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单月蒸发4000亿市值,小米汽车流量降温,机器人能否扛下这局?

日前,《2025胡润百富榜》正式发布。雷军以3260亿元的财富总额排名第五,个人财富比去年增长1960亿元,增幅高达151%。为此该榜发起人还直称雷军为“增长王”。

然而,光鲜背后暗流涌动。榜单发布前的近一个月,小米集团-W(01810.HK)市值蒸发超4000亿港元,且至今尚未企稳。

陡峭的调整形势下,核心矛盾在于小米YU7的到来并未如大众所期待的那样再度掀起小米汽车的又一个传说,更没有如愿带动小米SU7进一步走量;相反衍生市场热度骤降,风评逆转,进而带动场内恐慌情绪蔓延。

get?code=ZjAyZDkzMDY3NWRkMzE3ZDMxNGJiNDllMTY0MzhmMGYsMTc2MjE0MDQ1MDczMw==

不过,与此同时,全球科技界掀起的“造人运动”再度热情高涨,恰逢小米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CyberOne以美术类作品形式露面,其机器人业务被推到台前,成为市场寻找新增量预期的焦点。

那么,当汽车增长引擎短期降速,同样被寄予厚望的机器人业务,能否为小米扛起增长大旗?资金仍在寻找确定性增量,小米需要答案。

小米汽车的冷热交替:前端销量狂奔,后端溢价收缩

以“人车家全生态”为核心战略玩法的小米汽车,确实基本面很扎实,目前手机和物联网设备两大支柱性业务板块始终稳扎稳打,韧性十足。

可这也并不能否认小米汽车是小米集团此前这一轮市值大爆发,股权高溢价的核心驱动因素。

小米汽车背负了小米集团更大的增量想象空间。

从销量数据来看,小米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并未消失。9月其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台,与零跑、鸿蒙智行、小鹏、极氪处于同一销量梯队,甚至超过同期理想汽车的3.3万台交付量;且10月月交付量维持在4万台以上,至今前10个月累计34万台。后续两月大概率能继续延续这一月交付规模,这意味全年交付量极可能破40万台,远超35万台全年目标。

get?code=NWMwMzg0YWI2ZjA1NDk1ZmUxOWZkNTljYjNlNzJmMDIsMTc2MjE0MDQ1MDczMw==

这是个怎样的水平?参考赛力斯去年凭借超42万台新能源车总销量曾实现1451.8亿元营收和59.5亿元净利润,小米汽车即便作为新玩家,由于前期技术、产能投入等固定资产投入过高,盈利水平没那么早实现同等规模的爆发,但也足以证明其成长弹性之高。

更何况,从单车毛利率上来看,小米汽车的优势也极为显著。据25Q2财报数据,小米汽车单车毛利率创新高,达26.4%,同/环比分别增了71.4%/13.8%。作为参照,同期问界毛利率为29.5%,理想20.1%,极氪20.6%,特斯拉汽车业务则为17.2%。按单车平均售价计算,小米汽车单车毛利可达6.7万元,在可比头部新势力玩家中也是非常能打的。

不过走得太快,也容易被人质疑走得不稳。自YU 7发布后的近几个月,小米汽车由于多起交通事故一直被顶在风口浪尖上,风评也出现极大扭转。

这一变化直接传导至转单及二手车等二级衍生市场。此前因需求爆火与交付周期长形成的转单套利空间迅速收缩:据媒体报道,SU7订单回收价已从数月前的加价万元一度跌至1500元,YU7订单也仅余2000-3000元,这意味着早期支付 5000 元订金的车主转手不挣反亏。

二手车市场虽然较转单市场更稳,但溢价空间同样明显被压缩,行驶百公里以内的YU7准新车挂牌价较新车仅高出约1万元,最低报价 25.98 万元仅比官方指导价高 4000 元,溢价幅度较上市初期大幅收窄。

二级衍生市场的降温,本质是消费者理性回归。

而站在投资者的维度,小米汽车不是真的不好,完全失去市场竞争力了,而是这种好低于投资者最初为其预设的超高预期,导致市值中溢价过高的部分出现崩塌。再加上购置税免税窗口期临近,小米虽然以“兜底”政策刺激订单,但接下来市场将对整个新能源车市场的销量表现持观望态度。

机器人业务:布局十年的“后手”可上桌了吗?

有时候调整或许也是为“上车”创造机会。一方面,至今小米集团的估值总体其实已回归到相对合理的估值区间。另一方面,汽车业务板块短期虽然进入冷静期,投资者却已开始权衡机器人是否有望成为小米的又一个全新增量预期点。

消息面上,日前,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CyberOne”完成美术类作品著作权登记,使得小米机器人再度进入公众视线中。

与此同时,随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整个机器人产业关于新产品问世、量产等新消息层出不穷,整个产业早已开始躁动。

譬如在融资层面,据悉四季度仅剩的最后两个月中,宇树、智元、傅里叶、乐聚等机器人厂商或陆续推动上市进展,这些国产人形主机厂加速的证券化进程正在持续板块情绪高涨;而在产品迭代层面,英伟达、富士康合作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小鹏第五代的人形机器人,以及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进展都将于11月陆续公布。

