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财报解读:龙大美食聚焦食品板块,预制菜跑出一匹“黑马”?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预制菜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美味的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预制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竞争也日渐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龙大美食作为一家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企业,凭借其优质的产品、创新的技术、稳健的战略,在2022年实现了逆势增长,扭亏为盈,成为预制菜领域的黑马。

get?code=NmRhYzE5YzU0NWQ1ZjA3NDUzOTg0MTA4ODExZTAxNTYsMTY4MzQ3MDIyMTI3NQ==

近日,龙大美食发布了2022年年度报告,向投资者展示了其在过去一年的经营成果和发展亮点。

营收净利双增,龙大美食有自己的“坚持”

作为国内领先的食品企业,近年来龙大美食坚持“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为主体、以养殖和屠宰为两翼支撑”的“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战略。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食品板块,坚持推进预制菜业务的发展。

根据2022年年度报告,龙大美食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1.16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37.56万元,同比增长111.45%。公司营收和利润双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业务结构来看,食品业务已成龙大美食第二增长曲线。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食品板块,坚持推进预制菜业务的发展,积极应用市场思维打造亿元级、千万元级的大单品,以大单品策略快速服务市场,实现了食品板块的持续增长。

年报显示,2022年,公司食品板块实现收入16.52亿元,同比增长7.1%,食品板块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由7.9%提升至10.25%;食品销量7.16万吨,同比增长38.99%;其中预制菜业务实现收入13.14亿元,同比增长11.16%。

近年来,预制菜产业发展迅猛。202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随着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大,预制菜行业快速增长。尽管中国预制菜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伴随着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产品供给的不断丰富,B、C端市场有望迎来需求双旺的增长态势。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到1.07万亿元。

聚焦主业的同时,深入挖掘第二增长曲线,从发力食品板块到取得明显业绩增长,龙大美食决策精准,执行强力。细化来看,他具体做了哪些事呢?

聚焦食品板块,深挖第二增长曲线

2022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受到外部环境、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食品行业面临一定的压力和变化。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龙大美食依旧保持盈利,这充分显示出其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优势。那么,龙大美食是如何做到的呢?松果财经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龙大美食持续加强产品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类。在消费者口味把握方面,据中证网消息,龙大美食在山东、上海、四川建有国内领先的食品研发中心,打造“三位一体”的研发格局,便于快速掌握当地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变化趋势、深度把握当地食品口味喜好程度,持续推进特色食品的主动研发。报告期内,公司累计开发新产品185款,其中预制食材类8款,预制半成品138款,预制成品39款。

其次产能和渠道均有明显优势。报告期内,龙大美食“成都龙大”、“莱阳熟食新工厂”以及“安达新工厂”陆续投产,公司现有食品产能15.5万吨/年,未来产能将提升至33万吨/年,实现东北、华东、华北、西南、华中、华南等区域全覆盖,助力全国市场开拓和网络布局。

而在渠道方面,龙大美食积极推进新零售渠道的建设与发展,以新媒体渠道为触点,通过短视频、电商直播等多种方式提升消费者粘性和活跃度,提升了电商渠道销售收入。报告期内,通过京东、叮咚、抖音、快手等平台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京东平台销售8660万元,同比增长425%,猪肉品类稳居第一;叮咚销售7899万,同比增长33.7%。

近年来,龙大美食坚持“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为主体、以养殖和屠宰为两翼支撑”的“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战略实为明智之举。

结语

龙大美食作为一家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企业,在2022年持续保持稳健增长。在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也都表现优异。

未来,随着龙大美食进一步精进服务力以及持续做强产品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有望重塑厨房工业革命,引领万亿预制菜肴赛道崛起。

来源:松果财经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财报解读:兼顾长远与当下,康佳聚焦主业以“不变”应“万变”?
« 上一篇 04-27
欧盟半导体产业提速与美国形成竞合。
下一篇 » 04-27

相关内容

技术和服务双加持,欢太科技完善防沉迷举措,用心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AI智能让老板云APP更加先进 为企业助力有科技力量
李国杰院士谈CPU发展与安全:统筹生态系统培育,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
李国杰院士:突破关键技术需政府、企业与科技界协同合作,实现市场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