,活力集团“查票-加速-抢票”的循环恐难持续。
夹缝求生术:1.4%市场份额的“错位竞争”逻辑
当在线出行市场步入生态化竞争深水区,活力集团1.97亿注册用户与52%复合增长的亮眼数据背后,正面临增长范式的根本性挑战。
然而,在巨头环伺的困局中,活力集团依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存韧性。2024年,公司月活跃用户中平均有25.2%为付费用户,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0%,显示平台服务黏性与商业转化能力俱佳。
这也揭示出一个关键命题:在垄断格局固化的万亿赛道,小体量玩家如何通过精准的错位竞争开辟生存空间?
活力集团交出的答卷是,在携程、飞猪横向扩张全品类时,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将资源集中注入"铁路+航空"垂直场景。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出行服务市场总GMV达29,542亿元,活力集团以约1.4%的市场份额位列市场第八。
细分领域方面,活力集团在在线火车票预订市场排名第三(市占率约2.4%),在线机票预订市场排名第五(市占率约1.9%),市场表现持续稳健。
整体来看,活力集团的生存策略呈现鲜明特征。一是垂直场景深度绑定。活力集团聚焦“动态信息+即时决策”场景,航班动态更新速度较快,而实时的航班服务也帮助其抓住了跨境出行的复苏窗口。
二是企业差旅服务成新增长引擎。比起切入大众需求的交通、住宿服务,活力集团另辟蹊径主攻B端。自2022年起,其企业差旅服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总GMV由2022年的4870万元增至2023年的1.09亿元,2024年为9030万元。
三是用数据密度对抗规模劣势。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活力集团的服务遍及逾220个国家和地区逾5100个机场,包括逾3500个国内火车站及为全球逾80万家酒店提供预订选择。活力集团覆盖全面的数据网络正在成为其to B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在行业巨头以规模优势构建生态壁垒的战场上,活力集团以“垂直场景+数据密度+企业服务”的三角战略,硬生生在1.4%的市场份额中凿出一条生存通道。
只是,这种“深度垂直但变现单一,数据广博但盈利薄弱”的矛盾,也恰如其分地折射出工具型平台转型的阵痛。
IPO背后的忧与喜,第二增长曲线的破局之道
当港交所的钟声即将敲响,资本市场更关注的或许是:这些用十年时间搭建的护城河,能否支撑起第二增长曲线的质变?
回顾来看,近年来,活力集团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突破口。但其试水的网约车业务“伙力专车”业绩始终不尽如人意,营收占比逐年下降。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2024年上半年,“伙力专车”提供的营收分别为1134.01万元、392.16万元、802.6万元、309.56万元。
此外,2021年至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活力集团五大客户的应占收入分别为人民币8460万元、人民币8980万元及人民币1.413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30.2%、18.0%及21.8%。
面对已成定局的网约车业务困境,以及相对集中的大客户阵容,寻求新的增长曲线成为必经之路。
在这一趋势下,国际化破壁势在必行。2024年,活力集团已经正式启动海外业务战略,后续的海外持续扩张可以首选泰国、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地进行落地,并借鉴携程收购天巡(Skyscanner)的经验,通过轻资产模式规避重投入风险。
此外,当主流平台开始放弃24小时人工客服时,活力集团可以将智能客服与真人服务融合,灵活调整真人服务时间,以解决商务用户紧急改签需求。这种"重服务"策略虽推高运营成本,却能有效换来整体服务的好评率。
与此同时,技术深水区——利用AI Agent重构服务范式刻不容缓。招股书显示,活力集团还计划提升在大数据分析和AI应用等领域的投资强度。预计进一步将AI融入业务运营中,并面向企业客户提供AI驱动解决方案,以及持续开发AI驱动的产品、功能和特性。
最后是生态联盟构建——从单兵作战到合纵连横。活力集团可以尝试与陕西纾困基金、华兴资本等战略投资者的深度绑定,为公司打开政企服务通道。
未来或可借鉴上汽-Momenta-享道出行的"主机厂+科技公司+资本"三角联盟模式,与高铁运营商、航空公司共建出行生态。
结语
在互联网出行巨头以生态闭环构筑垄断壁垒的时代,活力集团用16年时间书写了一部“小而美”的生存启示录。
当港股IPO钟声临近,这家工具型平台正站在价值重估的十字路口——其十年构建的动态信息护城河能否抵御AI技术革命?深度绑定的B端客户能否撑起第二增长曲线?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资本化命运,更映射出整个工具类应用转型的集体困境。在生态化竞争与专业化生存的博弈中,活力集团的上市征程或将重新定义“垂直赛道”的价值标尺。
作者:桑榆
来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