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效应下,中国跨境电商如何重构全球价值链?
当历史的指针拨向5月,全球贸易的硝烟已从传统的关税战场蔓延至消费主权的争夺。
美国以“对等关税”筑起高墙,而大洋彼岸的中国,一场以供应链韧性为核心的战略突围正悄然展开。
“中国游 中国购”继续升温。在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巨头备受冲击的同时,中国中免等国内免税零售、高端百货等板块受益政策,中国正将入境消费转化为品牌国际化的跳板。
反观美国,已经有些扛不住商品涨价了,4月30日关税政策又有新变化。比如,允许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在美国组装汽车的汽车生产商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
历史的剧本如此清晰,关税战的硝烟里,中国消费市场升温,全球贸易新版图铺展。那些以开放应对封闭、以韧性对抗脆弱、以价值超越价格的破局者,正在拿下赛点。
从美国消费困局开启跨境电商新赛季
美国推行“对等关税”政策,试图让依赖直邮模式的中国卖家陷入“成本暴增-利润归零”的生存困境,但也让本国消费者在通胀螺旋中被迫吞咽商品涨价的苦果。
例如,受到关税的冲击,电商平台Temu、Shein均已公告称,由于“近期全球贸易规则及关税变动”导致运营成本上升,将从4月25日开始实施价格调整。TikTok、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也提醒消费者商家可能会提价。“不想背锅”的亚马逊更是一度考虑过展示“关税成本”,让美国消费者对关税加到自己头上产生直观的体会。
无疑,这一涨价潮正在冲击消费者购买力,还引发了不少美国企业的供应链危机。
很多美国企业供应链高度依赖海外,尤其是中国制造供应链。高盛最新研报指出,美国3月份商品贸易逆差扩大幅度超过预期。3月份货物进出口双双增长。贸易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消费品进口增加,这可能反映了在关税上调之前进口的“抢跑”。面对原料成本上升,消费品巨头宝洁公司大幅下调了全年销售和利润预期,并表示美国消费情绪正在明显恶化。
有意思的来了,美国消费情绪确实恶化,但是对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及商品的需求度还在增长。4月中旬,敦煌网、淘宝、SHEIN成功霸榜美国电商应用榜。这预示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将继续抢占市场,进一步冲击美国本土零售商。
显然,实际成本由消费者和企业承担的关税政策,反而加速了美国零售业的“去全球化”困境。
在这场“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关税战中,为了打击中国电商,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拳出击”。
随着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加大对来自中国的包裹检查力度,清关流程复杂化导致跨境卖家物流成本增加数美元,时效延长至3—5天,商家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再加上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免税(T86)政策,依赖直邮模式的中国跨境电商面临严峻经营挑战。
美国这些举措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影响当然是显著的。可以预见,中小卖家将因为无法承担海外仓备货资金压力逐渐出清。
但是,这同样意味着,跨境电商会自发地转向,中国供应链也“不得不”再次进化,奔向新的曙光。
跨境电商寻找B计划
在美生意越来越难做,中国跨境电商开始谋求新出路。
首先,瞄准内需,对冲“关税风暴”的冲击。
从今年老铺黄金、泡泡玛特、中宠股份、蜜雪冰城、卫龙等一长串名单的涨幅可以看出,国内新质消费动能还是非常强大的。换句话说,中国年轻人的消费动力仍然充足。
重视内需及新消费方向布局,国内电商巨头今年都出台了各种举措扶持产业带企业发展。比如,拼多多近期发布推出“千亿扶持”计划,助推平台商家新质转型升级。此外,京东也宣布将推出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
对于很多致力于转向国内市场的跨境卖家来说,这是内外贸双轨并行,建立起更具韧性经营模式的机会。
除了国内大市场,面对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跨境电商也加速向欧洲、东亚等市场渗透,以打造跨境赛道的第二增长曲线。
4月,京东在英国伦敦地区测试运营欧洲线上零售品牌Joybuy的消息传出。据市场消息,京东已启动母婴和玩具品类国际品牌和出海品牌招商。与此同时,速卖通也与德国物流巨头Hermes展开合作洽谈,以进一步深耕欧洲市场。这表明京东和阿里都将出海方向对准了欧洲市场。
相比京东与阿里,拼多多旗下Temu早已布局欧美多国,如今正将注意力拉回亚洲市场。Temu正积极筹备直接进入韩国市场,自去年底起,Temu已开始为人事、总务、营销及物流等核心部门在韩国招聘员工,并计划建立综合物流系统以支持其在韩国的业务扩展。
电商巨头们调转方向,往往会对产业带商家起到指引作用,毕竟跟着走总能享受到更多扶持。
另外,作为出海“后花园”,东南亚未来多半也会受到更多商家竞逐。因为新兴市场政策环境相对宽松,比如东南亚关税门槛较低,且消费潜力尚未饱和,为国内跨境电商低价策略提供空间。
最后,中国品牌出海也开始打造“物美价廉”之外的竞争力,实现“好商品”的价值升维。
长期以来,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为跨境电商提供了高性价比的商品。例如,SHEIN通过整合国内服装产业带资源,以快速迭代和低价策略占领海外市场,其模式也被Temu等平台效仿。
但随着关税冲击,中国企业需要一场品牌化与国际化的战略性突围。
平台方面显然是鼓励这一发展趋势的。比如速卖通3月宣布,将加大百亿补贴力度,助力1000个新品牌销售额破百万美元。
另外从政策上看,当前政策也利好商家打造国际影响力,走向全球品牌。近期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新政,下调离境退税起退点,上调现金退税限额。这一政策落地后,有望刺激国货品牌进入境外旅客购物清单,中国中免等免税零售、高端百货巨头有望崛起,与拼多多、阿里、京东推动的内需激活形成共振,将助推国内企业品牌国际化转型落地。
美国零售业的困境,与中国跨境电商的积极转变,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疑说明,这场博弈不仅是商业竞争,更是全球贸易秩序重构的缩影。
回归竞争本质:一场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考
当沃尔玛的货架渐显空旷,海南免税店的队伍蜿蜒如龙;当美国车企为零部件涨价减产,比亚迪的电动巴士正驶入英伦街头。
图源:比亚迪
毫无疑问,这场博弈的答案渐渐清晰。
美国以关税切割全球产业链的尝试,反而催生了数字时代的“去品牌化”奇观:在TikTok直播间和Temu跨境包裹中,白牌商品席卷美国市场,冲击欧美大牌生意。这说明,中国制造正在越过层层中间商直抵海外家庭,百年贸易霸权壁垒正在土崩瓦解。
同一时间,国内政策为“中国好物”离境退税提供更多支持,跨境电商巨头给予平台商家的“百亿/千亿扶持”,这些都为中国企业将关税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提供更多底气。
这些镜像般的对比,昭示着未来的竞争不在关税表里,而在于更敏捷、更智能、更具张力的供应链。
因此,在未来,跨境电商的核心叙事是,谁能更快让供应链变“价值链”、打造品牌护城河。
跨境商家能否从“成本优势”进化到“价值赋能”,决定了其能否继续留在桌上,在这场“东升西落”的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电商巨头们来说,同样也是如此。谁拥有更多优质品牌商家,就能凭借高质量生态掀起新全球化浪潮。
真正的终局胜利,永远属于竞逐价值链上游的强者。
来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