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父子的郎酒IPO困局:高端化破局不易,多重隐忧添变数
作者丨前哨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当赤水河沿岸的酱酒热潮逐渐退去,郎酒跨度十余年的IPO征程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更显焦灼。
从2002年汪俊林接手濒临破产的郎酒集团力挽狂澜,到其子汪博炜以郎酒股份总经理身份站上“世界50最佳酒吧”颁奖台、携青花郎等产品深耕国际高端消费市场,这场横跨二十余年的企业变革,既镌刻着家族传承的代际印记,更深刻折射出白酒行业转型期的生存法则。
在高端化与资本化的双重驱动下,汪氏父子正带领郎酒走出一条“守正创新”的新路径:既延续酱香核心战略冲刺资本市场,又通过国际舞台亮相、酒饮场景创新拓展品牌边界。
如今,这家四川酒企正站在规模扩张与价值提升的平衡木上,一边应对 IPO 历史遗留的合规性拷问,一边以更现代的姿态对接全球市场,迎接市场与时间的双重严苛考验。从 “拯救者” 到 “守成者” 的战略延续
汪俊林与汪博炜父子在郎酒的角色分工,恰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缩影。
2002年,汪俊林以“外部引入者”的身份接手郎酒时,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酒企正深陷债务危机与经营困局,年产量不足万吨,品牌影响力日渐式微。
凭借“一树三花”(酱香、浓香、兼香并举)的产品战略与大刀阔斧的渠道改革,汪俊林用十年时间将郎酒从破产边缘拉回正轨,2012年营收突破百亿大关,跻身行业前列。
近年来,随着汪博炜以郎酒股份副董事长等身份参与企业管理,父子二人形成“战略定调 + 执行落地”的治理格局。
汪俊林主导的“高端化”核心战略得到延续,将资源向核心酱香产品倾斜,推动青花郎对标茅台、习酒,试图在高端市场撕开缺口;汪博炜则更聚焦年轻消费群体与数字化转型,通过电商渠道拓展与品牌年轻化运营,为郎酒注入新活力。
这种 “老带新” 的模式,既保留了企业战略的连贯性,也试图通过代际补充应对消费市场的迭代变革。
但值得注意的是,家族式管理的隐忧始终存在。
汪俊林通过直接与间接持股方式实际控制郎酒股份,汪博炜的逐步上位进一步强化了家族对企业的掌控力。
这种治理结构在决策效率上具备优势,但也面临内部制衡机制不足的质疑,如何在家族传承中保障中小股东利益,避免战略决策的“一言堂”风险,成为郎酒IPO审核中绕不开的话题。营收高增背后的盈利质量考验
在汪氏父子的战略推动下,郎酒近年营收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营收突破200亿元,其中酱香酒板块贡献超七成收入,青花郎系列作为核心高端产品,年销售额已接近百亿规模。
但光鲜数据背后,盈利质量与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正在显现,暴露出高端化战略的深层短板。
从财务数据看,郎酒的“增收不增利”现象值得警惕。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150亿元增至200亿元,复合增速15%,但归母净利润增速仅为8%,显著低于营收增速。
深究其核心原因在于高端化进程中的“成本失控”,对标茅台,郎酒持续加大基酒储存与产能建设投入,2024年基酒储存量突破30万吨,相关固定资产折旧与管理费用同比增加22%。
同时,为抢占高端市场份额,青花郎在渠道端的返利与促销投入居高不下,导致销售费用率长期维持在35%以上,远超茅台(约7%)与泸州老窖(约20%)的水平。
行业竞争的白热化进一步压缩了郎酒的盈利空间。
在酱香赛道,茅台凭借绝对品牌优势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习酒、国台等竞品通过差异化定位分流客户;浓香领域,泸州老窖、五粮液的渠道壁垒难以突破。
汪氏父子押注的“酱香高端化”,陷入“提价难达预期、降价损害品牌”的两难境地。
2024年青花郎终端价较指导价倒挂超200元,既削弱了经销商信心,也暴露了产品真实溢价能力的不足。合规性与成长性的双重拷问
汪氏父子对郎酒资本化的渴求由来已久,但IPO进程却屡遭波折,核心症结在于合规性瑕疵与成长性可持续性的质疑。
早在2020年,郎酒首次递交招股书便因关联交易、资金拆借等问题被监管层问询,其中多笔与汪俊林控制的其他企业的资金往来,引发市场对 “家族利益与企业利益边界模糊”的担忧。
尽管2024年更新的招股书显示,相关不规范操作已完成整改,但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完全消解。
数据显示,2021-2023年,郎酒与关联方发生的采购、销售及资金拆借金额累计超50亿元,占同期营收的18%。
监管层重点关注的“关联交易公允性”问题,本质上考验着汪氏父子在家族产业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平衡能力,若不能彻底厘清关联关系,将直接影响上市审核进程。
更关键的是,资本市场对郎酒的成长性存在深层疑虑。白酒行业已从高速增长进入存量竞争阶段,2024年规上白酒企业营收同比仅增长4.1%,高端市场增速放缓至8%。
汪氏父子主导的 “产能扩张计划”,拟募资150亿元用于酱酒产能建设与基酒储存,面临“产能过剩”的潜在风险。
当前酱酒行业基酒库存已达历史高位,若未来消费需求不及预期,郎酒的大规模投入可能转化为资产减值压力,影响盈利稳定性。手札:传承之下的价值回归之路
从汪俊林的 “破局求生” 到汪博炜的 “守成创新”,郎酒的发展轨迹始终与汪氏父子的战略选择深度绑定。
在高端化与资本化的双重征程中,这家百年酒企既拥有赤水河核心产区、深厚工艺积淀等天然优势,也面临盈利质量不足、行业竞争加剧、合规性待考等现实挑战。
对于汪氏父子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回归“价值本质”:短期需彻底厘清关联交易,完善公司治理,以合规性打消监管疑虑,为IPO扫清障碍;长期则需跳出“规模崇拜”,将资源聚焦于酱香核心产品的品质提升与品牌建设,通过差异化竞争构建真正的高端壁垒,而非依赖渠道促销与产能扩张。
资本市场从来不是企业发展的终点,而是优质企业实现价值放大的平台。
汪氏父子若能带领郎酒在合规经营与核心能力建设上实现突破,这场跨越两代人的企业变革终将开花结果;反之,若沉迷于规模扩张与资本游戏,即便成功上市,也难以摆脱行业周期与自身短板的制约。
郎酒的故事,终究是中国白酒行业转型的缩影。唯有坚守品质、敬畏规则,才能在时光沉淀中成就真正的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