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增收、一个增利,半导体双雄绩后股价为何大跌?
5月9日,在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带领下,港股半导体板块开盘走低。截发稿前,华虹半导体跌11.4%,中芯国际跌6.2%。
盘前,两公司均发布2025年一季度业绩。其中,中芯国际净利大增166.5%,但销售收入增长不及预期;而华虹半导体则增收降利,净利下降89.73%,拖累股价表现。
同一时间,两家公司还都遭遇了国家大基金减持。业绩和投资两大层面的利空刺激下,市场投资情绪走低。
在这一背景下,市场迫切需解读:减持是短期套现还是战略调整?业绩分化背后隐藏哪些产业信号?中国半导体代工业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别慌!减持≠抛弃,也可以是一种认可!
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国家队”的减持以及龙头企业的业绩问题,首先需要清晰认知到的是,业绩下滑不是触发大基金减持的原因,这是平行的两个问题。
国家大基金的减持行为需置于“扶持—退出—再投资”的循环框架中理解。
作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专项资本”推手,大基金一期(2014年成立)和二期(2019年成立)通过参股业内有潜力的企业完成技术卡位,其减持本质是“阶段性任务完成”的标志。
自成立以来,国家大基金在半导体领域投入的资金是以千亿单位来统计,并撬动社会资金上万亿,至今已成功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比如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龙头的成长之路中都有国家大基金的身影。
而为最大化发挥资金对半导体产业的助力,国家大基金始终坚持有效的退出机制,避免资金被长期锁定,并将回笼资金投入到更多有潜力的半导体项目中,实现资金的高效循环,持续为产业输血。
因此,在宏观维度来说,大基金减持并非对半导体头部公司的否定,而是转向更具潜力、更需资源扶持的细分领域。分析指出,资金可能流向第三代半导体(如碳化硅、GaN)、先进封装等前沿技术,以应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
数据显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旗下孙公司鑫芯香港一季度分别减持中芯国际6597.72万股、华虹半导体633.3万股,而国调基金二期亦减持华虹1237.96万股。
对这一举动,某种程度来说,这既是对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实力的侧面认可,也是资金回笼流向其余方向以及公司的意图。
截至目前,中芯国际与华虹公司作为不同的晶圆代工龙头,已实现规模化盈利与市场份额扩张。中芯国际高居全球第二,华虹12英寸产能利用率满载,大基金完成阶段性扶持使命。减持后,企业需更依赖内生增长,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当然,这不可避免让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股权结构出现些许变动。
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芯国际和华虹公司的一季报中,其重要股东国家大基金旗下全资孙公司鑫芯香港持股比例发生变动。但据悉,鑫芯香港持有中芯国际、华虹两家的股份均为H股,其减持行为不涉及两家公司A股股份。近期,中芯国际和华虹公司两家公司均未有股东发布减持A股相关公告。
中芯国际:净利润暴增166%,业绩却“未达预期”?
两家半导体企业股价单日大幅挑整的原因,可能更多是受业绩波动的影响。
2025年一季报显示,中芯国际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3.01亿元,同比增长29.4%;归母净利润为13.56亿元,同比增长166.5%,这是过去5个单季度以来净利润最高的一季。
中芯国际称,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晶圆销量上升、产品组合变化。
市场需求大增下,一季度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为89.6%,相对于2024年一季度的80.8%、2024年第四季度的85.5%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报告期内其晶圆出货量成功大增。其中,8英寸和12英寸晶圆收入增长显著,整体出货量达229万片,全季晶圆贡献了95.2%的收入。
然而,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在此次电话会议上也直接提示,因工厂生产性波动,一季度后半期平均销售单价下降,导致收入未达预期,且影响将延续至二季度。
公司表示,预计二季度公司收入环比下降4%至6%,毛利率预计为18%至20%。“今年下半年机遇和挑战并存,公司将提升应变和抵抗风险能力,保持定力,做好本业,做好当下。”
同时,关税壁垒等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市场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担忧。
不过作为内地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商,中芯国际背倚新需求庞大的内地市场。赵海军表示,“目前市场虽然出现了很多新因素,但基本面与一季度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客户都在沉着应对,公司产能利用率也继续保持饱满状态。
他认为,“我们已经看到了各行业,包括工业和汽车领域,触底反弹的积极信号,产业链在地化转换也继续走强,更多的晶圆代工需求回流本土。同时,市场也在经历关税政策变化等引发的焦虑。接下来,关税政策变化、市场刺激和急建库存是否透支未来需求等,都值得密切关注。”
华虹半导体:102.7%产能爆满,却赚不到更多的钱?
相较来说,主攻特色工艺半导体制造的华虹半导体盈利问题比较凸显。
公告显示,华虹半导体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5.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单季毛利率为9.2%,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均符合此前业绩指引。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面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关税波动等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公司延续了2024年的稳健增长趋势,一季度总体产能利用率为102.7%,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其中,12英寸晶圆表现尤为强劲,贡献了57.3%的营收。
然而,盈利层面,同期公司纯利375万美元,同比下跌88.2%;归母净利润380万美元,同比减少88.05%。
对此,公司解释称,净利大减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研发投入增加、所得税抵免减少、外币汇兑损失上升。一季度,其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37.21%达0.6亿美元。
华虹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白鹏进一步强调,华虹制造项目的产能爬坡进度符合预期,对公司接下来的收入增长、产品组合优化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积极意义。
公司预计,二季度主营业务收入约在5.5亿美元至5.7亿美元之间,然而,主营业务毛利率约在7%至9%之间,相比一季度将明显下滑。
同时,公司给出预警:虽然预计下游需求与竞争格局基本延续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走势。单随着近期国际环境和相关政策的变化,整个半导体行业在客户需求、采购成本、产业链格局等方面都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短期波动只是迷雾
半导体产业的魅力,在于它永远在技术突破中寻找新的方向。
大基金减持,以及财报的波动或许会引发企业短期的阵痛;但长期,这也可能是企业强化核心技术、优化产能布局,向高质量转型的信号。
而随着大基金三期的战略布局与技术驱动全球半导体新周期的爆发,中国半导体产业正站在技术突破与全球化竞争的十字路口。产业及业内玩家的长期价值增长仍将取决于技术创新的深度与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力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周期中的成长”本质,方能在波动中捕捉确定性机遇力度。