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杨书剑掌舵华夏银行三季报:修复式增长下,股份行转型破局与挑战

b4799cda14a04e328346927f5ae2fe2d~tplv-tt-shrink:640:0.image?lk3s=06827d14&traceid=202511052132560649A93DFB0E2301B8DF&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mwXZEjJPx3nb4JR%2FmTUSlOfBlxk%3D

作者丨梅岚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2025年10月,华夏银行披露的三季报,成为杨书剑出任董事长后的首份“业绩答卷”。

在宏观经济弱复苏、银行业息差持续承压的行业背景下,这份财报呈现出鲜明的“修复性特征”:前三季度净利润降幅收窄至2.86%,较上半年大幅收窄5.09个百分点;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长7.62%,实现由负转正的关键突破。

1a071d6be71f48f491931e17710df711~tplv-tt-shrink:640:0.image?lk3s=06827d14&traceid=202511052132560649A93DFB0E2301B8DF&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t2pRr3BohV5Q24SaoEVe05wW%2ByQ%3D

图/浙商证券

这种“总量企稳、单季向好”的表现,既印证了新管理层在成本管控、资产结构调整上的初步成效,也折射出城商行在行业转型期“求稳”与“求进”的艰难平衡。

当银行业普遍面临“营收增长乏力、风险防控压力加大”的困境时,华夏银行的“修复式增长”能否持续,新管理层的战略布局又将如何破解行业共性难题,成为市场关注的核心。01 利润修复:从“降速收窄”到“单季转正”的底层逻辑

华夏银行三季报最引人注目的,是利润端呈现的“V型修复”态势。

纵向对比,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79.82亿元,同比下降2.86%,虽较2024年同期3.10%的正增速有所回落,但较上半年7.95%的降幅已大幅收窄,显示出盈利底部逐步夯实。

横向看,三季度单季净利润65.12亿元,同比增长7.62%,不仅扭转了二季度的负增长态势,更较2024年同期3.60%的增速翻倍,利润修复节奏明显加快。

这种改善并非偶然,而是新管理层“精准施策”的结果,核心逻辑可拆解为两大支撑。

其一,利息净收入的“压舱石”作用凸显。尽管2025年银行业整体息差仍处下行通道,但华夏银行通过“量价平衡”策略,实现利息净收入基本稳定。

三季度末,贷款总额达24355.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3%,增速较2024年同期加快1.24个百分点,且贷款结构向高收益领域倾斜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较上年末提升0.8个、1.2个百分点,有效对冲了利率下行带来的收益压力。

32adabda768541ea8f995d69efc54284~tplv-tt-shrink:640:0.image?lk3s=06827d14&traceid=202511052132560649A93DFB0E2301B8DF&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3mxtW6UYes%2F8Eq42zao2%2Bp0b2tc%3D

同时,负债端成本管控成效显著,三季度末存款总额23389.6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2%,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其中活期存款占比提升至38.5%,较上年末提高2.3个百分点,低成本负债规模的扩大,为息差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二,拨备策略调整释放利润弹性。三季度末,华夏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49.33%,较年初下降12.56个百分点。这一调整并非风险抵御能力弱化,而是基于资产质量企稳后的“精准计提”在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适度降低拨备计提力度,既符合监管导向,也为利润释放创造了空间。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华夏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减少18.6%,其中三季度单季减少25.3%,直接推动净利润增速回升。

这种“以拨备换利润”的操作,体现出新管理层在“风险防控”与“盈利改善”之间的灵活平衡,也为后续业绩修复预留了空间。

不过,利润修复的背后仍存隐忧。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48.81亿元,同比下降8.79%,较2024年同期0.04%的微增态势明显承压,核心原因是非息收入拖累受债市波动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62.3%,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仅增长1.2%,非息业务尚未形成稳定增长极。

41175af0bbf94a8895d39180e058ae75~tplv-tt-shrink:640:0.image?lk3s=06827d14&traceid=202511052132560649A93DFB0E2301B8DF&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VhAAUQAKPGkkIySvB6Whw9JMNqQ%3D

这意味着,当前利润修复更多依赖“成本管控+拨备调整”的短期手段,若营收端不能尽快企稳,长期增长动力仍存不确定性。02 资产结构:规模扩张与质量优化的“双轮驱动”

新管理层上任后,华夏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上呈现出“规模稳增、结构优化”的鲜明特征,这既是应对行业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从规模看,三季度末资产总额达45863.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0%,增速较2024年同期加快2.66个百分点,不仅高于股份行平均3.5%的增速,也创下近三年同期新高。这种规模扩张并非“盲目铺摊子”,而是与结构调整深度绑定,体现出“有质量的增长”导向。

贷款端的“结构升级”尤为突出。华夏银行将信贷资源向“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倾斜,三季度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5.6%,占公司贷款比重提升至28.3%;绿色信贷余额增长12.8%,占比提升至19.7%。

这些高增长领域不仅契合国家战略导向,也具备更高的风险抵御能力与收益空间。

数据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不良率仅为0.65%,远低于全行1.58%的平均水平,实现了“收益提升”与“风险可控”的双赢。

同时,零售贷款结构也在优化,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占比分别较上年末调整0.5个、1.1个百分点,高收益的消费信贷占比提升,进一步优化了贷款收益结构。