那么,小米机器人布局如何了?与市面上其余产品相比,有何优势?

get?code=NGQ1Y2NlMzBkZDhhM2Q5ZGMxNWJkYzk1M2QyMzVkZjgsMTc2MjE0MDQ1MDczMw==

小米机器人的布局其实很早。2021年成立机器人事业部,次年便发布首代人形机器人CyberOne,彼时特斯拉Optimus还处于原型机研发阶段;第三年小米成立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小米机器人项目正式落实推进;到了去年6月该子公司已迁入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并引入国资股东。

至今,小米开始将机器人产线与汽车制造体系深度融合,并逐步实现研发制造一体化布局,从而推进机器人在自由制造系统的分阶段落地。据悉,第三代人形机器人CyberOne已于今年2月起在亦庄智能工厂分阶段落地,承担质检、物料运输等任务。

很显然,作为同时具备智能终端和汽车制造能力的科技企业,技术同源性成为小米机器人的核心优势。

正如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曾学忠的观点:“仿人机器人是技术、制造、服务三个核心能力的交汇点,也是软硬件跟 AI 技术融合的制高点。”

小米能够将造车、四足机器人积累的AI感知、决策系统、核心零部件技术等研发成果快速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据小米官方披露,小米机器人已构建起覆盖硬件系统、软件算法及传感控制的完整技术体系。

除去对内延展布局机器人产品线外,小米集团其实自2015年便开始对外投资押注机器人链条中的潜力股公司了。至今其已投资了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近50家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方案、工业场景、消费服务等全产业链企业,累计投入超150亿元,形成供应链闭环。

这种“自研+投资”的模式,有望形成供应链闭环与研发良性循环,一旦商业化产品落地,其规模化量产速度可能远超小米汽车。

不过,从产业现实来说,机器人业务仍处商业化早期。小米机器人短期更可能先从C端智能服务机器人切入,逐步释放商业化价值。而人形机器人作为“人-车-家”生态的一环,其长期价值在于成为连接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超级终端”,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时间沉淀。

正如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预判:“将来智能汽车的厂商都会同时是智能机器人的厂商。” 小米的机器人业务未来可期,但短期内难以完全承接汽车业务的增长重任。

终局不是造车or造机器人,是造“生态”

回归企业本质,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于“人车家全生态”的协同打法。无论是汽车业务的调整,还是机器人业务的培育,最终都将服务于这一长期战略。

get?code=OTZiNGM4MWM2ZDExMzhmOTM1MDRhNGQ2ZDJkNGM1NDQsMTc2MjE0MDQ1MDczNA==

事实上,这轮调整完毕后,小米汽车依旧值得重点关注。原因在于汽车业务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待释放。

面对市场调整,小米正采取多重举措稳住基本盘:渠道方面,10月计划新增22家门店,覆盖郴州、达州、邯郸、乐山等6座二三四线城市,进一步下沉市场;政策层面,抓住2025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全免的最后窗口期,推出兜底安排,并乘机锁定更多潜在订单;产品层面,除了持续优化 SU7、YU7 系列,传闻中的高端 SUV 车型 YU9 已露出风声,将瞄准问界 M8/M9、理想 L9 盘踞的高端市场,丰富产品矩阵。

盈利层面,花旗、华泰等权威机构也纷纷给出乐观预期,普遍预测小米汽车将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盈利规模预计达 7 亿至 10 亿元。而若预测成真,小米汽车从2024 年 4 月首款车型交付到实现盈利仅需 18 个月,远快于蔚来的 4 年和小鹏的 3 年,这样的实力显然平庸不了半点。

长期,机器人业务的前瞻布局将进一步强化其生态协同的赋能价值。小米在AI技术、供应链管理、渠道布局等方面的积累,将为机器人业务提供支撑;而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也将反哺汽车、手机与智能家居业务,形成 “1+1+1+1>4”的协同效应。

总而言之,任何市值的短期波动难以避免,企业的长期价值最终是由核心竞争力决定。小米单月蒸发4000亿港元市值,是高预期下的理性回调,而非基本面的崩塌;小米汽车也并非失灵,而是从“流量神话”回归稳态经营;至于机器人虽未到扛旗时,却为未来埋下伏笔。

来源:港股研究社


*如果大家有关于中泰信托吴庆斌、建华建材、深圳优制云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郑能欢、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贾黛舒、句容市人民法院赵剑岚、南京市鼓楼人民法院刘桂占的相关新闻线索,欢迎联系我们,我们将联合其他媒体进行全球范围的重点报道。
从拼“复杂”变成比“简单”,今年双11大变样
« 上一篇 11-03
王威东掌舵下的荣昌生物,三季报“增长与亏损” 双显
下一篇 » 11-03

相关内容

极光携EngageLab与GPTBots亮相日本DXPO福冈展
哈尔滨现真人鸳鸯火锅洗浴,现存洗浴相关企业超49万家
锂离子电池编码新规落地,现存锂电池相关企业超2.9万家
女子做美甲咬牙硬扛被疼哭,现存美甲相关企业超158.4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