1f1200e74607446897d0674daad1a5e2~tplv-tt-shrink:640:0.image?lk3s=06827d14&traceid=202511052132560649A93DFB0E2301B8DF&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Oqru4MZr15rvzM2iaTUhB8zeP1E%3D

负债端的“成本革命”成效显著。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华夏银行将“压降负债成本”作为核心任务,通过“扩大活期存款规模+优化定期存款结构”双管齐下,实现存款成本稳中有降。

三季度末,活期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2.3%,增速远超定期存款5.8%的水平;1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占比下降至25.6%,较上年末减少3.2个百分点。

低成本负债规模的扩大,不仅缓解了息差下行压力,也为资产端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支撑。

2025年前三季度,华夏银行存贷比稳定在104.1%,较上年末基本持平,未出现“存贷失衡”风险。

资产质量的“企稳向好”则为规模扩张保驾护航。

三季度末,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1.58%,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连续三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减少12.6亿元,实现“不良率、不良额双降”。

同时,风险处置力度持续加大,前三季度累计处置不良贷款328.5亿元,同比增长18.7%,处置规模创同期新高。这种“存量化解+增量防控”的组合,有效降低了资产端风险压力,为新管理层的战略布局创造了稳定环境。03 行业挑战:营收承压与转型突围的“双重考验”

尽管华夏银行三季报展现出积极的修复态势,但放在银行业整体转型的大背景下,仍面临“营收增长乏力、非息业务薄弱、行业竞争加剧”的多重挑战,这些既是华夏银行的个体难题,也是城商行群体的共性困境。

营收端的“增长焦虑”最为突出。2025年前三季度,华夏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79%,其中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3.2%,非息收入同比下降21.5%,收入结构的脆弱性凸显。

从行业看,2025年上半年股份行平均营业收入增速为-2.3%,华夏银行的降幅远超行业平均,反映出其在收入创造能力上的短板。

核心问题在于,传统利息收入受息差下行压制,非息收入又因资本市场波动、中间业务创新不足而增长乏力,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传统的银行卡、结算业务收入占比仍超70%,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高附加值业务贡献有限,非息业务尚未成为营收增长的“第二引擎”。

b6d4ce0549a94fd4ac62a01395173b9c~tplv-tt-shrink:640:0.image?lk3s=06827d14&traceid=202511052132560649A93DFB0E2301B8DF&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MZNCl2TPPNAdghPZdARGrjcXvJ4%3D

非息业务的“转型滞后”也制约了长期竞争力。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银行业普遍将“非息业务转型”作为突破方向,2025年上半年股份行平均非息收入占比已达28.5%,而华夏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仅为18.2%,差距明显。

具体来看,财富管理业务规模偏小,三季度末零售AUM(管理客户资产)较上年末增长5.6%,低于股份行平均8.3%的增速;投行业务中,债券承销、并购贷款等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2.7%,未能抓住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的机遇。非息业务的薄弱,不仅影响营收稳定性,也削弱了其应对息差下行的能力。

行业竞争的“挤压效应”进一步加剧。当前,银行业分化趋势明显,国有大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抢占零售、普惠市场,股份制银行则在财富管理、科技金融领域加大投入,城商行面临“两头挤压”的困境。

华夏银行作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资产规模、客户基础上与头部股份行存在差距,在区域深耕上又不及地方城商行,若不能尽快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可能在行业洗牌中进一步被边缘化。例如,在普惠小微贷款领域,2025年三季度末华夏银行普惠贷款余额增速为10.2%,低于招商银行15.8%、宁波银行23.5%的增速,市场份额面临被侵蚀的风险。结语:“修复式增长”之后的转型突围

华夏银行三季报呈现的“修复式增长”,是杨书剑董事长为首的新管理层交出的首份合格答卷。利润端的改善、资产质量的企稳、负债成本的管控,都展现出清晰的战略思路与执行成效。

但这份答卷也暴露出营收结构、非息业务等深层次短板,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决定华夏银行能否从“短期修复”走向“长期增长”。

从未来策略看,华夏银行需在三个方向实现突破:

一是强化营收增长动能,在稳定利息收入的同时,加快财富管理、投行业务创新,培育非息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二是深化资产结构优化,持续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精准放贷”提升资产收益水平;

三是夯实风险抵御能力,在适度调整拨备的同时,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为转型发展筑牢安全底线。

对于华夏银行而言,三季报的“修复”只是起点,如何将短期成效转化为长期竞争力,仍需新管理层拿出更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与更有力的执行举措。


*如果大家有关于中泰信托吴庆斌、建华建材、深圳优制云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郑能欢、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贾黛舒、句容市人民法院赵剑岚、南京市鼓楼人民法院刘桂占的相关新闻线索,欢迎联系我们,我们将联合其他媒体进行全球范围的重点报道。
SML集团引入新投资者 加速下一阶段全球增长
« 上一篇 11-07
泓格生医参展 2025 COMPAMED 低析出与自润滑 TPU 开启医用材料性能新格局
下一篇 » 11-07

相关内容

高价面包频现引众议,现存面包烘焙相关企业超62.4万家
让年轻人收藏历史的“文博热”,现存文创相关企业超128.2万家
多大学开设“带娃”专业,现存托育相关企业超12万家
2025炒黄金平台推荐:正规的贵金属交易网站排名与优选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